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论新时代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要义
范文

    壮国桢

    摘 要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的新要求、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对人才培养的新期待和高职人才培养现状是推进高职教学改革的直接动因。按照类型教育的要求,树立“适合的高职教育”新理念,以人才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重组、教材编写优化、教学模式改进、学生评价改革等为途径,对高职教育教学形态进行体系性重构,这是新时代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要义。与体系重构相衔接的教学管理、与内涵提升相配套的师资队伍、与类型教育相适应的实训基地则是高职教学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动因;核心要义;保障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0)35-0037-05

    一、新时代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要求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了20项政策举措,被誉为“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和施工蓝图”。

    《方案》对标新时代所处的历史方位,对高职教育和高职院校提出了新要求,具体可以概括为“一优化”“两培养”“三服务”。

    “一优化”,就是要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的重要方式。高校大扩招之后的20多年,高等职业教育为我国迈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阶段作出了重要贡献,但高职教育偏重于学历教育,职业培训仍是短板。因此,在新的历史阶段,高职教育要按照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的要求,开门办学,为有需求的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等教育作出新的贡献。

    “两培养”,就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要成为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和高职院校要成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人才培养始终是高职教育最重要的职能,为此,要贯彻“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理念,根据学生的特点、特长,开展分层次教育,既要能够培养“高精尖”的技术技能精英,也要培养能够在中小微企业“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劳动者。

    “三服务”,就是服务企业科技研发、服务社区教育和服务终身学习。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即根据当地的产业发展需求,助力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服务社区教育,即定期或不定期为社区提供教育、文化娱乐等服务活动。服务终身学习,即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和特殊教育,面向在校学生和全体社会成员开展职业培训。

    然而,从高职人才培养现状来看,其与《方案》提出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不高。据调查,2016-2018年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均为62%,毕业三年后的2015届学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则降至56%,两项数据均低于普通本科院校[1]。

    二是高职高专毕业生对教学改革的愿望比较迫切。据调查,2017届60%的高职高专毕业生认为学校的实习和实践环节需改进,47%的毕业生认为教学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32%的毕业生认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不够,29%的毕业生认为课程内容不适宜或陈旧,18%的毕业生认为课程考核方式不合理。2018届毕业生对上述题项选择的比例分别为57%、45%、32%、29%和19%[2],与2017届基本持平。

    三是雇主的满意度不高。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高教所发布的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成员校2018年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雇主对高职毕业生最不满意的5个方面依次为理论知识学习、实习质量、总体质量、总体印象和知识水平[3]。这些数据从侧面给高职人才培养拉响了警报,提出了挑战。

    二、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要义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是对高职教学形态进行解构,并按照类型教育的要求予以重构。教学形态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各种教学要素组合在一起所呈现出来的状态特征,是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所形成的教学理论、目标、内容、结构、途径、方式和风格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系”[4],高职教学形态主要包括教学理念、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学模式、学生评价等要素。

    (一)适合性:教学理念要与改革要求相适应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念是实践的领航。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发布提出要“关心每个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营造健康的教育生态,大力宣传普及“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理念。为此,应以理念为先导,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大力倡导并践行“适合的高职教育”新理念,其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面向人人。自1999年高校第一次大扩招以来,我国高职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职教育体系。在高职发展进程中,其招收适龄学生的选拔功能逐步淡化。2019年高职扩招百万,为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学历教育、技能培训,高职教育为全社会求学者实现接受高等教育的梦想敞开了大门,正逐渐成为有教无类、面向人人的全纳性高等教育类型。

    二是尊重差异。从多元智能理论的角度看,高职学生在语言、数理、逻辑智能方面相对较弱,而运动、音乐和视觉空间等方面的智能则比较突出,与其他类型学生相比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差异是教学的关键、教学的基础,是课堂教学的原动力。”[5]为此,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和教师,要认识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差异,充分发掘高职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三是实现扬长。当前,技术创新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活跃期,而职业教育仍未摆脱“工业化”的印记,以至于有人提出,“我们把机器制造得越来越像人,却把人培养得越来越像机器”[6]。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的报告中指出,“由于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预测新的专业和相关技能需求变得越来越困难。这意味着要确保个人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能够最有效地掌握和應用职业适应能力”[7]。目前学界对高职教育是“补短”还是“扬长”尚存在着较大的争议。笔者认为,高职教学改革应侧重于“扬长”,即采取务实的做法,正视高职学生文化基础弱的现实,根据高职学生的学业基础和智能特点,在有限的时间内,注重情商教育,专注学生实践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的培养,达到“弃短”而“扬长”的目的。

    (二)多类型:培养目标要与学生诉求相匹配

    “学术型大学、应用型本科高校、职业技术高校,三种类型的区别,主要在于人才培养目标不同。”[8]多样化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反映在高职教育领域,生源多样化是其最显著的特征。多样化的生源“倒逼”教学改革,而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则是高职教学改革的逻辑起点和首要任务。从当前高职院校生源实际看,过往单一的人才培养目标至少应调整为三类。

    一是升学型。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继续升学的愿望强烈,人数逐年增加。据调查,“2016-2018年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选择读本科的比例分别为4.9%、5.4%和6.3%”[9]。江苏省2018届专科生内地升学比例则更高,“省高水平院校为21.49%,公办高职高专院校为20.88%,民办高职高专院校为10.49%”[10]。随着本科高职的试点和“专转本”招生计划人数的增加,专科层次的高职学生升学通道将更加通畅便捷。因此,高职院校要充分满足既有升学愿望又学有余力的学生需求,为他们提供就业与升学“两条腿走路”的培养方案。

    二是技术技能型。“职业带”理论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技能型人才对理论素养的要求明显上升”[11]。根据学生的现状可进一步细分为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技术型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偏向于设计型岗位;技能型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偏向于操作岗位。

    三是教育培训型。主要面对企业下岗人员、农民工、退伍军人以及社区有需求的社会人员等实施培训,这是高职院校亟须补齐的短板,也是高职“实施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法定职责”的重要突破口。

    (三)选择性:课程体系要与培养目标相对接

    能否提供足够丰富、具备高职特点、满足用人单位和学生个体需求的课程是衡量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以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例,可以构建“分类进阶型”课程体系。所谓“分类”,就是按照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所谓“进阶”,就是构建从低到高三级课程体系。第一级为证书课程体系,包括理论性的应知课程和实践性的应会课程,与技能等级证书直接挂钩;第二级为技能型课程体系,以技能为主、理论为辅;第三级为技术型课程体系,以理论为主、技能为辅,大部分课程与本科院校课程相衔接。“分类进阶型”课程体系要处理好三大关系。

    一是从课程目标看,要处理好“服务”与“服从”的关系。课程体系既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又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因此,课程体系要在满足学生和经济社会两方面需求的同时,还应服从于学生的学业基础,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

    二是从课程内容看,要处理好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智能化时代对人才的知识结构有着不同的要求,如何处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关系是课程体系的核心。总体而言,高职课程在比例上实践应多于理论,在顺序上实践应先于理论。

    三是从课程实施看,要处理好刚性和柔性的关系。课程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这是课程刚性的一面。当前要在课程的柔性方面下功夫,升学、就业、培训的联结和转换主要在于课程体系,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建立便于课程转换的管理机制。

    (四)校本化:教材建设要与技术发展保持同步

    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是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和基本依据,也是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重要支撑。由于教材编写及出版的滞后性,高职院校要加大校本教材的开发力度,从而跟上技术的进步和管理的创新。校本化教材应体现四大特点。

    一是补充“新”。教材要及时跟进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最新发展成就,将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及时补充进教材。

    二是体现“活”。教材要不拘泥于传统的统编教材形式,可以分为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清单式、任务式等。既可以是纸质形式,也可以是电子形式,体现灵活性。

    三是合作“编”。教材编写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形式。为加快高职院校对技术进步的反应速度,可联合用人单位参与教材的编写。四是方便“用”。在校本教材编印过程中,可以适当“留白”,一方面方便教师教学补充,另一方面也可以变身学生的“学材”,学生可用作笔记、作业等,一举两得。

    (五)行动性:教学模式要与学生智能特征相适应

    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学结构,某种教学活动在千百次演化过程中,具有了稳定性、范型性,这种相对稳定的范型式的教学结构逐步成为教学模式[12]。作为一种类型教育,高职教学模式要适应高职学生的智能特点。当前高职生源结构日趋多样化,他们文化基础不同,社会阅历各异,形象思维能力普遍高于抽象思维能力,是具备行动性学习倾向的重要群体。行动性教学模式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小班化”。班级是高职院校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单元。根据相同专业组建班级是目前通行做法,但随着专业数量的增加和专业转换自由度的加大,班级不再是四五十人的“标配”,而是呈“小班化”趋势。“小班化”顺应了世界教育的发展潮流,不仅能有效缓解高职院校教学资源不足的难题,而且也能方便“社会学员”的学习和兼职教师的安排。

    二是个性化。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技术与教学改革相互促进,大量网络学习资源使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网络课程资源的作用,既方便学生自由安排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也能够自测学习效果,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是情境化。“学校学习职场化”一直是我国高职教学探讨的重要课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非常注重学习过程中的情境创设,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重要条件。教师要探索情境教学的实现方式,力求大部分专业课程都在现场教学,不能在现场的,也要创造条件开展仿真和模擬教学。四是做中学。行动导向教学特别重视学生的智能倾向和兴趣,在教学设计中,要“活化”课本知识,把枯燥抽象的原理融入到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鲜活案例中,通过头脑风暴、小组讨论、项目、案例、辩论、卡片调研等“做”的方式促进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技巧,把有意义的教学内容变成有意思的教学活动。

    (六)多维度:学生评价要与培养目标相一致

    学生评价是教育评价的基础和核心,也是高职教育评价改革的重点与难点。高职院校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改革现行“一考定成绩”的知识导向评价制度,建立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与人才培养方案相一致、与课程改革相配套的学生评价制度。

    首先,前移评价目标。高职院校要前移生涯规划课程,在新生入学前就跟进指导,根据学生的学业基础、兴趣爱好、特点特长等帮助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按照“跳一跳够得着”的要求,帮助学生准确定位自身的求学目标,并通过持续的生涯指导提增学生实现目标的自信心。

    其次,调整评价内容。作为“扬长”的高职教育,要积极推行专业学分制和人文素质积分制,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果,如专业学习成绩、技能大赛、技能证书、发明专利、论文、志愿服务等,只要对学生成长成才有促进作用的都可给予认定、累积和转换。

    最后,改变评价方式。要根据高职学生的智能特点和人才培养类型,注重结果导向,改变传统的以陈述性知识为重点的纸笔测验方式,重在对完成某项任务或者制作某种产品的程序性(实践性)知识的考察,把“怎样做”“做得怎样”“如何解决问题”作为学生评价改革的重点。

    三、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保障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必定会给高职院校的管理带来诸多挑战。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教学管理制度、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将发挥重要保障作用。

    (一)与体系重构相衔接的教学管理制度优化

    高职教学管理要始终围绕学生、观照学生、服务学生,把“以生为本”理念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一是积极探索实施学分制。早在2004年,《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就提出要“在各专业中推行弹性学制和以学分制为主要内容的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当前,一些高职院校也在实施所谓的学分制,但只是把课时换算成学分而已,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学分制只有在“需求侧”和“供给侧”两端同时发力,才有可能真正落实。从“需求侧”看,要把高职百万扩招作为撬动学分制改革的契机,承接扩招任务的院校可在这类群体中进行试点。从“供给侧”看,除专业核心课程外,学校要开设大量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這是实施学分制的基础,也是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抓手,更是对学校资源配置能力的挑战。只有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弹性学制才能落地。

    二是构建教考分离机制。随着招考制度的改革,高职院校的“宽进”已经成为常态。然而,“宽进”并不意味着“宽出”,相反,宽进严出是高职教育必须坚守的底线。为此,高职院校必须构建起相互制约、协调高效的教考分离机制,提高课程的“含金量”,这是“适合的高职教育”的核心要义,也是回应社会对高职教育质量关注的重要举措。

    (二)与内涵提升相配套的师资队伍建设

    内涵提升,师资是关键。为此,要抓住两大重点。

    一是质的提升。在过往的高职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双师型”教师和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团队是两大重点。“2018年,我国高职‘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为39.70%,离设定的到2022年‘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超过一半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13] 由于统计口径的差异,许多“双师型”教师可能还只是“双证书”教师,真正既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教练型”教师数量可能更少。为此,在严格执行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以及新进教师具备基层实践锻炼年限要求的基础上,可借鉴医院医生在病房和门诊轮岗的做法,实施专业教师轮岗制度,打破现行专业课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的身份界限,规定专业教师既要带教,也要带训,确定轮岗人数比例和轮岗时间,以此促进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

    二是量的扩充。高职院校要正视企业很多能工巧匠“进不来”的现实,可采取务实的做法,聘用企业人员作为“周末教师”,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聘用“周末教师”既有时间上的保证,也有经济上的考量,“性价比”较高,这是高职院校解决当前专业师资不足的重要举措。

    (三)与类型教育相适应的实训基地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从“校办厂”到“校中厂”,再到“行业集团”,高职教育不断探索与产业融合、与企业合作的路径与方法,但效果并不明显,“两张皮”现象尚未得到根本改变。为此,高职院校要在校内实训基地的生产性上下功夫。生产性实训基地融教学做一体,兼顾教学、生产、培训、技能鉴定的需求,其生产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环境布置像“车间”。要体现现代企业文化,按照企业的生产流程安排空间,增加理实一体化教室和模拟仿真实训室,建设“学习岛”。

    二是设施设备能“生产”。要注重迭代更新,和企业基本保持同步,并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既要有传统设备,也要有能跟上企业步伐的新设备。

    三是实训过程出“产品”。按照“新手—生手—熟手—能手”的职业能力发展基本规律,生产性实训内容主要聚焦“新手”到“生手”阶段的培养。为此,要保持实训内容基本来自生产企业一线,体现“真题真做”,确保学生“毕业用得上”,不断提高学生的岗位满足度。四是实训安排更合理。“根据发达国家经验,实训教学中生师比应控制在101以下,但目前职业院校一名教师带40名学生实训已经司空见惯。”[14]因此,要在现有设备台套数的基础上,向管理要效益,模拟企业的作息制度,合理安排实训时间,利用周末、晚间安排实训,不仅可以提高设备利用率,而且还能改变“一人干、多人看”的状况,从而保证所有学生的参训时间。

    《方案》是对新时代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进行的科学设计,吹响了高职教育由追求规模扩张向高质量转变的“冲锋号”。有理由相信,在《方案》的指路领航下,新时代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将步入“快车道”,通过从多方面重构教学形态,高职教育类型特征将更加彰显,并迈入高质量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

    参 考 文 献

    [1][2][9]王伯庆,马妍.2019中国高职高专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108.158-159.146.

    [3]翟帆.校联会发布高职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N].中国教育报,2018-12-11(9).

    [4]蒋洪兴.从教学模式、教学课型到教学形态——新常态背景下区域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径[J].江苏教育,2015(8):28-30.

    [5]钟启泉.课堂教学的特质与设计[N].中国教育报,2017-05-04(8).

    [6]曹培杰.智慧教育: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J].教育研究,2018(8):121-128.

    [7]刘徽.启动真实性教育变革[N].中国教育报,2018-01-03(5).

    [8]潘懋元,董立平.关于高等学校分类、定位、特色发展的探讨[J].教育研究,2009(2):33-38.

    [10]苏春海.江苏省2018届专科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2019)[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9:32.

    [11]匡瑛.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之惑及其当代破解[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1):12-22.

    [12]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417.

    [13]高靓.职业教育打响提质升级攻坚战[N].中国教育报,2019-02-20(1).

    [14]崔发周.职业院校需关注的“六个不等式”[N].中国教育报,2019-12-03(9).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