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全面二孩”政策对湘西南地区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影响研究 |
范文 | 蒋小敏 李艳平 [摘? ? ? ? ? ?要]? 城镇化的高速推进促进学龄儿童由农村向城镇流动与“全面二孩”政策实施造成新生孩的脉冲式增长,对湘西南地区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基于现实客观条件,提出优化学校布局、调整发展规划、优化教师结构、规范城乡教师流动、促进民办学校适度发展等一系列破解义务教育发展阶段性压力的策略。 [关? ? 键? ?词]? 义务教育;“全面二孩”政策;调整布局;教师流动 [中图分类号]? C924.21? ? ?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14-0024-02 2016年颁布实施的“全面二孩”政策,旨在破除独生子女政策的限制,鼓励一对夫妇生两个小孩,以解决我国人口低生育率的问题。“全面二孩”政策的东风确实给“70后”的夫妇带来了福音,他们搭上了生育二孩的末班车。据国家统计局2017年1月22日发布的抽样调查推算数据,2016年全国新生孩达1786万人,较2015年增加131万人。自2013年底实行“单独二孩”政策以来,新生孩的数量逐年明显增加。新生孩数量的逐年增加,对全国城乡义务教育乃至湘西南地区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一、“全面二孩”政策对湘西南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影响 (一)“全面二孩”政策对湘西南地区义务教育学龄人口的影响 据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2018年11月22日在湖南省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17年湖南省新生孩97.19萬,较2015年、2016年分别增加8.74万、5.55万,处于“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的生育小高峰。且自2013年底实行“单独二孩”以来,新生孩数量一直是逐年递增。但自2018年开始,随着育龄妇女人数的减少,在未来几年新生孩的数目也将逐步走低。那么湘西南地区新生孩的曲线大致呈现与本省相同的走势,自2013年底实行“单独二孩”政策到2016年实行“全面二孩”政策以来,新生孩的数量逐年增加,在2017年达到峰值,但自2018年开始,随着育龄妇女人数的减少,新生孩的数量也会慢慢减少。由此可以得出,按6岁入学的年龄标准计算,自2019年或2020年秋季入学开始,每年学龄前儿童会逐年增加,到2023年或2024年达到高峰,以后学龄前儿童将逐渐减少。初级中学的学生峰值大致出现在2029年或2030年左右。学龄前儿童数量的变化必然对湘西南地区义务教育的资源配置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学龄人口变动对湘西南地区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备的影响 1.“全面二孩”政策影响湘西南地区义务教育学校的布局和发展规模 随着湘西南地区城镇化的高速推进,教育资源不自觉地向城镇倾斜,这样城镇中小学具有最好的校舍、最好的教学设备、最优秀的教师资源,同时也具有最高的教学质量。在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切期望下,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陪小孩读书。这样发展下去的结果是:一方面,城镇的学龄儿童不断增加,再加上“全面二孩”政策带来学龄儿童数目脉冲式的增长,两者叠加,湘西南地区的城镇小学和初中承受的教育负担将越来越重,学校的教室、活动场所等硬件设施远远满足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需求,于是就出现了上学难,上名校、重点学校难上加难的现象;另一方面,湘西南广大农村小学、初中的在校生数目不断减少,造成大量校舍闲置和教育资源的浪费。两者形成鲜明对比,合理调整义务教育学校的布局和发展规模就显得刻不容缓。 2.“全面二孩”政策影响湘西南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配备 湘西南地区城镇化的高速发展,造成学龄儿童由农村学校向城镇学校流动,迫使当地教育行政部门不得不主动调整学校布局,减少农村学校数目,适当扩大城镇学校规模。而这一切的变化必然会带动教师在一个比较封闭的学区内流动。优秀的骨干教师、高学历的年轻教师相较于其他年龄偏大、学历层次不高、业务能力不强的教师更容易获得进城的机会。这种城镇农村学校之间师资的流动,必然带来教育教学质量的变化。从而使农村学校的教育功能越来越弱化、边缘化、空心化,与我们所追求的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距离越来越远,与我们所倡导的教育的公平公正发展目标是相悖的。 二、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破解“全面二孩”政策所带来的压力 (一)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壁垒,优化学校布局及调整发展规模 城镇化推动学龄儿童由农村学校向城镇学校集中,其必然带来学校布局的优化和发展规模的扩大。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未雨绸缪,对学龄儿童数目的发展做出精确的预判,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农村小学、初中学校该保留的一定保留,能合并的坚决合并,可以撤的抓紧时间撤。对城镇的小学、初中学校,有条件扩大规模的扩大规模,没条件扩大规模的该搬迁的搬迁,该新建的选择合理地址赶快新建,及时化解城镇化及“全面二孩”政策带来的对义务教育的压力。如果对学龄儿童的数量及其年龄分布情况缺乏科学的判断和预测,盲目地配置教育资源和调整学校布局,势必造成不必要教育资源短缺和浪费,引起新的教育不公平。 (二)顺应学校布局和规模发展需要,规范城乡教师流动 标准化的学校一定离不开高质量的教师。学校布局优化,发展规模上台阶,需要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必须满足学历结构达标、年龄结构合理、教育教学能力强、具有献身教育事业的教育情怀等各个方面的内涵式发展要求。然而现实情况是,学校布局优化、学校规模扩大,教育主管部门为了满足人民对高质量的教育需求,只有把农村学校的教学骨干、年轻教师调往城镇学校,农村小学、初中学校留下的大部分是一些年龄结构偏大、学历结构偏低、教学能力不强的教师,教学质量堪忧,就学环境堪忧。这一切更进一步加速农村学龄儿童向城镇学校流动。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应及时出台政策鼓励优秀教师由城镇学校向农村学校逆流动。尤为可喜的是教育主管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面向农村学校的倾斜性政策,例如,乡村教师待遇保障计划、乡村教育提质计划、城乡师资统筹配备计划、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和“银龄计划”,建立学区内教师走教制度,促进城乡教师双向合理流动,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必要的保障。 (三)适应学校可持续性发展需要,优化教师结构 由于历史的原因,湘西南义务教育学校普遍存在年龄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教师年龄断层化的现象。破解这一难题,就是加快新聘年轻教师步伐,吸引年轻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促进教师力量正常的新陈代谢。如出台系列政策:落实农村教师工作补贴、交通补助、贫困地区生活补助、艰苦边远地区津贴等政策,加强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各地根据师资队伍的实际情况,新聘教师一律到农村学校锻炼一至三年,评中高级职称硬性规定要在农村学校服务三至五年,适当提高农村学校教师中、高级岗位比例,增加教师到农村学校工作的动力和积极性。另外,由于教师、学生、家长的认识偏差,认为音乐、体育、美术、科学、课外活动等课程是无用课程,是可有可无的课程,原来的教师纷纷转岗去教所谓的主课程、重要课程,造成农村学校音乐、体育、美术、科学、课外活动课程教师奇缺的现象,教育主管部门应及早谋划,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尽量做到同工同酬,满足素质教育师资配备的基本要求。 (四)积极引入社会资源,适度创办民办学校,满足人民差异化的教育需求 城镇化进程高速推进及“全面二孩”政策的全面实行,农村学龄儿童涌向城镇,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越来越大,城镇学校接纳学生学习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为了满足人民对优质化、多样化、差异化教育的需求,可以积极引入社会资源,拓宽办学渠道,开阔办学思路,积极引进有条件、有实力的资本,在地方政府充分把握政治方向的前提下,允许热心教育事业的个人创办民办学校,促进民办学校适度发展。这样,一方面可以减轻或缓解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化解义务教育资源供需的矛盾,满足人民对高质量教育的迫切需求。 參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N].(2019-07-18)[2020-02-21].http://www.gov.cn/zhengce/ 2019-07/08/content_5407361.htm. [2]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R].2016-07-02. [3]教育部网站.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R].2010-07-29. [4]李玲,杨顺光.“全面二孩”政策与义务教育战略规划:基于未来20年义务教育学龄人口的预测[J].教育研究,2016(7). 编辑 张 慧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