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高职病原生物学的信息化教学及说课设计
范文

    吴诗媛

    [摘? ? ? ? ? ?要]? 说课是一种能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教学研究活动,现以病原生物学之“细菌生长繁殖”为例,从学情、教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反思这五个方面着手,合理进行信息化教学及说课设计。

    [关? ? 键? ?词]? 说课;信息化教学设计;病原生物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 ?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 ?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2-0134-02

    说课作为一种与教师教学实践关系紧密的教学研究活动,对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具有重要意义。[1]近年来,全国各教育部门常采用说课这一形式进行教学教研活动。现以教学设计方案——“细菌生长繁殖”为例,从学情、教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反思这五个方面着手,合理进行信息化教学及说课设计,与各位同行进行探讨交流。

    本次说课设计遵循新课程改革中“关注学生发展”这一核心理念,强调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是教学过程中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教师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因此,本次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把学情分析放在首位。

    一、学情分析

    本教学单元的授课对象是高职医学检验专业一年级的学生。根据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目标及方案,学生要成为合格乃至优秀的医学检验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细菌检验等知识及实践技能,反映在病原生物学该门课程中,则是要掌握细菌的生长繁殖及分离培养等相关基础知识。此前,学生已学习过细菌形态的鑒定,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实践经验。但他们缺乏学习主动性,对病原生物等医学基础知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且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及操作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引导。学生普遍较为关注检验专业操作,好奇心强,热爱探究,对各种信息化资源很感兴趣。针对以上现状,教师需要因材施教,才能帮助学生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

    结合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目标、病原生物学课程标准及具体学情,选用的教材是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陈淑增、邱丹缨、谢德秋主编的全国高等卫生职业教育创新技能型“十三五”规划教材《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病原生物学在新生入学第一学期开设,对其他专业基础课及医检专业课程的学习起到重要的铺垫作用。细菌生长繁殖出自教材中第二篇医学微生物学第九章细菌概述的第二节。这一方面的知识与学生以后的工作、生活密切相关,具有重要的行业价值及社会价值。由于教材强调必需、够用、实用原则,同时满足学生可持续学习的要求,结合具体学情,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以下调整:(1)将细菌生长代谢物质内容,调整至细菌的感染及致病性中学习,使教学内容更为连续、完整;(2)补充介绍细菌四分区划线分离培养技术,这部分内容在教材理论课中涉及较少,但却是细菌生长繁殖知识在医检专业中的具体应用,可紧密进行学岗对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着眼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过程、方法的形成与提高[2]。依据岗位定位及课程标准,本单元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相融合的三维教学目标体现在:通过实验探究、团队协作、角色扮演等过程,学生能掌握细菌生长繁殖的知识,并正确、独立完成细菌的四分区划线培养,同时培养严谨的工作态度及医学责任感、使命感。

    (三)教学重、难点

    (1)结合岗位定位及课程标准,本次课的教学重点为细菌繁殖所需条件;(2)根据学生现有认知特点,难点为细菌生长繁殖的方式及规律。

    三、教学策略

    (一)学法

    成功的教学是让学生乐学、善学、学以致用。根据教学过程的“双边性”规律及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我在本次课引导学生主要运用了角色扮演法、实验探究法、合作学习法进行学习,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法

    与学法相对应,以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理论为指导,教师搭建教与学的框架,以学生为主体,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引导发现教学法,按照“情境导入→实验探究新知→岗位对接(角色扮演)→学以致用”的主线层层推进,将“教学做说”融为一体,使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专业实践的训练紧密结合,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学生的能力在知行合一中提高。为打开重难点的突破口,我还设置了细菌繁殖探究表,让学生沿知识框架逐步攀升,引导他们完成由学会到会学的知识内化过程。从课前准备到课后反馈,我利用丰富的信息化教学素材,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探索条件和认知情境。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学案预热,激发积极性

    课前一周,我通过蓝墨云班课教学平台发放导学案,引导学生分组合作,通过“制作酸奶”及“手机表面细菌知多少”这两个简单有趣的分组小实验进行课前预习,延伸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通过截图、语音或拍成小视频等形式,学生汇报完成情况并交流。教师能及时、有效地进行评价、反馈,拓宽了师生与生生的互动形式,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参与意识。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将学生预习中出现的问题及上传的图片做成数字故事——“酸奶机的奥秘”导入新课,拉近医学知识与学生的距离,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乳酸杆菌在酸奶机里生长的奥秘,让他们带着好奇心进行探究。

    (三)实验探究,建构新知

    以三个自主实验探究为索引,学生逐层突破。

    1.实验探究一:细菌生长繁殖所需条件

    本着基础课程“强调能力培养,为专业服务”的理念,贯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学规律,我构建了“制备细菌培养基”这一岗位工作情境,以此为建构知识的支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实验,对细菌繁殖所需条件展开探究,结果填写在探究表中。通过学岗对接的形式,将技能训练的课堂交还给学生,真正体现做中学的理念,突出了教学重点。

    2.实验探究:细菌生长繁殖所需条件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通过多点触控式多媒体屏幕展示预习中手机表面细菌繁殖情况,利用手机这一学生偏爱使用的物品让他们体会课堂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然后,通过教学动画这一信息化教学形式,将复杂、抽象的教学难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便于学生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对新知识进行同化和类比推理,学生轻松突破了教学难点,增强学习信心,又为下次课学习细菌的分布奠定知识基础。

    3.实验探究:学会细菌培养

    (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微课,学生通过观看微课,在直观清晰的解说中懂理论,在同步练习的操作中长技能。(2)多媒体展示动态GIF图,明确容易出错的手法,通过多点触控式多媒体教学设备,学生能手触屏幕,调整观察细节,方便相互纠错,找差距,寻方法。实验过程中,教师及时规范操作,及时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微課及动态GIF图等信息化教学的示范引领,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提高课堂效率,及时强化巩固教学重难点。学生可下载到手机中反复观看,满足个性化及移动化学习的需求。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还可自主调节学习节奏,体现了分层教学、因材施教。至此,教师逐步撤去教学支架,学生以获取直接经验的形式,掌握融于各项实践行动中的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学生沿建构框架逐步深入,由认知攀升到运用。

    (四)角色扮演,做中导行

    学生的医学责任感须在知行合一中才能得以提高,因此,我设置角色扮演的背景和要求,引导学生两人为一组,互相扮演检验师和病人。通过对细菌培养结果的合理解释,学生对课堂知识查漏补缺,全面总结,教师引导并强调医患沟通的重要性,培养医学责任感、使命感,有利于学生知识、技能、职业素质三位一体的全面发展。

    (五)评价总结,布置作业

    结合过程性评价及结果性评价,学生自评互评,教师再对学生综合评定,将结果上传,便于学生了解自己的技能水平和差距。课后,学生通过蓝墨云班课平台上获取历年资格考试真题,随时随地在移动终端实现课程教学与资格考试接轨。

    五、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在本次教学单元中,通过作业及课堂表现反馈,学生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我认为,本单元的教学亮点在以下方面:(1)在本次课堂教学中,把学生发展放在首位,结合丰富的信息化教学素材,可视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探索条件和认知情境。(2)本次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目标的设置都体现了课堂教学回归社会生活与岗位实践的精神。但整体教学设计及课堂进程仍存在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由于部分学生协作意识不足,在实验过程中出现随意和散漫等情况,导致实验时间无谓损耗,导致小组间表现参差不齐。针对此情况,教师应注重课前指导,课前分组时严格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多给予学生鼓励和引导。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在教学中如何能做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之间的“两主和谐”,把握好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度”,使他们活泼而不散漫,好动而不盲动,还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进一步研究和探索[3]。

    教学不仅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是需要不断发挥创意的艺术。笔者也希望能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给学生一种引领,让他们去尝试;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去施展,给学生一个目标,让他们去追求。

    参考文献:

    [1]崔新慧.“以学生为中心”的中专病理学说课设计[J].卫生职业教育,2012(21):50-51.

    [2]马成荣.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若干问题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9):70-74.

    [3]彭涛.说课理论与中学实践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

    编辑 张 慧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5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