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高职院校卓越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优化探讨
范文

    陈桂梅 龚方红

    [摘要]结合高职学生成才规律,从普通学生出发改革高职工科卓越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是加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途径,也是职业教育为社会源源不断创造人才红利的必然选择。文章首先分析了卓越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内涵阐释和定位,然后提出了卓越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优化的路径选择,最后阐述了卓越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保障机制:搭建专业层面的产教联盟;实施多学段“工学交替”的教学计划;打造专业能力持续发展的卓越教师团队;以“三区一室”新型教室为载体,塑造新型课堂生态;建立相对稳定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 卓越技术技能型人才 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陈桂梅(1977- ),女,山东莱阳人,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龚方红(1966- ),男,江苏启东人,无锡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江苏 无锡 21412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7年江苏省第六批教育改革发展战略性与政策性研究重点课题“江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7/24,课题主持人:龚方红)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14-0065-05

    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曾指出:“职业教育的关键在于坚持就业导向,只有满足社会需求、市场需求、企业需求,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才能为社会输送适合产业发展的高素质人力资源,才能为国家和社会源源不断地创造人才红利。”①2016年,《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指出:“2015年中国大学生在校人数达到3700万,全世界第一,全国各类高校达到了2852所,位居世界第二。”从数量上来讲,我国人才潜力是非常高的。但是仅有数量还不行,还要有质量的提升,还要深入挖掘学校内部资源和发展潜力,建立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人才培养体系。尤其要研究不同层次人才的成长规律,促进不同智力群体的个性发展,创新性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调动各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范围内促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以最大限度地释放。

    基于此,立足工科卓越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实践,探讨高职院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方面的路径,对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卓越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内涵阐释和定位

    “国际上通常按知识与能力结构将社會活动中的不同人群分为四大类:学术型、工程型和技术型和技能型。”②课题组基于人才分类理论和我国高职教育的办学特征,按高职阶段学生的多样化成才需求将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型人才分为卓越复合型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和高素质专门人才两类(如图所示)。

    其中,卓越复合型人才凸显的是综合素质,是指具备系统扎实的专业知识结构和技术应用水平、更强的技术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过硬的政治素养和人格品质、更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以及能够胜任技术技能岗位转移和创新性要求的综合素质较为全面的技术技能拔尖的人才;高素质专门人才强调的是专门素质,是指能够在建设、生产、管理、服务一线进行技术技能创新、现场管理和技术技能操作的高素质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

    高素质专门人才是高职学生毕业后学业发展应达到的基本目标,卓越复合型人才是高职学生实现学业基本目标后的高成就目标。卓越复合型人才在学习阶段具有明显的标志性学习成果,如科研、职业技能竞赛、创新项目、实习等各环节的表现成绩。在高职阶段任何普通学生都有机会经历由专门人才成长为复合型人才的过程,高职学生踏入工作岗位后都有可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诸如工程师、工程院士、技能大师等更高层次的人才。

    二、卓越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优化的路径选择

    1.新生选拔灵活化,探索人才分层培养体制。为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推进高职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点改革,高职院校可以选取品牌(特色)专业作为试点专业,在学生自愿报名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专业特长情况,选择在学生入学开始或大一下学期,由学校心理辅导机构和教学管理部门联合开展系统化的生源选拔。通过公平的职业性向测试和专业技能考试,初步遴选、分流出一批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综合素质较强的优秀学生,形成特色班、创新实验班或者虚拟创新班等灵活的班级组织形式,实施基于职业性向的人才培养改革,为具有较好素质、较大潜能的学生搭建快速成才通道,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鉴于教育过程的公平性以及对学生个性差异化的尊重,高职院校设置这类班级时要面向全体学生,并与现有的专业班级学生之间进行交叉、互联和开放性的筛选。即学校可以在每学年开始时进行一轮选拔,然后每学期由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试点院系在保持班级基本稳定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发展情况和教学考核反馈进行动态的补充与调整,实行灵活的集中考评和筛选机制,以确保生源素质的持续发展。据课题组对江苏省试点改革的高职院校的访谈调查结果得知:创新实验班的学生编制基本维持在10~25人,实施小班化教学。试点学校按专项业务费每年向这类班级拨款,以确保人才培养所需优质教育资源的延续性。经费主要用于创新实验班的教学活动组织、课程导师的课时补贴、学生团队的事务性管理等。

    2.课程项目化,探索导师制指导体系。由于卓越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主要实行小班化教学,因此,在课程实施方面开展导师制项目课程将更有助于学生团队建设和标志性学习成果的产出。

    在组建的创新实验班中,导师选拔往往具有严格的条件。作为课程团队的带头人,导师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技术变迁与整合能力,能够通过目标指引、问题定向、过程控制等手段,指导学生进行建构性学习,并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协作精神等综合素质。课程导师既可由专任教师自愿申请,也可由院系推荐。导师团队一般由2~5位教师组成,团队成员要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职务和业务能力,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导师队伍要有相对的稳定性,以保证教育教学过程的延续性。为了规范课程管理,导师团队开展的课程名称一般由教师所属院系统筹专业发展方向后核定,导师团队编写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并由学校教务管理部门统一审核和签发。同时,教学管理部门应对学生在项目课程(如职业技能大赛项目、创新创业项目、科技咨询项目等)实施过程中所取得的标志性学习成果的等级进行界定,并以此作为对导师工作绩效进行专项考核和评定的依据。导师团队必须营造和谐、协作、进取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一种思想自由、积极向上的环境下进行课程学习,从而不断完善思想素质、提高综合能力。

    3.设计和实施弹性化的团队学习方案。卓越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特征是复合性和职业性,因此,学生的团队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在综合素质培养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也是项目课程的主要学习目标。学生团队的形成往往经过两种途径:一是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及课程内容自发组建;二是先由导师和学生进行双向选择,再经教学管理部门统筹后确定学生团队成员。

    考虑到学生个性特点的差异以及学业基础的不同,目前学生团队的形式基本上是梯队式团队:第一梯队由较低年级学生组成。他们是团队发展的储备性人才,主要开展预备性、辅助性项目工作。第二梯队由较高年级学生组成。他们是团队发展的中坚力量、主要执行者,主要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项目设计与实施,并辅助导师管理学生团队。

    学生团队在导师团队的严格指导下,不应再局限于课堂上的知识学习,而是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工程设计与应用项目、导师的课题研究项目、各级各类技能大赛、暑假或寒假的社会实践项目、岗位实习等实践平台,开展全方位的专业学习,不断提升综合应用能力。学生在获取标志性成果的同时,通过学分银行的转化即获取相应的学业学分。

    三、卓越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保障机制

    1.搭建专业层面的产教联盟。“集团化办学是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多样化成长渠道的重要载体。”③为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高职院校要依托政府、行业,与大型企业深度合作,提高校企合作层次,组建专业层面的产教联盟或职教集团,并促成企业在学生选拔、班级组班、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大纲制定、教师专业能力培训、学生考核、学生实习等各环节的全程参与。

    例如,教育部组织开展的中德汽车教育项目为全国25所职业院校提供了合作平台。依托中德汽车机电项目(SGAVE)平台,在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的指导下,这些职业院校与德国五大汽车后市场企业行业建立了深层互信机制,与保时捷、宝马、戴姆勒等高端汽车品牌企业组成了产学合作教育联盟。依据SGAVE项目人才培养模式,SGAVE班级组建伊始就由德国五大汽车商代表、戴姆勒东北亚投资公司人力资源部对学生进行理论测试、操作测试和面试选拔,体现了卓越技术技能型人才分层培养理念;五大公司聘请的德方专家和中方协商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每学期由挂靠厂商人力资源部负责检查指导、推进与评价项目;经过GIZ资格认证的企业考评员全程介入阶段性考核、实习过程考核和毕业考核。总之,企业全过程、全方位、立体化地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真正构建了“人才共育、专业共建、课程共担、教材共编、师资共训、基地共享”的校企深度合作人才培养体系。

    随着2018年《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的实施,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形成利益统一体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校企之间搭成专业层面的联盟,不仅使企业获取更优秀的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持,提高行业影响力,也有效解决了企业用人与职业院校教育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学校进行开放式办学不仅提高了自己的社会效益和人才培养质量,也让学生获得了来自校企全方位的培养和训练,提高了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能力。

    2.实施多学段“工学交替”的教学计划。在确保产教联盟深度合作的基础上,高职院校可以采取多学段的“工学交替”的教学计划,保证学生在多轮多段的学习过程中体验不同的学习环境,锻炼和提高工作转换能力。

    以教育部中德汽车机电项目的教学进程安排计划(如表所示)为例,学制为3年的高职院校可以将学生学业分为2个学段。其中,第1至第4学期为第1学段,第5、第6学期为第2学段。在第1学段的4个学期结束后,组织中期考试,中期考试通过的学生进入第2学段学习。在第6学期结束后进行毕业考试。第1学年学生完全在校内学习通识课程和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第2学年学生以校内学习专业基础和方向课程为主,实施间隙性企业实习,本学年学生实习时间累计10周即可完成教学任务;第3学年所有创新实验班学生以企业实习为主进行分批循环性多岗位锻炼,本学年企业实习时间要求累计30周方可完成教学任务。3年教学进程中,学生在企业的实习时间与学习时间呈正比例关系,逐年增加,从而保证不仅能充分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能使学生接受其他生产或服务环节的训练,提升专业综合技术应用能力和关键能力。在不影响学生学习秩序和企业用工秩序的前提下,高职院校可以灵活地调节学段的时间安排,尤其是学生的寒暑假时间。

    3.打造專业能力持续发展的卓越教师团队。卓越教师团队是保证高质量教学的重要前提。实施创新实验的各高职院校需要重视教学团队的培养与建设,依托行业协会和大型企业,开展教师新技术培训和认证工作,保证每个项目教师每年接受至少两次来自行业企业培训师的正规新技术培训,而且保证每个项目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设备或者技术等方面遇到任何问题时,都可以直接获得行业企业的大力帮助和辅导。只有这样,才能使项目教师获得及时的专业发展机会。

    各学校教师发展中心应每年集中时间通过说课和考试的方式,对教师专业能力进行测评,以确保教师具备掌握课程大纲、规划合理的教学方案、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软技能、制作丰富的教学媒介等职业素养,从而良好地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

    学校的人事管理部门应对教学型、科研型教师进行分类划分,通过激励政策和奖励制度择优选出一批专业教学能力、科研能力较强的专任教师担任卓越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班级的导师;同时,依托校企合作平台,从社会聘请具有较高专业资质的行业名家、特级技师、技能大师或在专业领域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担任卓越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班级的兼职指导教师,从而形成一支具备卓越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能力的专兼结合、“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4.以“三区一室”新型教室为载体,塑造新型课堂生态。由于卓越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已打破了固定的班级授课的组织教学形式,所以在专业教学组织方式上,试点改革的学校需要构建符合专业教学的新型课堂生态。

    第一,公共基础课程可以实施“走班制”,即打破原来的行政班级,按“学中分化、依学施教”的方式开展差异化教学,强化基础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二,专业课程教学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在集授课区、讨论区、训练区和信息区于一体的新型多功能教室中开展。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模拟企业生产过程,以企业客户委托项目为载体,设计训练学生学习能力的工作任务。针对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尤其是学习能力目标,运用实践导向的教学法和项目小组讨论的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让学生在三学年内充分经历或体验知道、理解、应用、解决问题四个阶段的学习过程,完成学习能力层级递进的积累过程和技能的积累过程。

    5.建立相对稳定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制度保障是推进卓越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可以整合优势教学资源,在专业大类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开发体现卓越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验(实训)室,如创新思维拓展训练室、职业技能大赛训练中心、技术开发与应用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等,真正地为卓越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搭建实效性项目载体。

    教学管理部门应制定与创新实验班运行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形成“基本要求+个性化、开放式”的教学和学生管理平台,为培养优秀人才提供数字化信息平台。

    教学质量监控等管理部门应建立动态的、过程化的评价制度和激励制度,形成相对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针对学生的考核与评价,要形成“导师、企业、社会”三维一体的评价制度,顺利地完成全面反映学生学业发展的动态评价与考核,特别是要重视学生在学习期间取得的项目课程研究成果的考核,如技术创新与开发情况、创新创业项目的立项与实践运行情况、参与导师课题的相应研究成果、实验(实习)能力表现鉴定、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的主要表现成绩等。

    [注释]

    ①李克强.让职业教育为社会源源不断地创造人才红利[EB/OL].(2014-02-26)[2017-03-12].http://news.xinhuanet.com/

    fortune/2014-02/26/c_119519602.htm.

    ②董鳴燕.人才分类与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界定[J].世界教育信息,2015(24):65.

    ③周凤华.周凤华谈《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EB/OL].(2015-07-13)[2017-10-25].http://www.chinazy.org/models/adefault/news_detail.aspx?artid=60902&cateid=1539.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4: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