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新课程标准下中职生语文核心素养养成策略探析 |
范文 | 王艳华 [摘? ? ? ? ? ?要] 随着中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出台,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愈加丰富。中职语文教师肩负传承文化之使命,更要了解中职学生的现状,分析其成因,探究培养中职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策略。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后实践,引导学生领略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其人文精神,提升其语文核心素养。 [关? ? 键? ?词]? 新课程标准;文化传承与参与;核心素养;养成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5?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7-0172-02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提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主要包括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四个方面。与以往课程标准相比,新标准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内容。而引导中职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参与和关注当代文化,则是中职语文教师必须肩负的使命。但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更是阻碍重重。 首先是外来文化的影响。当今社会,由于受到外来文化影响,传统文化逐渐弱化。中职生也受其影响,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忽视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其次是网络文化的冲击。信息时代,网络充斥着人们生活的角角落落,网络文化在给人们带来机遇、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其方便快捷、自由度强更是对传统文化造成巨大冲击。尤其是对于中职学生来说,网络文化显然更具吸引力,也占据了他们更多的业余时间。 最后是学校传统文化教育亟待加强。主要表现在: 第一,应试教育导致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全面认识。中职学校和中小学一样采取应试教育,学期中间有阶段考核,期末有市调研考试,三年级上学期有学业水平考试,单招班还有省对口单招高考。每种考试都有评比,以此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而对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却不做考量。这种情况下,重课本知识、轻传统文化就自然而然了。 第二,课程设置注重文化技能,忽視传统文化教育。学校有考试、有选拔,课程的设置自然为考试服务。对于职业学校来说,专业课更是重中之重,每学期每个专业都会设置两周技能实训,二年级下学期有中级工考试、单招高考,还有技能考试。因而中等职业学校往往过于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指导,不够重视人文教育课程的设置。 第三,对任课教师缺乏专业指导。教师是通过应试教育层层选拔出来的,本身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当代文化的关注与参与度不够。教育主管部门又没有组织系统培训,仅仅靠自身修炼很难胜任培养学生文化传承和参与这一核心素养的使命。 综上所述,再鉴于中职生自身原因,导致很多中职生除课本知识外,很少接受文化思想方面的教育,就连最基本的传统文化常识都知之甚少,对当代文化缺乏关注与参与,导致中华传统文化基本常识缺失,礼仪修养缺失。部分中职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这就需要中职教育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优秀文化中汲取更多营养,结合职业学校特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培养其劳动精神,弘扬其工匠精神,增强他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具体策略如下: 一、营造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的熏染陶冶作用 (一)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教育 互联网时代,信息丰富,传统的说教式教学越来越不受欢迎,作为语文教师,也应顺应时代潮流,立足于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和学生自身专业需求,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营造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育氛围,将一些枯燥、抽象的传统文化内容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提升传统文化教育的吸引力。如近几年影响较大的大型文化益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经典咏流传”等,教师可以选择精华部分推介到班级QQ群,使学生在休闲之余重温经典诗词之美,感受古典文化之趣,从古人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浸染,使传统文化素养也得到陶冶和提升。 在当代文化教育方面,“感动中国”“大国工匠”“开讲了”等节目内容都可以有选择地分享到班级管理平台,让学生感受当代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二)利用校园、班级和宿舍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教育环境 1.校园文化丰富多彩 作为语文教师,要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以彰显学校的人文底蕴。学校文化内容通常包括传统文化篇、文明礼仪篇和理想信念篇。可以利用学校教学走廊,展示古代文化名人的杰出成就,如孔子、屈原、司马迁等,张贴《弟子规》等图文并茂的内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另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八荣八耻”“八礼四仪”等内容,则是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和文明礼仪教育。 2.班级文化各具特色 语文教师还要抓住班级主阵地,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可以配合班主任并根据本班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出各具风格、彰显班级特色的班级文化,如在教室前面悬挂班训牌“乐学善思”“天道酬勤”等,后面布置学习园地,或“专业介绍”或“榜样展示”等,两边墙上悬挂励志的名言警句等,尽展班级文化风采。 3.宿舍文化和谐、温馨 宿舍是学生的第二个家,要求文化气息浓郁,格调高雅。语文教师也应适当把关,配合班主任,引导学生营造健康文明、美观清爽的宿舍文化氛围。学生可以自己设计舍名、舍训、座右铭,制订宿舍公约,张贴励志标语,甚至自己挥毫泼墨,装点宿舍。除学校和系部外,班级内部也可以组织宿舍文化评比活动。班主任主管,语文老师指导,舍管监督,舍友之间集思广益,通力合作。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人翁意识,也培养了学生之间团结协作的精神。学生住在自己设计的宿舍里,也会身心愉悦,学习效率自然会大大提高。 二、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 教师肩负“传道授业解惑”之重任,必须具有广博的文化素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强调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学术交流、经验交流、思想交流等方式,为教师搭建提升文化和人文素养的教育平台。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除精通所教学科外,还应注意自身修炼,广泛涉猎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博采众长,向先贤学习,向优秀教师学习,向社会学习……文化素养提升了,才能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自身的示范、引领作用。 三、强化优秀文化课程建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 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对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而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的灵魂。所以,语文课堂应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语文教师应自觉地承担起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 语文学科具有特殊性,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职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的积累和理解就是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至于其他篇目,可以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如中职语文教材第一册的《景泰蓝的制作》,教师可以播放宣传非遗的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景泰蓝的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制作工艺的差异,惊叹于传统手工艺人的精湛技艺和过人智慧,学习他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中职语文教材在每个单元都设置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环节,其中有几个实践活动内容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但要保障其有效实施,教师课堂上的引导至关重要。如“成语、名句、典故交流会”,就是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教师在课堂上可引导学生筛选出比较常见的成語、名句、典故,再通过成语接龙、名句分享等方式,设置不同奖项,吸引更多学生参与进来。成语接龙,可以让学生口头接龙,也可以游戏闯关的形式完成。这样,学生在游戏中就完成了成语的积累。当然,要真正理解成语,还要探寻成语背后的故事,可在班级举办一个擂主争霸赛,先展示的即为擂主,接受其他同学的挑战。教师和语文课代表可以作为点评嘉宾,引导学生借鉴别人的长处,弥补自身不足,同时对成语也有了更深入的认知,明白成语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积累和理解成语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流行风·古典味”可从学生喜欢的流行歌曲入手,引出具有中国风的流行歌曲,让学生比较,同时可以播放“经典咏流传”,让学生认识到古典诗词也可以被赋予新的形式,让现代人更易接受,从而爱上经典,并最终成为经典的传承者,扫码传播、放入QQ空间或转发朋友圈,都是传承经典的好方式。 另有“生活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走进企业文化”“面对新媒体”“‘科学的历程主题报告会”等内容,则属当代文化的范畴,都可通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并参与当代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感受现代产业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四、加强社会实践,积极发挥地域文化资源的教育作用 教师要充分发挥地方文化的教育功能,引导学生通过班级活动,利用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名人故居旧址以及其他文化遗产等,通过实地考察,在实践中参与当代文化,如引导学生创建各类社团,开展各类语文学习活动,如读书交流、习作分享、辩论演讲、诗歌朗诵、戏剧表演等。教师也可以结合地域特点和地方特色,以专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当地文化,如影视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等,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提升其人文素养。 当然,中职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不限于此,比如利于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的晨读材料,融入传统文化的校本教材等,都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促进其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还将继续探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EB/OL].(2014-03-26).[2020-04-30]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 business/hemlfiles/more/s7061/201404/166543.html. [3]周刘波,刘航.“互联网+传统文化教育”路径建构策略探析[J].教学与管理,2016(28). ◎编辑 原琳娜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