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职院校职业精神教育现状及对策 |
范文 | 郭少卿 郭华东 李虹 [摘要]文章以职业精神及职业精神教育的内涵为切入点,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课题组通过实证调研,摸清了高职院校职业精神教育现状,并提出了高职院校职业精神教育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 职业精神教育? 校企合作 [作者简介]郭少卿(1980- ),女,河北邢台人,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研究所,副教授;郭华东(1982- ),男,云南东川人,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李虹(1980- ),女,辽宁沈阳人,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河北? 邢台 054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5年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青年课题“高职院校毕业生职后教育现状及其对策研究”(课题批准号:EJA150381)和2016年度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教育规划项目“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有效路径研究”(课题编号:GH161037)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2?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06-0104-04 2015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积极探索有效的方式和途径,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的职业精神培育机制,重视崇尚劳动、敬业守信、创新务实等精神的培养。”2017年,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可见,把职业精神纳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是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 一、职业精神及职业精神教育的内涵 1.职业精神的内涵。“敬业乐群”是我国著名职业教育家黄炎培先生职业道德教育思想最核心的内容。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文献检索发现,关于职业精神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90年。从20世纪90年代到2003年,关于职业精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师、医生、新闻工作者等特定群体中。从2005年开始,“职业精神”一词开始出现在职教类研究中。近三年,以职业精神为主题发表在核心期刊或CSSCI上的文章,平均每年约60篇。纵观以往研究发现,不少文章把职业精神界定得过于宽泛,导致职业精神内涵包罗万象,甚至已经延伸到职业技能层面。关于职业精神的概念界定,学术界尚无统一的说法。在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把职业精神界定为:人们在从事职业活动中,所形成的被社会广泛认可并积极倡导的,能体现职业特征的精神风貌的总和。 2.职业精神教育的内涵。通过中国知网检索发现,以职业精神教育为主题的文章共计431篇,其中近三年的发表量是257篇,而发表在核心期刊或CSSCI上的只有36篇,数量相对较少。笔者把职业精神教育界定为:关于人的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情感和职业意志的教化培育活动。基于此定义,我们将职业精神教育的基本内容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1)职业理想。职业理想是职业活动的方向和目标。职业理想作为个人对未来职业的向往与追求,在职业精神中占据重要地位。一个人的职业理想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变化。实践表明,个体的职业理想受其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和知识结构水平的影响和制约。(2)职业态度。职业态度是指个体对所从事的职业持有的观点和看法等。职业态度是职业活动的前提和基础,直接体现了个体的职业价值观。职业态度的养成受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以及自我教育的影响。具备良好职业态度的个体,通常对自我及所从事的职业有正确的认知、尊重并尊崇所从事的职业、职业紀律观念强烈。良好的职业态度在职业活动中主要表现为敬业、勤业和精业。(3)职业情感。职业情感是指个体对所从事的职业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职业情感主要包括职业热情和职业荣誉感,在职业活动中主要表现为爱业和乐业。拥有健康职业情感的个体,通常乐观进取,对所从事的职业有着强烈的荣誉感和认同感,愿意为所从事的职业不断努力、全力以赴。(4)职业意志。职业意志是指个体为达到某一职业目标而产生的支配自身行动的心理倾向。在职业活动中,职业意志集中表现为职业良心和职业责任。职业良心作为个体的一种职业自觉意识,在职业活动中主要起预判、监督和评价的作用。职业责任是指个体在职业活动中应当承担的岗位职责。职业责任通常和执行力密切相关,职业责任感越强,对工作保持的热情就越高,执行力就越强。 二、高职院校进行职业精神教育的意义 1.服务“中国制造2025”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2016年,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了《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不仅提出“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需求预测”,更是把“大力培育工匠精神”作为提升制造业人才关键能力和素质的第一任务。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大力加强职业精神教育、推进制造业人才供给结构性改革、提升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的必然要求。2014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2018年,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2018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启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坚持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不断培养大批具有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已经逐渐成为贯穿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一条主线。 3.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就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做出重要指示,“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在传授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文化素养与职业精神的培育,从而为人的全面发展夯实基础。 三、高职院校职业精神教育现状 为深入了解高职院校职业精神教育现状,课题组对河北省12所高职院校(其中包括2所国家示范院校、2所国家骨干院校、4所省级示范院校),共计1896名高职生和637名专业课教师进行了职业精神教育现状调研。具体情况如下: 1.学校教育层面。教育观念上:重技术培养轻职业精神培养。调研发现,12所高职院校普遍比较重视学生的技术技能培养。而在职业精神培养方面,12所高职院校均无专门的职业精神教育教材和课程设置。调研的637名专业课教师中,56.3%的教师认为“专业课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技术技能教学,职业精神教育应主要体现在就业指导课程中”;47.7%的教师“偶尔会把职业精神教育渗透在专业课教学中”。 教材建设上:尚未构建职业精神教育课程体系。关于职业精神教育,被调研的12所高职院校,更多的是体现在公共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的某一章节上。虽然有2所高职院校开发了相关课程,但内容上偏重于就业创业教育。总之,在高职院校,职业精神培养的全程性尚未体现,职业精神培养的课程体系尚未构建。 职后教育上:缺乏细致的职后调查与梳理。被调研的12所高职院校,职业精神教育集中在职前教育阶段。毕业生回访工作通常采用同用人单位领导层座谈的形式,访谈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学生岗位适应能力上,且没有制定明确的访谈提纲或访谈问卷,对高职生岗位适应能力、职业态度等缺乏系统的梳理和总结。 师资队伍上:职业精神教育的能力有待提升。被调研的637名专业课教师,近三年有在企业工作经历的占63.0%。通过深入访谈发现,虽然被调研的高职院校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校企合作,每学期都派驻教师下企业锻炼,但事实上,多数高职院校由教师自行联系所要去的企业,教师下企业锻炼存在走过场的问题。真正在企业得到锻炼,对企业文化、行业发展趋势以及一线生产技术了解的是那些与行业企业合作研发新项目的教师,占被调研教师总数的15.7%。校企合作不够深入,专业教师跟不上企业发展步伐,导致职业精神教育难以融入课程教学。 社团建设上:职业精神传承不明显。被调研的12所高职院校共计有学生社团387个,其中专业技能型社团占33.4%。专业技能型社团主要依托各高职院校的优势专业,重点围绕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职业技能而设立,是对课内专业理论知识的课外延伸和发展。相对其他传统型学生社团,专业技能型社团对培养学生职业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深入访谈发现,在被调研的12所高职院校中,专业技能型社团由于普遍欠缺社团发展定位、规划和指导,导致社团成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社团在职业精神的传承上存在不足。 2.学生自身层面。职业精神认知整体比较模糊。在被调研的1896名在校高职生中,23.5%“对职业精神不了解”,42.7%“对职业精神了解得比较少”。当问到“大学生首次成功就业的最重要条件”时,41.0%选择了专业技能,31.1%选择了人际交往能力,23.5%选择了职业精神,4.4%选择了环境机遇。 职业规划中间高两头低。根据下表可以看出,不同年级在职业规划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经LSD事后检验发现,大二阶段的职业规划得分高于大一和大三阶段,这可能和被调研的高职院校大多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放在大二阶段开设有关。同时被调研的高职院校中,参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比赛的人数以大二阶段居多。由此可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注意大一和大三的学生,从而实现职业规划在整个大学期间的衔接性和连续性。 职业体验随年级增长呈递增趋势。通过上表可以看出,不同年级的职业体验差异显著(P﹤0.05)。经LSD事后检验发现,大三学生的职业体验比例明显高于大一和大二的学生。同时,深入学生访谈发现,大三学生对职业精神的理解比其他年级的学生要深刻,这与被调研的高职院校普遍在大三阶段进行校外实习有关。而访谈的大一学生,日常的业余生活主要是参加社团活动,有兼职经历的所占比例较小。 四、高职院校职业精神教育对策 1.职业精神教育要融入人才培养方案。高职教育应把职业精神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把知识培养、技术技能培养、职业素养培养相结合。无论是公共课还是专业课,都建议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真正把职业精神教育融入课程体系中。 2.分阶段开设职业精神教育主体课程。加强校企合作力度,构建基础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质、职业精神全面均衡的人才培养模式。院校、行业企业共同参与课程开发和内容设计,针对不同年级高职生的学情特点,开设职业精神教育主体课程。大一年级在新生入学教育的基础上,可围绕专业和行业发展趋势,开设以学业规划为侧重点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以及自我学习、情绪管理等课程;大二年级可开设以培养创新能力和组织沟通能力为侧重点的创新创业课程;大三年级可开设以职业态度、职业道德养成为侧重点的职业素质拓展课程,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 3.提升教师职业精神教育的能力。第一,以产教融合为抓手,建立健全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轮训的制度。第二,聘请企业高级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以及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从而实现把职业精神教育渗透到专业教学全过程。第三,认真贯彻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无论是公共课教师还是专业课教師,无论是公共课还是专业课,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都要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法制教育、社会责任教育、养成教育等,引导学生崇尚劳动、敬业守信、责任担当、创新务实。 4.加大校企文化融合力度。职业精神教育最终要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得以实现并深化。把企业崇尚的创新文化、敬业文化、工匠精神等融入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中,这对于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例如,按照企业的生产要求,制定学生实习实训流程、安全操作规程等,模拟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营造职业精神教育氛围。 5.加强对专业技能型社团的建设和管理。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学生专业技能型社团建设工作。一是大力支持并积极鼓励学生成立以突出技能培养和传承职业精神为特点的专业技能型社团。二是加强对专业技能型社团的管理和指导,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每个社团配备一至两名指导教师,明确指导教师在社团中的职责。三是聘请企业导师担任社团指导教师,把企业文化和社团文化相融合。 [参考文献] [1]周华.黄炎培职业教育的“群”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高教论坛,2018(5). [2]董刚.将职业精神养成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N].中国教育报,2015-12-10. [3]李珂.制度化培养大国工匠的实践路径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6). [4]张福强,许芳奎.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8(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