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信息化在轴类零件的测绘与识读教学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
范文 | 刘亚红
摘 要:本文对信息化在轴类零件的测绘与识读教学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主要分为整体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施及成效、教学反思与改进三部分。对丰富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内涵建设,加强德育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机械制图这门课程教学中的渗透,提供了具有参考性的案例。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 教学设计 德育渗透 教学反思 机械制图课程是机械类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理论课。根据教育部颁发的教学标准,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路线,立德树人,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包括良好的沟通合作能力、优秀的文化素质和职业道德等,使学生达到现代机械制造业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要求。本文以轴类零件的测绘与识读教学设计为例,对此展开阐述。 一、整体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轴类零件的测绘与识读这一教学内容是针对实际工作过程对轴类零件的测绘、识读这一核心能力而设计的,它的核心是测绘、识读轴类零件。按照“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四条基本路线”的教育教学方针,教师的具体教学理念如下: 选取项目后,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序化、分解,实现“精准”“高效”的教学管理目标,同时借助信息化手段突出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在课前、课中、课后精准投放微课、视频、任务书、讨论主题、小测验、课件等,形成可操作、实用性强的教学设计。 (二)教学策略 1.教学理念 采用steam教育理念,实现学生的综合能力体系构建。模拟现场探究和认知的过程,让学生参与项目学习,引导学生以工程思维方法和科学的探究方法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逐渐积累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2.教学组织 根据课前学情分析,因材施教,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3.教学手段 利用学习通教学平台、云班课、微信群、PPT、企业导师视频或连线进课堂、网络资源链接等多种信息化手段打造智慧课堂。 4.教学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法、任务驱动法、自主学习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研、练、学、思、拓”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引导学生自己确立目标、使用适当的学习资源、与小组成员协作完成知识的有意义建构。 二、课堂教学实施及成效 (一)教学实施 1.教学实施环节 该单元共分四个教学模块,在整体构架中呈现逐层递进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言之有物,给学生制定的目标要具体明确;在教学设计中,要强化技能输出,完善课程评价激励机制,使教学环节有反馈、有循环、是闭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秉承有依据、遵规律、可伸缩、可调节的原则。 2.具体教学手段 (1)任务驱动法。以真实的校企合作项目为载体,创设学习情境,为学生制定工作任务,学生根据企业要求,在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指导下完成所有工作任务。 (2)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课前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进行独立思考,理解知识点;在课中通过示范案例消化知识点;课后参与拓展实践。整个教学过程体现“观→教→学→论→做→考→拓”的理实一体原则。 (3)小组讨论法。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要求各个小组独立承担一个项目的所有任务,引入竞争机制,进行小组方案评比。 3.教学实施流程及目标 课前预习是教学过程的一大重点,具有导入问题、设定目标和前期测试三大功能。导入问题、设定目标意在设定具体清晰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节课需要通过学习达到何种学习效果;通过前期测试,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当前的能力和知识水平,并将其作为设置课堂教学内容的依据。 课中助学是教学过程的重中之重,主要是解决课前预习过程中,学生自学出现的问题。同时根据前期测试结果,教师适时调整教学方案与策略,借助多样化的手段,完成新课程内容的讲授。 课后拓展是对课前预习和课中助学两个阶段效果的检验。课后拓展的目的,一方面是使学生巩固新知识,另一方面是帮助学生拓宽视野,了解新工艺、新技术。 4.德育渗透实施过程 (1)渗透工匠精神。现场播放短视频,将工匠技艺的展示镜头引入课堂,使学生感悟机械加工专业独有的美。同时,通过视频引入尺寸精度的概念,让学生在感受丝与毫之间巨大差异的同时,传承测量过程中“手中不差毫厘,心中长存万里”的工匠精神,让学生感悟工匠精神的内涵。最后,通过要求学生使用工卡量具进行精确测量,使学生进行一场品质之旅,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2)培养家国情怀与自信。在识图环节,让学生明白设备运行需要所有零部件都满足精度要求。同样,当一个群體乃至一个国家奋勇向前时,每一个人也必须做好自己这颗“螺丝钉”的工作。由此告诉学生“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负重前行的团队”这一思政主题,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5.教学评价 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采取全方位、立体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做到有体验和无感知、单课程和整项目、主观和客观的结合。收集教学过程数据进行综合评价。分别进行知识点评价、考勤评价、日常作业评价、教师评价、小组互评、参与评价、测试评价。 (二)教学成效 1.教学过程可追溯,预习复习可操作 借助系统化、全方位、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将抽象的概念及理论化的内容变成可视的视频与课件。学生能够反复看、随时看,为学生预习、复习提供了便利。 2.课程思政逐步渗透,营造课程文化 该模块以四个维度作为出发点,每个维度都贯穿德育的渗透,各环节相辅相成,实现德育贯穿专业教学全过程。例如,从大国工匠的工匠精神入手,将家国情怀引入教学当中,让学生在学习之余,能够“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感悟人生的真谛,做到在润物细无声中帮助学生找寻自身发展的正确方向。 3.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将轴类零件测绘与识读的所有内容进行深度加工和调整,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转换为真实场景中的任务。对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学生通过循序渐进的课程学习,逐步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逐渐建立起自信心。 4.模拟教学情境,学生目标具体 通过教学平台的数据反馈,实行分层次教学,满足优等生的求知欲,使中等生有提高、后进生跟得上,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加强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反馈,让学生有更加自由的思考和选择。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提高与同伴沟通与合作的职业素养。 三、教学反思与改进 (一)特色创新 基本完成了前期所设定的教学任务,实现职业岗位与教学内容的无缝对接。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了校企合作中企业导师与学校教师的双向优势,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达成轴类零件测绘与识读的教学目标。具体特色为“深”“联”“和”“衔”:“深”是指教学过程由浅入深,从专业知识层面的认知过程入手,让学生感(测量)、知(绘制)、记(标准)、思(识读),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在德育方面,从工匠精神入手再到家国情怀,做到润物细无声。 “联”是指应用信息化的手段,将“线上”“线下”的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过程,用多种教学手段互联,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和”是指在教学中体现和谐原则。具体包括教学过程中师与生的和谐、德育渗透与专业课程的和谐、在校学习与工作过程之间衔接的和谐等。 “衔”是指通过“观→教→学→论→做→考→拓”的教学思路,达成学生“研、练、学、思、拓”一体的教学目标。 (二)反思改进 1.教学内容 教学团队根据现阶段学生职业发展素养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处理,删减了一些过于抽象且意义不大的纯理论知识,使精简后的教学内容更符合学情。融入校企资源,循序渐进地将真实工作场景呈现于课堂,教学氛围明显改善。 2.课程信息化资源开发 课程信息化资源开发力度还不够。改进措施:吸纳有教学资源制作特长的教师进行课程信息化资源开发,建议通过组建教学资源库开发团队,加快精品课等优质课程资源的信息化建设,带动专业整体课程资源的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李雄杰.职业教育理实一体化课程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钟勇强.信息化教学设计探索与研究.[J].广东教育(职教版),2018(3). (作者單位:烟台文化旅游职业学院/烟台工贸技师学院)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