标题 | 高职学生参加设计大赛的指导策略与方法探究 |
范文 | 刘淼晶 [摘 要] 首先将设计大赛的规格与性质进行比对,教师带领学生有针对性、选择性地参加相应的比赛。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特点进行总结,归纳出教师带领学生参加设计大赛的指导策略与方法,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能力、完善实践教学训练,激发学生的参赛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对提升高职院校的师资水平,推进教学改革,促进实训基地建设以及加强校企合作具有重要帮助。高职院校师生应重视技能大賽,应将参加技能大赛常态化,注重比赛的创新与创意精神,善于进行赛后总结,把技能竞赛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技能大赛;指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0-0163-03 国内与国际上拥有众多艺术设计大赛,不同大赛的宗旨与内涵各不相同,有面向未来概念设计,有企业赞助的创意产品设计,有国家倡导的公益活动,有为学生群体提供展示平台的创新创业设计。无论什么样的大赛形式,教师带领学生参加设计大赛,其宗旨都是通过大赛帮助学生提高核心能力和专业能力,完善教学实践环节与内容。对教师而言,是教学相长的学习路径,有利于教师转变教学、创新理念。为高职数字媒体专业建设进一步探索人才模式培养与方法提供依据,促进本专业科学定制教学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 一、设计大赛的分类 教师指导学生参加设计比赛,首先需要对国际与国内各种类型的比赛内容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这个过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将各种比赛进行比对,只有做到知己知彼,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专业辅导。 (一)国际、国内知名设计大赛 国际上,在设计界最知名的是德国红点设计大赛(Reddot Award,图1),“红点”如今在全球已拥有极高的辨识度与接受度,可以说获得过“红点”设计大赛的作品就是高质量的象征。我国在设计界最知名的是中国设计红星奖(图2),这个比赛从2006年创建以来,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被国际设计领域所认可的中国设计标准。国际、国内顶尖的设计院校师生都在不同时期、不同专业领域参加过这两个大赛。如果在职业院校中,将参加这种高规格的设计比赛作为师生的共同目标,那么对于学生、教师和学校而言都将获得更高层次的提升。 (二)世界技能大赛 世界技能大赛素有“技能奥林匹克”之称(图3)。2011年第41届世界技能大赛在英国伦敦举办,我国首次派出代表团参加这一赛事,参加数控车床、焊接等6个项目的比赛。在这次比赛中,中国石油天然气第一建设公司员工裴先峰勇夺焊接项目银牌。之后的几届,我国纷纷派出代表队参加该比赛,荣获一系列奖项。 中国上海获得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举办权。这也是我国选手参加技能大赛的最佳机会,为更多高职类院校的学生提供了参赛与学习机会。 (三)商业领域的设计大赛 商业领域的设计大赛是企业赞助的,是针对性较强的比赛,获奖作品均以体现商业价值与企业文化为主,部分企业强调社会责任感,举办公益类比赛。商业设计比赛大多拥有丰厚的奖金,企业提供良好的就业前景。在此类大赛中获奖,意味着学生在今后的就业道路上拥有良好的发展机会。 二、参加技能大赛的意义 (一)增加实战经验 教师带领学生参加技能大赛是帮助学生了解符合时代特征的职业与技能的最佳途径。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各种高科技手段层出不穷,AI、VR、AR、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都会在技能大赛中突显,除了学生日常的教学内容与学习方向,不断增加新知识与新技能是参加技能大赛的前提条件。 数字媒体专业最大的特点是创新与科技的融合,如何运用课堂知识参加技能大赛,增加实践经验,是教师与学生针对不同技能大赛,需要不断探索的道路。作者在近几年带领学生参加全国高校数字艺术作品大赛,摸索出可以帮助学生增加实战经验的方法: 方法一:分析大赛章程与总结获奖作品特点。众所周知,不同机构举办的技能大赛均带有主办方的意图,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比赛宗旨与原则,有利于在比赛中获得好成绩。全国高校数字媒体大赛宗旨是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激发创新设计热情、搭建校企合作纵深交流平台、提高学生就业质量、推动艺术设计类专业国际交流。通过解读往届获奖作品不难看出,大赛注重创新精神,以学生的就业质量为导向,参赛学生的作品首先具备创新特点,其次作品的实用性与实际转化尤为重要。教师在指导学生参加此类比赛时,着重关注校企合作的优秀案例,同时提取案例中的创新创意点,有助于学生理解大赛内涵,完成自己的参赛作品。 方法二:临摹优秀作品。艺术类的作品对技法的重现与表达也同样重视,如同学习绘画的时候,教师经常让学生临摹绘画大师的优秀作品,临摹这种方式可以快速帮助学生吸收他人优秀作品的精髓,在体验中完成技能技法的表现。临摹优秀参赛作品或者类似著名设计师的优秀案例,是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创作的有效途径。在临摹作品的过程中,既可以弥补学生在专业水平上的不足,又可以学习大师优秀作品的特点,为自己的原创作品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方法三:注重参赛作品的原创性。临摹作品虽然可以快速完成,但一定注意自己个人作品的原创性,抄袭与剽窃都将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带来负面影响,教师需要在这方面帮助学生把握尺度。抄袭与原创在形式上会有不同,但是思路与方法是一致的,教师在指导方法上进行权衡,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与方向是技能大赛的指导原则。 (二)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 1.审美能力 很多高职学生参加设计大赛最大的软肋就是审美能力不足,教师除了在专业课程中带领学生学习审美的基础知识外,更需要将审美理论转化为学生的实操技能,成为学生的核心能力之一。学习中外艺术史、设计史,带领学生参观各种设计展览都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师课余利用移动互联工具推送优秀设计作品,适当总结作品特色,学生利用碎片时间完成学习,注重设计资源平时的积累,切实做到将审美的知识性学习转化为审美能力。 2.创新能力 在艺术类设计大赛中最终获取优胜的一定是具有创意、创新精神的作品。教师帮助学生培养创新能力不仅是我国人才战略储备的诉求,也是彰显学生个人能力的需要。在学习理论课程上同样需要创新,改革传统的灌输式理论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将“知识”内化为“经验”,进而升华成“创意”。将艺术、科学等交叉学科课程体系融入课堂,教师要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理论能力做跨学科的关联和铺垫。参加技能大赛的目标是综合提高学生能力,注重创新能力的挖掘与培养,运用项目式课程内容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 3.协作能力 教师注重学生技能与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不可忽视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团队协作能力,以团队方式参加技能大赛有利于团队协作与综合能力提高。部分学生在个人层面“单打独斗”,确实有非常强的个人综合能力,但是一旦与同伴进行交流合作,就会出现问题,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挥团队精神、互补互助,以达到团队最大工作效率的目的。团队协作是进行创意设计的最佳方式,需要不同专长的学生在不同的位置上与其他成员协调合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团队集体智慧,在备赛过程中力求解决遇到的问题。学生无论是在学校学习还是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团队建设、头脑风暴等不同形式的协作,都将提高学生的个人综合能力与协作能力。通过团队协作磨炼,提高个人在团队中的价值,发现个人在团队中的不足,为学生今后进入职场奠定基础。 三、教师在技能大赛中发挥的作用与指导策略 (一)鼓励、动员机制的建立 高职学生在学习的主动性上有待提高,教师需要动员学生积极参加技能大赛,将参加技能大赛的积极作用向学生说明,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做大赛动员,设置奖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参赛热情。经验表明,只要参加过技能大赛、设计大赛,学生对自己在校的学习热情更加积极,对日常学习形成了有效刺激,形成良性循环。 (二)做到知己知彼 教师带领学生读懂技能大赛规则,首先帮助学生理解比赛规则,有针对性地进行调研,与往届或者类似比赛的获奖进行比对工作,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截至2018年已经连续举办了六届,参赛类型涉及广泛,非常有利于高职学生有选择地参赛。在参赛前,教师动员学生参赛,主要讲解比赛规则和参赛技巧,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大赛的规则与获奖作品的特点,多次的参赛经验可以让往届获奖学生与大家分享,激发学生的参赛热情。参加比赛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与教师的指导,甚至可以帮助学校建立起与举办方的长效合作机制。 (三)有的放矢的指导策略 指导教师大多是工作在一线的教师,对自己的学生能力了如指掌。教师根据高职学生特点与性格,有针对性地进行大赛指导。高职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心理素质良好、沟通能力强,通过教师的动员,大多数学生参赛热情高涨,教师根据学生特长与能力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完成个人作品设计与制作。制定相关指导方案,针对专业水平与年级指导策略侧重点不同,根据比赛内容和学生特点进行分类指导,比如,有的学生空间设计感强,可以参加建筑、室内相关的设计项目;有的学生色彩構图能力强,可以参加平面类设计比赛项目;有的学生想法独特但是技能欠缺,可以帮助学生组团参赛。刚开始带领学生参加一些简单且容易获得奖项的高职类比赛,通过技能的提高,继续参加不限定学生层次的比赛,最终向着国际比赛发起挑战,将有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与自信心的建立。 四、参赛指导方法探究 (一)选题 确定好参赛类别之后,首先需要在选题方向上下工夫,选题符合当前时代发展趋势,将时代特征结合我国现在的特点,挖掘深层次内涵的主题内容是教师指导的首要方向。避免大众化选题,如环保问题,所有人都想到的是节约用水、多种树、节能减排。其实在环境保护方面,多关注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问题:如电池的丢弃会造成相当大的环境污染、白色污染的后果、节约用水的具体方法等与我们每个人切身利益相关的选题。养老问题与孩子生存问题也都是非常好的选题方向。关注失学儿童、留守儿童的话题,这是社会的热门话题,如果学生选择这样的题材,指导教师帮助在实现技法上进行指导,作品将会获得不错的成绩。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国家战略,注重人才的创新能力是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指导过程中的核心任务。在技能大赛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意思维,是指导教师的首要任务。依据国外与国内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首先从思维开始,好的创意是如何产生的?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得当的方法和训练才达到一定效果。头脑风暴法、六顶帽子法、思维导图法都是不错的创意灵感来源,教师在指导学生的时候,多组织类似的思维训练,有助于学生扩展思路,想出有创意的设计作品。 (二)制作手段 完成选题与创意之后,就是专业的设计与制作阶段,现代的艺术类设计作品强调跨学科、原创性。同样的主题与创意,如果使用原创的方式,在评委眼中会耳目一新。制作素材尽量避免使用网上的素材,一是有可能使用的素材是有版权的,要培养学生的版权意识,这是教师进行指导时需要考虑的问题。二是网上素材大多成像效果不佳,最好使用自己拍摄的素材,保持原创的内涵,在素材的选择与编辑上得到了技能训练。 制作方式可以是多种手段交替进行,比如,为企业进行形象设计的时候,传统方式运用平面绘图软件,随着移动终端与大屏幕电子设备的普及,动态的、三维的设计形象成为流行手段,这就要求学生不单要掌握平面设计的相关技法与制作技能,还要不断扩展3D、动画等制作手段,完善设计内容。 (三)团队与协作 教师根据不同参赛主题与内容,进行团队协作。社交能力是学生具备的核心能力,协调团队合作关系,帮助学生扬长避短,高效率地完成大赛作品。在组建参赛团队时,教师要对每个学生的性格与特点有一定了解,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协作精神。教师对参赛的进程要进行把控,培养学生进行日常记录,帮助学生改善作品的不足之处。 教师带领学生参加设计大赛,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能力、完善实践教学训练,激发学生的参赛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参加技能大赛可以起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的作用;参赛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的师资水平,推进教学改革,对促进实训基地建设以及加强校企合作具有重要帮助。高职院校师生都应重视技能大赛,要将参加技能大赛常态化,注重比赛的创新与创意精神,善于进行赛后总结,把技能竞赛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 参考文献: [1]吴雪萍.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2]廖祥忠.新媒体艺术与创新教育[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3]门德来.公益广告创意探胜[J].唐都学刊,2001(10). [4]于凤静.论公益广告创作的本质特征[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99(3). [5]张蔚.对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证研究[J].职教论坛,2012(8). [6]孙伶俐,阙文婷,张珊.唐研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大赛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商业,2011(11). [7]罗春元.借技能大赛平台推动技能型人才培养[J].科技信息,2012(17).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