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基于中职生态课堂的教师教学能力同心圆培养模式研究
范文

    傅卫莉

    

    摘 要:教学能力是教师立足课堂从事教学活动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对教师的专业成长与职业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阐述了绍兴市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学校)以中职生态课堂建设为基础,以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为核心,以教师的专业成长发展为目标,设计“教师个人发力—团队协作合力—学校培养助力”的“三力”同心圆培养模式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中职教师? ? 教学能力? ? 生态课堂? ? ?“三力”同心圆模式

    一、研究背景

    教学能力是教师立足课堂从事教学活动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教学能力对教师的专业成长与职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018年,教育部把原有的“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调整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意在更加关注课堂,重视教师教学能力培养。2019年2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出台,要求着力推进“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因此,对于中职院校来说,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迫在眉睫。

    然而,从中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师的教学能力还存在一些短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青年教师的教学设计与组织能力不足,教学内容缺乏创新;二是骨干教师的信息化资源建设与应用能力有待加强,教学方法需要改进;三是名优教师示范引领辐射作用有待充分发挥,其教科研能力还需提高。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着教师的专业成长与职业发展,长此以往势必破坏学校教学生态,不利于教师的个人成长和学校发展。

    课堂作为教与学的主阵地,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课题教学实践。从生态学角度来说,课堂是一个物质循环(课桌椅、多媒体设备、讲台等)、能量流动(情感、态度、信念等)与信息传递(知识、技能等)的生态系统,是一条教学相长的绿色通道。因此,基于生态课堂培养锻炼中职教师教学能力,对促进教师成长发展意义重大。

    二、研究对策

    针对以上现实问题,学校从顶层设计了以生态课堂建设为基础,以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为核心,以教师专业成长发展为目标的“三力”同心圆培养模式。所谓“三力”,指的是“教师个人发力—团队协作合力—学校培养助力”,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形成学校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生态圈,如图1所示。

    (一)基础层:生态课堂教学圈

    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是建立在课堂教学实践基础之上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明确提出,要“推动职业学校‘课堂革命,适应生源多样化特点,将课程教学改革推向纵深”。所谓生态课堂,是指以提升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学—思—践—悟”为主线,依据生态教育学原理,优化处理教师、学生、教材、教法和评价等因素,推动课堂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与信息传递,从而使课堂富有生机、活跃生动、持续生成、不断生长,进而促进教学和谐共生与师生生命成长的教学模式。这也是学校“课堂革命”的一种有效尝试。对于教师来说,生态课堂实践的课型主要有常态课、竞赛课、跨界课和专题(项目)课4种。其中,常态课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動最基本的实践课;竞赛课是教师在集体打磨、多方实践基础上的创新课;跨界课是教师探索公共课与专业课相结合的探索课;专题(项目)课是2?4名教师合作完成一个10课时及以上专题(项目)教学任务的研究课。这些课型要求不一,能从不同程度锻炼教师的教学能力。

    (二)核心层:教师个人发力圈

    教师个人发力,是促进其教学能力提升的最重要力量。教师只有自觉学习教学理论与技能,积极投身课堂教学实践,才能真正打造出充满生命力的生态课堂。按照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把教师教学能力细化为10项必备的指标:课前充分备课,以学定教,需具备学情分析能力、资源处理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课中关注过程,学思践悟,应提高教学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能力;课后引导反思,研究提升路径,增强命题评价能力、教学科研能力和协作创新能力,以此让教师明确自我发展目标,进而激发内驱力,促进教师站稳讲台、立稳车间、掌好班级,实现人生价值。

    1.课前阶段:充分备课,以学定教

    课前阶段要解决“课堂教学教什么”的问题。首先要了解学情,然后根据学情,科学处理和使用教材和教学资源,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单,做好上课前的一切准备。因此教师是否具备学情分析、资源处理、教学设计等最基本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课前准备充分,教师才能做到课堂教学胸有成竹。

    2.课中阶段:关注过程,学思践悟

    课中阶段要解决“课堂教学怎么实施”的问题,这是一个学、思、践、悟的教学过程。一是要具备教学组织能力,教师要充分运用现场教学物质资源,如课堂讲台、桌椅、多媒体设备、教具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注入“生机”;二是要具备语言表达能力,能有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交流展示,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信念等正能量的流动,使课堂“生动”起来;三是要具备实践教学能力,讲解操作步骤,示范动作要领,推动学生进行实践,促进知识、技能等信息的传递,使课堂充满“生成”的精彩;四是要具备信息化教学能力,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营造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师生在课堂中均有所得、有所悟,获得真正的“生长”。

    3.课后阶段:引导反思,研究提升

    课后阶段要解决“课堂教学成果怎么巩固”的问题。涉及编制试卷检验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教学成效评价反思,与他人协作对教学内容进行再次修改与完善等。因此,命题评价能力、教学科研能力、协作创新能力是巩固课堂教学成果和教师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必备能力。

    (三)汇聚层:团队协作合力圈

    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的通知》(教师函〔2019〕4号)精神,教师之间应以相互合作的方式形成各类教学创新团队,如教研室团队、专业团队、名师工作室团队等,以便运用集体智慧与力量开展生态课堂建设,让教师在提升教学能力的同时不断创造精彩课堂。

    1.发挥教研室团队学科(专业)优势,帮助青年教师练好基本功

    教研室是校内最基本的教学共同体。对于占据着绝大多数时间的常态课,教研室团队要积极寻求创新,组织开展“基于生态课堂的教学研究”校本研修活动,引导青年教师聚焦课堂,锻炼各项教育教学技能,练好课堂教学基本功。包括学情的调查分析、教学内容的设计、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等,促使青年教师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在专业上快速成长。2020年,在学校优质课评比中,入职5年内青年教师的获奖数占参赛总人数的37.5%。在2019年入职的5名新教师中,已有2名教师分别获得绍兴市课堂教学类比赛一等奖,这表明青年教师进步非常快。

    2.发挥各系专项团队技能优势,帮助骨干教师练好内外功

    学校内每个专业系都成立了技能训练团队、高考教学团队、实训管理团队等专项团队。对于竞赛课的教学,学校充分发挥各专项团队优势,把教师的内修与外练结合起来,帮助骨干教师练好内外功,打有准备之“仗”。如学校骨干教师王老师,按照专业系的安排,接受了负责指导学生竞赛训练的任务。同时王老师本人又报名参加了全国信息化说课比赛。针对王老师的情况,学校一方面在校内配备教学指导“后援团”为其出谋划策,包括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进行实践训练、学习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与应用等;另一方面又对外联系高职院校和企业为其组织师生拉练。2019年,王老师获得了指导学生竞赛和个人信息化说课比赛两项全国一等奖,成了名副其实的“双料冠军”,开始在教育教学中独当一面。

    3.发挥名师工作室团队示范引领优势,帮助名优教师修好开合功

    名师工作室是学校内最具活力的团队,要发挥其关注前沿、引领专业、革新技术、孵化人才等优势,使其在教育教学中开合自如,不断走向卓越。在专题(项目)课的多课时教学中,特别需要发挥名优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一是由名优教师亲自带队开展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对教学内容、方法、评价等进行创新,并形成相应的研究课题;二是由名优教师对团队教师的备课、上课、说课等进行指导,并为名优教师课堂教学提供资金支持,合力打磨专题(项目)课堂教学优秀作品,促进名优教师的自身成长和团队的共同成长。

    4.发挥教学改革团队跨界优势,帮助教师磨好个性自然功

    鼓励教师利用个人特长进行跨界整合,组建教学改革创新团队。团队成员一般由1名导师,若干名文化课、专业课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以及企业师傅和高职院校教师组成。教学改革创新团队阵容强大,成员互相取长补短,默契合作,改革创新力度大,创新成效显著。目前学校已有7个团队的课题获得市级立项,通过跨界课如文专融合课、专专融合课、企业课堂等形式开展教学实践与研究,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比例。

    (四)接入层:学校培养助力圈

    学校坚持“以训促学、以赛促教、以研促改、以制促成”的理念,通过培训学习、竞赛推动、课题研究、制度保障等方式,为教师搭建各类成功成才平台,助力教师教学能力的全面提升,以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一是以训促学,助力教师学习共进。教师需不断参加职后培训,以更新知识体系,提升教学能力,满足教师个人成长发展的需要。为此,学校一方面着重实施师训平台计划、鼓励教师进修锻炼、组织落实校本培训工作;另一方面为教师“私人订制”培训项目,如举办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发展培训班、管理干部培训班等,这样的培训由教师“点菜”、学校“下单”、培训机构“接单”,更加贴近教师需要,有效激发了教师的学习积极性。

    二是以赛促教,助力教师创新共享。抓好各类教师竞赛,通过教学资源共享、专家来校开办講座、比赛现场观摩、教学方法探讨、课堂协同诊断等多种形式,鼓励教师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共享,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并将参赛的创新内容、方法渗透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而不是为了比赛而比赛。一年来,学校教师参加比赛100余项,涉及200多人次,实现了“人人都有进步,人人都能出彩”的发展目标。

    三是以研促改,助力教师研究共融。开设“立人”青年教师讲坛、“六有·立潮”大讲堂、道德讲堂、生态课堂研修沙龙等讲坛活动,营造浓厚的学研氛围。鼓励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相关的课题、课程、教材等的研究,推进省、市、校三级教学研究网络建设,促使教师由“技能操作型教师”向“教学反思型教师” “研究创新型教师”转变。因教科研成果突出,学校获“浙江省教科研工作先进集体”殊荣。

    四是以制促成,助力教师发展共赢。制度是助力教师发现自我、提升能力、走向成功的保障。学校制定了《新教师师徒结对制度》 《公开课听评课制度》 《课题研究管理制度》 《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办法》 《名师工作室考核办法》等基本保障制度。而通过制定《进一步提升教师业务能力的实施意见》 《教师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项目孵化办法》等制度,进一步营造了善学乐教、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为教师成长助力,促进了学校与教师发展共赢。

    参考文献:

    [1]周成海,衣庆泳.专业共同体:教师发展的组织基础[J].教育科学,2007(2).

    [2]李慧刚.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机制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

    [3]杨滨.教师教学能力指数型趋同发展培养模型构建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20(6).

    (作者单位:绍兴市中等专业学校)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