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谈中职汽修发动机拆装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
范文 | 白佳峰 发动机拆装课程是中职汽修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不但是中职汽车专业中级工考证中的项目之一,也是浙江省汽车专业单考单招技能考试项目,其主要考试内容为拆装AJR发动机的外围、配气机构和活塞连杆组。笔者担任发动机拆装课程教学工作多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发动机拆装课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将针对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阐述发动机拆装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问题 1.存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现象 发动机拆装课程是一门理实一体化课程,要求学生学习后不但知道发动机工作原理、结构组成等,还要求学生能规范地进行发动机拆装。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只是按照操作工单进行授课,学生往往只会按照操作工单进行机械式操作,对发动机各组成部件的工作原理、拆装技术要求及规范一知半解。学生的学习能力没有提高,教学只是为拆装而拆装,课堂有效性较差。 2.教师演示的可见性较差 发动机拆装课程中的实训部分,课堂教学过程中一般采用先教师演示后学生练习的方式进行。但因学生数量的问题,教师一个人演示时,部分学生无法很好地观察到教师的操作过程,尤其是对拆装技术要点进行示范时,如果学生不能观察到位,就会对整个学习任务的完成产生影响。因此,如果教师演示的可观性较差的话,会导致学生无法很好地学习发动机拆装方法。 3.实训操作出错率高,设备损坏严重 笔者学校发动机拆装课堂以小班化进行,学生数量一般在16~20人,由一名教师进行教学。虽然采取小班化教学,但由于学生个人能力参差不齐,并且只有一名教师指导,难免会有照顾不周的时候。这也导致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个别错误反复出现,操作技能提高有限。学生虽然会按照操作工单进行拆装,但往往不会去钻研“为什么这么拆装”“拆装的结果如何”这两个问题,实训过程比较随意,不爱惜发动机拆装实训台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较难全面观察到学生的操作情况,未能及时发现并纠正个别学生的错误操作,而有些错误操作会对发动机台架形成难以修复的损坏,比如因拧紧时用力过大,螺栓断在螺栓孔内,从而导致实训设备损坏率较高。 二、解決方法 针对以上几个问题,笔者对实训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并通过和其他教师的讨论、研究,发现以上问题可以通过如下两种方法加以解决。 1.课前任务书 20世纪,美国著名教育家波利亚提出“问题解决”的教学思想。这一教学思想与方法是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其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方法。那么怎样在实训过程中采用“问题解决”的方法帮助学生提升实训操作能力呢? 教师以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方式,在课前提前完成项目的学习任务书。任务书的内容包括相关学习的理论知识点、操作技术要求、评价表等。教师在课前给每一位学生发布课前任务书,学生根据任务书中的要求完成相关学习任务。学生在课堂前先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接着教师在课堂中以课堂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的课前学习情况。 2.微视频教学 针对各个发动机拆装技术要点和规范操作流程,以微视频教学的方式取代课堂中教师亲自演示的方法。教师在课前,针对课堂内容进行操作演示,将操作过程拍摄记录并进行适当处理。课堂中,针对相应的发动机拆装技术要点和规范操作流程,播放微视频,从而使每位学生都能很好地观看发动机拆装的操作过程。 3.操作过程可视化 实训设备损坏率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学生对拆装过程的不熟悉。因此教师在制作课前任务书时,要将发动机拆装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以照片的形式记录下来,在课前任务书中以图片加文字说明的方式制作成操作流程表,用以在课前自学。在课堂中进行实训时,各小组的工序员以该操作流程表指导主拆员进行实训操作,从而大大降低实训设备的损坏。 三、小结 《礼记·学记》中说:“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学相长,笔者在反思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以及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学方法及方式上的改变,不但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更有利于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 (作者单位:平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