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跨专业选修课园林植物识别教学探索 |
范文 | 王红英 摘 要:随着中职课改的不断深入,选修课成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跨专业选修课的开设,使学生在综合职业素质养成方面有了更多途径,同时也对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与公共素养提出更高要求。本文从课程目标设定、课程内容编排、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改革、发展前景等几方面,总结反思了跨专业选修课园林植物识别的教学,为相似跨专业选修课程的开设和教学提供了一些借鉴。 关键词:园林植物 识别 跨专业 教学 笔者学校坚持以生为本,立足学校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项目和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结合专业开设情况,着力构建职业教育的选择机制,增加了职业拓展课程模块,开辟了第二证书课堂、跨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和专业兴趣小组,着力打造可供学生充分选择的课程制度与课程资源。其中,园林技术专业为外专业开设的园林植物识别选修课程成为跨专业选修课程中的一个“香饽饽”。 一、课程目标的重新构建 园林植物识别是园林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建立在系统的植物知识体系上,具有系统化、规范化、理实一体的特性,只有掌握了园林植物的系统分类、生长习性、观赏特点,才能对园林植物材料运用自如,才能够真正把握、理解和表达植物造景的形式与内涵,并在具体实践中掌握植物造景的基本技能。 园林植物识别作为跨专业的选修课,并不需要学生应用植物材料造景。因此课程目标可以设定为识别常用园林观赏树木花草、生活中常见花卉共100种左右,掌握其形态特征,能抓住1~3个枝叶及花果的形态特征来鉴别观赏植物,熟记园林植物种名或俗名;了解校园和生活区域的植物资源,知道常见园林植物的观赏部位以及常见花草的花期花色、果期果色等;感受植物世界的多姿多彩,从而养成爱护花草树木的习惯,提高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环保节能意识。通过课程实践,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培养观察力、记忆力、发散思维和创新创造,提高团结协作精神、安全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促进综合职业素养的提高。 二、课程内容的更新整合 专业课程园林植物识别将教学内容分为四大学习任务22个学习活动,以小组活动的形式,通过讨论、观察、分析、对比、制作等教学方法,将知识性的植物形态、解剖和分类知识部分、积累性的认识植物部分和实践性的绿地调查部分等内容有机串联起来,为今后的景观植物栽培和应用打下良好基础。 作为跨专业选修课的园林植物识别则应适当增减课程内容,大幅度减少专业的形态解剖和系统分类知识的内容,减少基础种植类植物、景观树的种类数量,增加花坛花境类花卉、室内观叶植物等陈设布展类观赏植物的介绍,将内容编排成三大任务10个学习活动,不拘泥于理论上的专有名词和概念,突出生活性、趣味性、观赏性,增加识别技能训练。 三、教学方法和评价模式改革 内容安排上考虑学生兴趣,种类上则从校园植物出发,拓展到居住小区绿化树木、街头花坛花境展览花卉、家庭鲜切花和观叶植物。在教学手段上,不仅通过多媒体、实物对标本进行观察鉴定,还在室外实地调查,综合运用“看、触、嗅、听”的方法,动手布置班级植物角,创作枯叶贴画、叶脉书签等。在学习方法上,采用直观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现场情景教学法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利用校园植物二维码教学资源,让学生扫码学习,促进“互联网+”学习方法的运用。利用多种形式对学生开展综合评价。对学生出勤率、作业完成率、实物识别技能等进行评分,并以小组内成员打分、小组相互打分等形式对团队协作能力进行评价,采用笔试、口试和多媒体考核等多种形式,以形成性考核综合评定学生成绩。 四、小结 園林植物识别课程要在“互联网+”时代不断创新,更加适合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提升。 1.明确教学目标,夯实教学基础 精准分析园林专业和非专业学生的需求,明确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开展深层次整合,弱化专业理论知识,突出实践技能训练。推进校本教材建设,综合运用植物识别APP和小程序等,建设网络精品课程。 2.加强改革创新,提升课程质量 进一步巩固植物识别基地建设,丰富课件、案例等教学素材数字资源库的建设,充分利用校网络学习手段,利用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 (作者单位:杭州第一技师学院)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