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设计研究
范文

    谭玉菡

    摘 要:人才培养方案回答了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本文从人才培养目标指向、方案设计过程和方案实施结果三个层面阐述了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有效设计的内涵,提出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有效设计的六大策略,并进一步探讨了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实施的保障措施,旨在为优化当前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及提升高职内涵建设问题提供思路。

    关键词:高职教育 人才培养方案 有效性

    课 题:本文系2012年湖南省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ZJC2012006。

    当前,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设计上存在注重就业与职业性而产生的人才培养“一元化”思维和价值取向、力图设计出能覆盖就业岗位群和岗位群所指向的全部岗位能力的大而全的人才培养计划、一门课程对应一种职业能力的课程设置与线性的课程序列等现实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或因缺乏对高职教育的正确认识,也有可能来自无法准确定位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而导致的设计思路偏离等诸多原因。

    人才培养方案协调学生、学校、社会三者的关系,体现了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办学理念,直接回答了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制定直接涉及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最核心的一项工作——专业建设,同时它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因此,要提升高职教育内涵和人才培养水平,克服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系列问题,就必须有效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这一人才培养的行动方案和核心文件。

    一、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效设计的内涵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目标指向的有效性、实施过程的有效性和实施结果的有效性三个层面。

    1.人才培养目标指向的有效性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核心与出发点。高职教育是教育的一个层次,其本质依然是人的教育问题。在人才培养目标上,除了凸显高职这一教育类型上的人才培养特性外,还必须牢牢地把握住教育的本质目标,即“不管社会对教育提出何种要求,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始终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个体人格的完善。”

    因此,在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上,要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

    2.方案设计过程的有效性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原则设计与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贯彻“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修订)和实施应主动争取行业、企业参与,共同制定(修订)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紧跟人才需求市场动态,以社会需求为依据,找准专业办学定位,明确人才培养规格,参照职业岗位技能要求,與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引导行业、企业参与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的开发,实现“教学与生产相结合,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突出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

    3.方案实施结果的有效性

    人才培养方案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其实施的结果能反映出方案的有效性。一是得到直接受益人——学生的认可,能让学生有所学、有所用,符合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生涯发展要求,具有就业自信心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得到社会的认可,为社会提供一线的优秀人力资源,服务于区域经济,获得较好的社会评价,并形成专业品牌效应;三是方案整体设计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且能因地制宜,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得以实现。

    二、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效设计的策略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般包含了专业名称与代码、招生对象与学制、就业面向、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毕业条件、教学进程安排、核心课程介绍、实践教学体系、教学资源、继续学习建议等十项内容。这十项内容是一个有机整体,在逻辑上是相互呼应的关系。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既有高等教育的属性,又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性。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要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凸显高等职业教育特色,要从就业岗位(群)及能力要求、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确定、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等方面来优化设计。

    1.分析就业岗位及岗位需求,精准定位专业

    专业定位就是解决为怎样的岗位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因此,明确专业对应的就业岗位(群)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前提。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进步、岗位的调整与分化,相关岗位层出不穷,导致人会在未来遇到多次的岗位变换。可见,高职专业凸显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的同时,也要考虑其适应性。充分注重适应性,才能使高职的人才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切实考虑针对性才能办出高职特色。

    高职学生面对的就业环境有就业行业、单个的就业岗位和就业岗位群。在方案的设计中,如果依据某个行业或者依据单一具体岗位作为就业岗位,都会造成专业定性过泛和过窄的问题。将专业和就业岗位群对接起来,把就业岗位群划分为核心工作岗位、相关工作岗位和升迁岗位,围绕核心工作岗位,分析岗位能力要求,才能精准定位专业。

    2.基于人才培养层次和就业岗位分析,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回答的是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学生从事某种社会职业必须达到的知识和能力标准,指明了专业的整体人才培养方向。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与专业定位一致,而不能随意以个体就业的可能性代替专业整体的培养方向。应依据专业定位与就业岗位的分析,明确高职人才培养的职业定向性,强调人的职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层次上来看,中职学生要求做到“知道怎么做,会做”;高职学生要求做到“知道怎么做,会做,而且知道怎样做得更好”;普通本科学生则要求“不仅知道怎么做,而且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鉴于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中职教育的不同,高职教育要避免两种偏差:一是寄生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重学科理论、轻专业实践技能的人;一是放低到中职教育,过分倾向于单纯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简单适应的技术性人。

    因此,在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上,要明确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同时强调人的终身发展和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3.依据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人才培养规格

    人才培养规格是指依据人才培养目标所规定的人才培养的具体标准。在对职业岗位(或典型工作任务)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围绕就业岗位的基本能力要求,确定人才培养所要达到的具体标准。也就是说,人才培养规格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人才培养规格与人才培养目标一致。

    关于培养规格,传统的“知识”“能力”和“素質”的表述将知识、能力和素质分割起来,在逻辑上容易引导设计者走回知识本位的人才培养定位上,造成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的脱节。高职人才培养要突出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包括专业能力的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获得新知识的方法能力的培养,以及处理社会关系和与他人相处等社会能力的获得。因此,人才培养规格与培养目标一致,与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逻辑一致,从专业能力、社会能力以及方法能力三个维度去呼应人才培养目标更为恰当。

    4.注重“三个结合”,构建高职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上对于“如何培养人”这一问题的回答。在课程的设置上,存在只重专业课程、消灭理论课程和只建课堂课程等偏颇的观念。依据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教育要在人才培养上实现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学生全面发展与职业发展、终身教育与阶段教育的三大整合。那么,其课程体系的构建上,也必须通过“三个结合”来予以回应。

    (1)通专结合。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自我发展潜力的公民,即在专业教育外营造与积淀一种文化氛围,培养学生在职业观念、人生态度、职业选择、思维能力、国家意识等方面的综合素养,成为不仅能做事、会做人,还要会独立思考,勇于坚持真理和正义,具有足够常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高职虽然以就业为导向,但并不意味着高职教育只能培养面向技术技能的“单向度”的人。围绕职业能力的获得,通过搭建“通识课程+专业课程” 两大课程模块构建课程体系,实现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融合。因此,通专结合的课程体系能解决高职教育单向地学习如何适应当下就业和生存,而不具备个体生涯发展与自我实现的问题。

    (2)理实结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指出,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强调以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为主线,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但强调实践并不是以此消灭理论课程,或倡导理论课程无用论。理论课程在抽象与概括的层面为学生提供了方法论和思维的训练。因此,高职教育应正确看待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以及理论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引导学生辩证认识学习上的“有用”与“无用”;在“实用”和“够用”的思路下,整合课程及教学内容,改革理论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无论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还是基于能力本位的课程开发等,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理实一体课程和实践性课程等结合与融合才能达到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3)课堂与二课堂结合。现行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计一般以进课堂教学的课程为主。但是,45分钟的课堂在育人内容的承载上和时间上都是有限的。家庭、社会,特别是课堂外的学校生活都在通过隐性课程对学生进行着更普遍、持久的影响。这类隐性课程,又被称为二课堂,比如,各种文体活动、学生社团活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读书活动、创新创业活动等。二课堂推进了校园文化建设,以文化育人,也是高职人才培养中通常被忽视的一种课程类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课堂与二课堂结合,正是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各自优势在高职育人上的互补,也是高职课程类型立体、丰富的展现。

    5.基于工作过程,开发专业核心课程

    学科体系下的课程注重学科的系统性和知识的传承性,而工作过程体系下的课程则注重“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推行与工作过程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做到教学做一体化,从行动领域出发,分析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其职业能力,通过职业能力的汇总和集合典型工作任务,转化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职业核心课程,实现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

    建好专业核心课程,还需重构行动学习导向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编制理念从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回答了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强调做中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专业核心课程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出发,创建学习情境或项目,项目的实施过程是学习的过程,项目学习的结果是学习评价的依托。

    6.依据工学结合理念,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依据工学结合的理念,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要从目标、内容、形式等方面系统设计。目标指向应涵盖主要就业岗位能力要求;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应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将专业认知实践、课程实践、模拟或仿真综合实训、校内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等融入整个实践教学过程;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在单项训练(课程)—综合训练(实训周或综合实训)—毕业设计—顶岗实习四个基本环节基础上,符合人的认识规律,也体现了学生实践能力递增的过程,实现了课堂内外、校园内外、虚拟与真实、知识与能力的结合。

    三、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效设计与实施的保障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遵循设计原则,通过回答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确定、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等关键问题来优化方案设计,其有效性还需要以下保障因素。

    第一,充分的市场调研。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前提是对专业所对应的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与发展态势的了解、对岗位能力要求的准确把握,以及对现有人才培养情况的深刻认识。因此,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前,应组织专业团队展开调研,获取来自行业企业、用人单位、毕业生或在校生等多方位的信息,为有效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开设较为成熟的专业,可以在上一年度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和局部的调研;新增专业或面临招生、就业等困境的预警专业,宜展开较为全面的调研。

    第二,组建结构合理的双师教学团队。高职教育的特性要求教师能够在较高的理论水平与扎实的实践操作能力、行业企业实践能力与教学水平上均取得平衡,因此,高职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流程设计的“完美”的方案,如果没有教师予以承担或是承担能力有限,则仍只是空中楼阁。

    第三,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包括教材、教案、课件、授课计划等教学材料;慕课、微课、在线课程、公众号等网络学习平台;校内外实训基地或其他实践性教学场所等等。教学资源配置情况会直接影响到方案的可行性和设计的有效性。

    第四,人才培養方案的规范管理。规范管理体现在方案设计的全流程,包括:规范方案文本编制要求;规范方案开发的基本流程和管理要点;规范方案的执行与运行;方案设计与运行的评价标准。

    第五,建立基于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下的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机制。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更要处理好社会需求的多变性和人才培养方案的相对稳定性的关系,既要保证人才培养方案在一个人才培养周期的稳定性,也要在充分的调研分析下,适时对方案予以修订。在保证核心课程相对稳定性的基础上,依据社会发展和行业发展实际,适时调整专业课程及课程内容,避免方案在执行中的一成不变和随意变动两个极端。

    第六,建立校内专业教师团队、校外行业企业人员、毕业生、在校生等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机制,多方联动助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设计。

    综上所述,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进行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集中体现。在高职教育实践中,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会遇到教学资源不足、实验实训场所的限制或是双师教师队伍力量不够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对高职教育来说,如何从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地设计出符合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具有专业品牌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仍是当前高职教育面临的一大挑战。

    参考文献:

    [1]姚寿广.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框架的思考与设计[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

    [2]刘铁芳.什么是好的教育——学校教育的哲学阐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3]张新民.高等职业教育理论构建[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7: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