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学分银行服务体系:构建内容与推进路径
范文

    吴南中 张岩

    

    摘 要 学分银行体系构建内容不清的问题阻碍了学分银行有效推进。透析学分银行的功能发现,学分银行服务体系是实质性的开展学分银行服务工作、对学分银行进行宣传推广、促进学分银行服务业务与学习者交流融合的体系。基于此,学分银行服务体系的构建内容包括纵向层面的学分银行服务体系主干脉络建设,横向层面的学分银行服务内容谱系建设。要实现学分银行服务体系的建设,需要通过学分银行制度建设落实服务内容谱系,依托教育行政落实实体架构,通过机制建设完善学分银行服务体系内部架构,通过服务业务激活学分银行服务体系参与积极性,实施阶段性评估促进学分银行服务体系的完善,并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夯实学分银行服务体系的能力基础。

    关键词 学分银行;终身学习;服务体系;构建内容;推进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2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9)31-0049-06

    自2010年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建立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建立‘学分银行制度”以来,学分银行理论设计与实践推进工作在全国迅速开展。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再次重申要建立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然而,2020年即将到临,国家学分银行还没有真正得以建设并实质性运行,部分省级政府虽建立了自身的区域性学分银行,但都还没有真正起到“沟通各级各类教育的立交桥作用”,更没有“建立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分析学分银行建设问题,“学分认定主体不清、学习积累能力不济、学分转换需求不足”是阻碍学分银行建设推进的症结所在[1]。同时,缺乏相应的服务体系,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学分银行实体,不能真正有效服务有需求学习者,没有从根本上支持学习者参与学分银行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习者与学分银行产生距离感和疏远感。建设学分银行服务体系是目前学分银行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学分银行服务体系:一个不能回避的话题

    (一)学分银行是“制度”还是“实体”

    1.从学分银行起源来看,学分银行是一个蕴含多种制度要求的实体组织

    众所周知,包括《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诸多文件,都提出要建设“学分银行制度”,故许多学分银行建设者将学分银行建设等同于制度建设。疏理各类文献可以发现,学分银行的概念来自韩国,后逐渐与终身教育“立交桥”建设契合,逐渐发展为中国版的“学分银行”概念。在韩国,学分银行是“认定先前学习的教育体系,当学分累积到某个特定标准时,即可获得学位,从而创造一个开放的、终身学习的社会”[2]。作为“教育体系”而存在的学分银行,显然不是单纯的“制度”,而是具有颁发证书权力的实体。而在中国,很多文件将学分银行定义为“激励制度和教育管理制度”。学分银行是“制度”还是“实体”?这是决定学分银行功能能否实现的问题,也是学分银行建设过程中的基本理论问题,决定了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建设学分银行。按照《辞海》的解释,“制度”指“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则或行动准则”[3]。学分银行显然不仅仅是办事的规则和行动的准则,而是通过规则、准则支持社会民众参与学习的具体承载物。在韩国,学分银行起初由韩国教育开发学院负责运行和管理,2008年以后,转为国家终身教育研究所负责运作[4],但二者都可以为学习者颁发文凭,都具备完善的组织架构,这就表明学分银行不是制度体系,而是具有实质性职能的社会实体,它包含了特定的制度,比如“通过学分积累获取学位证书”的制度,以及蕴含了“完全学分制度”的制度、按照标准建设课程和获取专业资历的制度等内在要求。

    2.从学分银行功能来看,学分银行要有运行的实体来真正实现其所潜在的功能

    在社会系统的形成过程中,“功能”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特征”。比如大学的功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社会服务、国际交流”[5],大学是围绕这些功能进行组建和运转的。从有关学分银行的政策文件来看,学分银行的核心功能是实现“各级各类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与转换”,进而拓展为其他形式的“功能”,比如出具相关证明等。一般来说,制度并不一定需要相应的机构作为支撑,比如我们熟悉的“弹性学年制”“完全学分制”等制度,只需要在传统的教育机构中,将这种制度附载进去即可;比如“选修制”的建设,不会为“选修”成立一个专门机构。而作为学习成果认定、积累与转换的学分银行,显然不止作为一种嵌入的“制度”那么简单,涉及到了由谁认证、积累与转换的具体业务问题,还涉及到什么样的成果可以认证、为什么认证、为什么转换的核心问题,这是一个现有教育机构中并没有存在的“业务”——与零星的英语等级证书等认证不一样,学分银行认证的内容非常广泛,作用到教育的各个领域和不同阶段,既有学历教育,又包括各类非学历、非正规教育,需要一个专门的组织机构来开展制度建设、标准建设和认证。

    (二)学分银行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实体

    既然学分银行有特有的业务,无法与现行的制度架构实现真正融合,那么必然是一个实体。那么,学分银行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实体?可以从已经具有一定内部架构的学分银行探析学分银行的组织形态。

    对全国现有14家省级及以上学分银行进行组织架构上的挖掘,收集到8家实质性开展了相关工作的学分银行的内部架构信息。尽管从形態上看,学分银行还存在与其他机构合署的情况,但其业务的独立性和组织的实体性已经得到了充分展现。分析整个学分银行的组织形态可以看到,学分银行标准建设、认证服务、技术支持是核心的组织形态,最为核心的业务是为学分银行参与者服务,也就是本文要探讨的“学分银行服务体系”。基于此,本研究尝试得出如下结论:学分银行是运行实体与制度建设结合的组织,制度是学分银行的内在灵魂,认证服务是学分银行作为特定机构参与对外服务的核心。学分银行服务体系指的是根据学分银行建设的目的、功能和工作内容所形成的服务体系,包括了各级学分银行机构及其涵盖的服务内容。

    (三)学分银行服务体系在学分银行实体中的功能

    当然,从远景来看,仅仅依靠省级及以上学分银行认证相关的人员是不能完成庞大的学分银行认证服务任务的,一旦学分银行真正建成,需要前瞻性地布局学分银行服务体系。具体来说,学分银行服务体系具有如下功能。

    1.学分银行服务体系是學分银行各类业务的实际开展者

    学分银行是终身教育体系的连接器,是各级各类教育沟通与衔接的“立交桥”,是民众参与终身学习的记录体,是各类学习成果转换为学分、学习成果和相关资历的途径,同时学分银行还通过业务拓展衍生许多其他功能,比如学习积分的社会化应用。这些业务的开展,需要大量的群体参与,形成独有的学分银行服务体系,实现学分银行所蕴含的功能。

    2.学分银行服务体系本身是学分银行的宣传载体

    学分银行作为新生事物,尽管近年来的研究与实践推进较快,但整体来说,社会感知不足、宣传面不广、影响力不大都实质性地束缚了学分银行的发展。对学分银行宣传、推广、功能拓展而言,学分银行服务体系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学分银行建设是一项公益性事业,缺乏以利益获取为特征的强力推广机制和以经济为基础的推广物质资源,需要以优质的服务支持学习者通过学分银行获取便利。其次,参与学分银行的群体相对比较集中,他们通常通过朋友圈子、学习共同体等方式关注到学分银行的运行,学分银行需要有目的性地聚集这样的群体,实施推广宣传。再次,学分银行诸多业务的拓展需要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去开展。比如学习成果的应用,需要与企业、行业以及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去对接。同时,学习者积分的使用,也需要借助学分银行服务体系形成有效的推广关系。

    3.学分银行服务体系是学分银行业务与学习者之间交流的粘合剂

    学分银行是为学习者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的制度体系和实体。但从业务的角度来讲,学分银行和学习者的诉求并不完全一致,比如学习者更关注通过学分银行使自身的资历诉求、学分诉求、学习时间证明等,进而提升自身获取相应资源的能力;而学分银行则需要与国家职业管理部门、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的用人诉求和标准保持一致,使自身兑换的资历、学分或者相关的学习积分有质量,这中间就存在一定的冲突。学分银行服务体系通过搭建学习者与学分银行业务之间的理解桥梁,实现两者之间的交融,帮助学习者理解学分银行的标准要求是对学习者自身利益的保证,这种理解和沟通机制在学分银行推广初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学分银行长期发展的基础。

    二、学分银行服务体系的构建内容

    (一)在纵向层面,形成学分银行服务体系的主干脉络

    从功能来看,学分银行服务体系应该具备不同层次的工作内容。在学分银行的最高层次,一般称之为学分银行总部或者中心。作为一个非盈利性组织,称之为学分银行管理中心更符合现实,也是大部分省级学分银行惯用的方式。学分银行管理中心服务社会和学分银行内部的方式是确立学分银行的建设目标,设计学分银行的标准体系,制定相关的认证、积累与转换标准,并按照终身学习的要求为学习者开设学分银行学习账户。但学分银行管理中心不可能承接所有的学分银行业务,学分银行诸多工作也不可能通过学分银行信息平台的方式来实现,而是需要建立体系性的结构。通过建立空间维度的科层结构,形成不同层级之前的权责结构,实现“条条—块块”的权威分配,是实现学分银行深入到教育机构、行政社区和学习群体的有效办法。在现有情况下,按照国家的科层结构,形成“国家学分银行——省级学分银行——区县学分银行(教育机构学分银行)——学分银行受理点”的主干脉络是较为稳妥的方式。通过各级学分银行的支撑,确保学分银行在目前状态下,充分深入到学习者,并按照相应的权力和可以调动的资源,形成“差序结构”的权力分配形态,比如省级以上学分银行需要对行业通用标准进行建设,需要统筹省级资源,服务自身所在省份的学分银行用户,而各个受理点更多的是获取上级的指引、根据自身的能力和资源组织较为简单的学分银行工作。关于不同层次学分银行实体所应该负担的责任和义务,有兴趣的研究者可以跟进本研究团队的其他相关成果。

    (二)在横向层面,确定学分银行服务内容谱系

    从目前学分银行建设的样态来看,终身学习账户的开设与维护、学习成果的认定与转换、学习成果标准体系的建设、不同层次教育机构之间的沟通与衔接、学习成果的应用以及学分银行信息平台是学分银行的核心业务,也是学分银行的具体服务内容。落实学分银行服务体系的服务内容和标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具有清晰边界的学分银行主体业务。从形式上看,学分银行的服务分为标准提供服务、成果认证服务、结果使用服务以及业务咨询服务、成果证明服务等各类一般性服务。由于学分银行尝试将资历框架作为标准建设的内核,并与行业合作发布行业通用能力标准,对教育内容、形式和结构有自身的要求,同时隐含了质量保证的隐喻,通过标准建设服务学校教育教学深层次改革,即为教育教学深层次改革输送标准。从内容来看,学分银行服务体系需要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教育机构沟通,建立学分银行制度体系,作为服务的基础;需要与行业沟通,通过行业通用能力标准建设,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的沟通与融合,促进终身教育体系成型;需要通过资历等级及其相关内容,指导学习者开展一致性、阶段性、持续性学习;需要为学习者开展与学分认证、积累与转换相关的业务办理。这些都需要学分银行明确内容谱系,并安排好相关人员的工作,以支持学分银行的整体发展。

    二是强化业务之间的协同合作。学分银行服务体系的内容确定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整体,是围绕终身教育体系搭建的“立交桥”,学习账户的开设与学习成果相关的业务是服务学习者内在关联性学习、持续进阶性学习、阶段一致性学习的核心[6]。学分银行业务中应该是相互关联的整体,需要形成协同合作关系。比如学分银行应该建设和维护好学分银行信息平台,以基于相关平台做好对外服务,但学分银行平台建设是支持学分认证等相关业务的。同样,作为学分银行的业务,认证的目的是为了学习成果获得社会行业与企业等用人单位或教育机构的支持。要取得外界支持的效果,质量保证就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学分银行服务体系的相关业务,要形成相互支撑的作用关系。

    三是强化业务之间一致性逻辑。除了业务谱系的协同与合作,学分银行服务内容的一致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学分银行服务内容的一致性指学分银行提供的服务应该具有统一的目标,就是服务学习者随时随地可以参与终身学习的制度体系和服务实体。体现在学分银行服务体系的内容上就是所有的内容都围绕这个功能开展。因此,學分银行服务体系要敢于对偏离自身业务逻辑的内容说“不”,比如自身组织培训,这样的内容会消解学习成果认定的权威性,同时也会使自身的服务内容发生根本性转向。在某种程度上,以培训等为附属业务的学分银行已经实质性脱离了学分银行服务体系建设的内容。

    三、学分银行服务体系的推进路径

    (一)通过学分银行制度建设落实学分银行服务体系内容谱系

    要建设覆盖全域的学分银行服务体系,先是要让民众有学分银行的概念,了解学分银行的服务内容,进而促进其参与学分银行的体验,通过不断互动与学分银行保持联动。要让民众了解学分银行,最便捷的方式是在学分银行制度建设中,落实学分银行服务内容。首先,通过相应的文件落实学分银行的建设任务,实施以政策推动的学分银行体系建设,引发教育系统及相关群体对学分银行的关注,实现学习银行服务体系“自上而下”的任务谱系建设。其次,对服务体系的空间规划、人员安排、绩效考核、发展规划形成周密的指导,通过学分银行服务体系的实体化建设,直观形象地形成业务内容。再次,要对学分银行服务体系相关业务进行流程化表达,并以张贴、宣传、活动、媒体宣传等多种方式进行扩散,在对外宣传的同时,促使学分银行工作者将学分银行服务体系的任务进行理解和内化。最后,要对学分银行服务体系的服务内容进行章程化表达。章程是规定学分银行服务体系权力关系、服务方式等制度化的保障体系,真实支持服务内容的质量表达。

    (二)依托各级教育管理部门迅速落实不同层次学分银行实体组织架构

    组织架构是学分银行体系履行服务职能的载体,是落实学分银行功能的基本依托。建立不同层次的学分银行实体组织,是落实学分银行服务职能的关键举措。在我国,政府实行的是层层授权、分层监督的“科层结构”,学分银行服务体系的建设,在服务内容上需要政府形成统筹规划,对实体组织架构进行有效组织。一般来说,区县建立学分银行分中心需要区县政府层面教育主管部门的有力推进,协同区域行政压力和业务压力,落实承接区县学分银行服务组织。在学分银行建设初期,由于社会对学分银行的认知不足,服务体系中实体组织架构的业务工作量不足等现实原因,需要政府以行政权力对组织架构进行前瞻性建设,只有对人员、空间、资源等方面有足够的支持,学分银行服务体系实体才能迅速建立起来。

    (三)建设和完善学分银行服务体系的运行机制

    学分银行服务体系是一个全新的组织架构,其运行需要科学的机制建设为支撑,具体来说,需要构建其学分银行服务体系的层次机制、形式机制和功能机制。从层次机制上,需要对学分银行服务体系的层次架构进行服务内容和权力的梳理,确保各个层次的学分银行服务体系明确自身的服务内容。从规模上讲,学分银行的服务内容广泛,既有宏观上的资历标准建设,又有个体的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但学分银行服务体系中的不同层次对学分银行实际业务有一定的出入,比如高层次的学分银行中心,需要在组织标准建设上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低层次的学分银行相对会低一些。服务内容的不一样需要在运行机制中得到明确。在形式机制上,需要确定不同层次学分银行服务架构以及与政府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在学分银行服务体系建构的初期,“指导——监督”机制通常需要发挥更加实际的作用,“指导——监督”机制是需要率先建立的机制;在学分银行得到一定完善之后,“服务——监督”机制是学分银行服务体系运行的主要形式机制,即政府或者上级学分银行服务体系为下层次的学分银行服务体系提供支持。在功能机制上,需要综合发挥激励机制、制约机制、保障机制的作用。激励机制指通过有意义的激励,促进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学分银行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比如对学分银行服务体系建设有成效的工作者和组织予以表彰。制约机制指运行权力,促使组织和个人不得不参与学分银行服务体系建设的办法,比如将学分银行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教育任务考核指标,将学分银行服务体系建设的成效与组织评优、评项目、个人晋升等联系起来。保障机制指为学分银行服务体系建设的组织和个人提供物质保证、组织资源保证等,激发组织和个人参与到学分银行服务体系建设中来的有效方式。

    (四)逐渐落实学分银行业务,激活学分银行服务体系自身的参与积极性

    当自身的工作得到积极反馈时,参与工作的积极性会得到极大提升。同理,学分银行服务体系的建设和拓展,要同学分银行服务业务联系起来,通过业务回馈参与者和参与组织的积极性,通过价值回应、使命感回应、参与感回应支持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学分银行服务体系。在开拓性事业开展中,尤其是非盈利性、公益性事业的开拓中,价值认同发挥着积极作用[7],在教师培养领域,激发教师的“觉者精神”,促进教师的成长成为高校转型发展中教师培养的重要策略[8]。学分银行服务体系需要得到充分的价值回应。价值回应指的是通过具体的学分银行服务工作,促使学分银行服务体系的组织和个人理解学分银行以及服务体系在终身学习体系、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切实体会学习账户建设、学习成果认定与转换对学习者的积极性推动和资历获取的帮助,将组织和个人参与学分银行服务体系建设的内容和自身价值协同起来,自觉参与学分银行的组织工作。使命感回应指的是将学分银行建设的使命感,通过表彰、号召、激励等方式显示出来,号召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学分银行的具体业务,进而满足其使命期待。参与感回应指组织和个人通过承担学分银行服务体系建设的具体任务,获得有效的参与体验,实现参与的积极性。在现阶段的学分银行服务体系中,由于政策的不明朗,参与民众不够,造成参与学分银行建设工作的工作者和组织在整个体系中存在感不明显,需要投入大量项目,将一些较为容易开展的项目开展起来,比如终身学习账户建设以及相关成果的登记,促使工作者真切体会学分银行给学习者带来的实际利益,培养参与学分银行服务体系建设的积极性。

    (五)实施阶段性评估策略,促进学分银行服务体系逐渐完善

    评估一方面促进管理者对学分银行服务体系重视起来,另一方面为推进学分银行服务体系提供反思依据。在教育领域,评估因“持续改进、科学决策、多元判断服务”备受重视[9],逐步产生出许多整体性评估、专项式评估、多范式评估等概念和评估策略,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在学分银行服务体系建设中,评估体现为三重价值:首先,通过评估解决学分银行服务体系的持续发展问题。目前,学分银行服务体系建设缺乏相应的标准,也缺少大众认可的切实目标,需要在逐步的评估中,厘清学分银行服务体系的发展标准,并将这种标准转化为阶段性任务,为学分银行服务体系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其次,通过评估解决学分银行服务体系的科学决策问题。在学分银行预设的服务内容中,有许多和现实状态有一定出入的业务,比如在学分银行运行初期,遇到了学分认证需求不济的问题[10],这就需要调整业务方向,将学分银行服务体系的工作内容从服务转向需求创造中来,通过标准建设、机构之间的壁垒打通、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的成果转化等方式,促进学分银行的持续性发展。在面向未来更多的实践中,学分银行服务任务中哪些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哪些需要优化平台,哪些需要依靠大数据等技术支持,都需要根据阶段性的评估进行调整。再次,通过评估解决学分银行服务体系质量保证的问题。学分银行最忌讳的是学习成果认定中的“公信力”问题。韩国学分银行模式饱受诟病,其中部分原因是其学分的质量没有得到应有保证[11]。学分银行质量保证是学分银行发展的基础,对学分银行服务体系阶段性的评估,针对学分认证质量等方面进行有意识的判断,对提升学分银行服务体系认证质量有切实的意义。

    (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夯实学分银行服务体系的能力基础

    技术的大规模应用改变了社会的发展形态。在学分银行服务体系建设中,需要深入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探索构建使用简单、操作方便、作用显著的学分银行服务平台。首先,针对学习者使用趋势,移动终端会成为学习者参与学习成果认定、积累与转换的主要途径。这就要求学分银行服务体系所构建的平台支持多种终端,尤其是针对学习者使用习惯的移动终端,开发相应的APP和各类小程序,支持学习者快捷享受学分银行服务。其次,学分银行平台要充分考虑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布局,为学分银行服务体系的发展提供保障。在学分银行中,由于终身学习账户的接入,政府需要借助学分银行相关信息做决策方面的数据支持,学分银行服务体系本身也需要通过获取相关信息,为更好地开展学分银行服务业务提供数据支持。这就要求学分银行信息服务平台中需要对相关数据需求进行“埋点”,有意识地收集学分银行服务内容相关的数据,并充分考虑平台支持体系的计算能力,购买足够的云计算能力和存储空间,实时获取相关数据,支持学分银行服务体系建设。再次,学分银行信息平台需要充分考虑区块链技术,通过区块链技术的嵌入,规避一些学习者和工作人员通过学分银行信息平台进行学习成果造假的问题,为学分银行服务体系的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参 考 文 献

    [1]杨晨.我国“学分银行”建设的三大问题[J].中国远程教育,2012(6):41-46,95-96.

    [2]朴仁鐘,刘音.终身学习型社会与韩国的学分银行制[J].开放教育研究,2012(1):16-20.

    [3]夏征农,等.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1248.

    [4]凌磊.韩国终身教育改革新动向——基于学分银行制和学位自学考试制度改革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8(2):117-122.

    [5]任燕红.大学功能的整体性及其重建[D].西南大学,2012.

    [6]吴南中,夏海鹰.以学分银行为支架的区域性终身学习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7(11):63-69,80.

    [7]张积家,邱炯亮.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心理契约的结构及影响因素[J].教育研究,2005(4):48-56.

    [8]吴南中.觉者为师:高校转型发展中的危机与再造[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5):45-50.

    [9]王战军,乔伟峰,李江波.数据密集型评估:高等教育监测评估的内涵、方法与展望[J].教育研究,2015(6):29-37.

    [10]吴南中.学分银行建设阻力及其消解策略研究[J].成人教育,2018(2):9-14.

    [11]林晓凤,安宽洙.韩国学分银行十五年:成就、挑战与未来[J].职教论坛,2015(3):42-49.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4:3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