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浅谈高职院校拔尖人才的培养
范文

    谢刘伟

    [摘 ? ? ? ? ? 要] ?拔尖人才培养具有深远的意义,无论是对国家的发展,还是对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在“中国制造”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拔尖人才可简化理解为具有工匠精神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结合高职院校实际,将拔尖人才培养作为研究的重点,认为高职院校拔尖人才的培养应立足于“中国制造2025”背景,弘扬工匠精神、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打造现代学徒制,从而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关 ? ?键 ? 词] ?高职院校;拔尖人才;工匠精神

    [中图分类号] ?G715 ? ? ?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8-0160-02

    我国社会层面对高职教育存在片面化认识,再加上经费投入不足,高职教育常年处于高等教育中被轻视的一节,其所培养的人才已经逐渐不能满足社会经济转型期国家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中国制造2025”对我国技术人才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到2025年,我国的目标是跨进制造强国阵营。这无疑对专业技术性人才培养提出要求,因为制造强国需要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作为支持。各高职院校应主动承担起其应尽的职责,尤其面对传统制造强国,我国亟须高职院校承担起培养拔尖人才的历史使命。

    《辞海》中对“拔尖人才”进行这样的阐述:拔尖人才一般具有较为显著的成就、具有相对突出的才能,在社会有一定的知晓度。《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一文指出,人才一般具有这些特点,专业基础知识精湛,业务能力过硬,不仅能够熟练地开展业务工作,而且能够体现出一定的创造力。理论界一般认为,拔尖人才知识结构相对完善,业务能力处于拔尖水平,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强,思想政治素质过硬,人格修为高尚,心理品质较好,实践能力强。笔者认为高职院校拔尖人才可简化理解为具有工匠精神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工匠一词古已有之,它是指具有较高专注力、对工艺精益求精、对工作做到一丝不苟的人。因此,工匠精神的内涵可理解为一种品德,即敬业、崇德、严谨;可理解为一种能力,即技艺。2016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工匠精神”一词,至此工匠精神上升至国家层面,成为国家战略。工匠精神属于社会化范畴,需要包括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学校等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国家的未来在教育,高职院校是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其在弘扬工匠精神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

    一、努力营造校园工匠精神氛围

    人具有社会属性,易受到外在环境影响,无论是社会环境,还是校园学习、生活文化都深深地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民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也为高职院校营造工匠精神提供了理论支撑。

    不同的时代,“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不同,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在知识经济时代,“工匠精神”内涵的理解要贴近时代,不仅需要传承“工匠精神”,而且要根据制造强国的需要,赋予“工匠精神”以新的内涵。高职院校要基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以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优势,自觉肩负起培育“工匠精神”的重任,认真解读国家层面有关“工匠精神”的方针,出台的相关政策等,从而以国家关于“工匠精神”文件和政策作为宏观引领,宣传大国工匠的技艺、精神,让高职学生以乐观态度评估自己平时所学,对未来充满信心。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要将“工匠精神”文化氛围的营造渗透到校园文化各个层面。

    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我校举办了多种类型的“大国工匠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邀请大国工匠走进校园,向學生讲解大国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以及中国工匠的技艺,学生在活动中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不仅如此,学生也积极与大国工匠进行面对面的互动。大国工匠们的魅力,有效征服了现场学生。需要注意的是,“工匠精神”的培育不是一个短期的工作,它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需要高职院校能够根据教学内容,有计划、有序列、持久地培育、有机渗透“工匠精神”。

    新生刚入学对大学生活及未来发展充满未知与迷茫,应抓住这一重要时间节点,从入学教育开始即开展工匠精神培育,逐渐培养敬业、崇德、严谨的品德,使其精神层面崇尚劳动,整个工匠精神培育应贯穿高职学生整个在校学习生涯。校园工匠精神氛围营造可形式多样,如划拨专项资金开展与工匠精神相符的,实实在在的技能比拼,引导高职学生在扎扎实实学习技能的同时培养职业自信,并养成严谨、追求卓越的品质;工匠精神的培育要有机融合职业技能大赛,以赛代练,与其他同行学生交流学习、比赛心得,相互学习努力训练、严谨操作的意志品质;加强专业学习兴趣,抱团学习,为大国工匠的培养提供潜在力量;紧跟时代,善于利用新媒体宣传,如定期推送工匠成长事迹,使其成为高职学生成长的指路人、启明星。

    二、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工匠精神的培育不仅贯穿整个高职学习生涯的时间维度上,也要与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推动“工匠精神”与高职院校课程的有机融合。

    在课程设置广度上,我们可以增加工匠精神学习的人文类课程,如专业规划发展课程,可通过行业内工匠、专家等进行体验式、讲座式教学实现。通过人文类课程设置,让学生多方位、立体化感受工匠精神的丰富内涵。

    在课程设置深度上,除技能教育外,可在每门课程增加体现工匠精神的敬业、崇德、严谨教育,而具体到量化指标上,可通过设置学习态度品德分数予以激励,而且要加大分数在学生评价中的作用力。同时,这也要求全体教职人员在不同的岗位上积极践行工匠精神,这也与弘扬工匠精神的校园氛围是相辅相成的。学生是学校一切教学活动的主体,而教师是主导者。除教授专业知识,教师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我们要基于对教师的高要求,通过对教师的定期培训及考核奖励等方式来实现。

    总之,高职院校要基于工匠精神培育需要,不断扩展学生知识面,提高职业技能,不断创新创业能力,高职院校要将课程改革作为“工匠精神”培育和渗透的主渠道,并基于“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深化高职院校改革。

    三、打造现代学徒制

    尽管我国职业教育起源较早,但是与普通高等教育和国外职业教育相比,起步较晚。进入21世纪以来,生产生活方式已悄然改变,无人机、3D打印、人工智能……,这些耳熟能详的词汇倒逼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紧随社会发展方向,现代学徒制应运而生。

    现代学徒制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促进学校教育和企业融合,而且不断向更深处推进。学生不仅在学校学习,更要进企业,下车间,同时接受教师和师傅的知识传授。现代学徒制机制下,政府发挥着主导作用,主体是企业,高职院校成为主办者,从而形成了“招生、招工一体、上学上岗一体、毕业和就业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

    但高职院校拔尖人才的培养不仅仅在于解决学生就业、企业招工问题,更要为“中国制造2025”培养数量可观、质量上乘的专业技术人才,这就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需要寻找业内优秀企業,与其开展深度合作,校企双方共同研究制定既能培育学生工匠精神,又能最大化企业效益的人才培养方案。让学生、学校、企业、政府四方共赢,学生一方面可以通过劳动减轻经济负担,又能学到技术,预后成为专业技术人才;学校就业率就业质量良好,吸引优质生源良性发展;企业持续补充优质劳动资源,提高企业竞争力;当地经济效益良好,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拔尖人才除了指在某一方面专业技能突出,成为业内工匠,更应在其他各个方面都应具有一定能力,即专业人才、多功能人才、创新人才。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高职院校生源与普通高校相比,整体素质不高,因此通识教育的开展尤其必要。有文献研究了哈佛大学开展“核心课程计划”对拔尖人才培养的作用(哈佛大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学生完全有能力在认知和体验的过程中,不断训练创造性思维。考虑到高职教育学制较短,校外实践较多,可从入学即开展通识教育。据笔者了解,多数高职院校在大一年级课程相对轻松,且设置有早读晚修,可利用晚修时段开展不同门类通识课教育,计入学分进行量化,以期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职院校拔尖人才。

    高职院校拔尖人才的培养是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的一次努力尝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其意义重大。因此高职院校拔尖人才的培养应立足于“中国制造2025”背景,弘扬工匠精神、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打造现代学徒制,从而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当然,当前急功近利的社会中非学校一方能力可及,还需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及全社会普遍观念的转变才可实现。

    参考文献:

    [1]侯亚合,冷士良,张书,等.“3+N”个性化精英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3).

    [2]陶红,单丽娜.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现状分析[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8(2).

    [3]丁学良.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与传承[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

    [4]全毅文.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评价体系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52).

    [5]张宏,涂玮,石莉,等.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现状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17(34).

    [6]郑确辉.应对创新人才培养完善高校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8(20).

    [7]刘婧.民办高校本科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改革及其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0(6).

    [8]梁日春.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加快生态融水建设步伐[J].当代广西,2011(1).

    [9]陆洋.机械基础课程改革与高职优秀拔尖人才培养研究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

    编辑 张 慧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4: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