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发挥学生主体性,激发学习兴趣
范文 吴鑫娅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强迫学习的东西是不会保存在心里的,”“不能使学生参与是教师的最大过失。”这启迪我们教师: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才能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高度关注,才能有兴趣去关心现实问题,才能主动地去探究问题,也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果。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上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积极性呢?作为一名教师,我个人觉得应该首先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教学内容要紧跟形势变化,增添教材的时代特征
与时俱进,更新教育理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思想品德教师的教育理念,必须适应形势发展要求,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突出时代感和增强针对性,是增强学生可参与性的重要方面。应试教育让不少老师以“紧扣教材”为由,照本宣科,或机械的利用利用陈旧事例阐述理论,把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固定化,势必降低思想品德课的可参与性,进而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例如讲“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我并没有用书本上的事例,而是引用了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对开创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促进地区及世界和平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由此让学生感受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强了思想品德课教育的现实感和说服力。
二、典型事例要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思想品德教材中的案例由于编排等原因,时效性、贴近学生性较差,使学生缺乏新鲜感和亲切感。这就要求教师要选取与学生的生活、学生的经验“近距离”、“零距离”的材料进行教学,使可参与性更强、感染力更大、教学效果更好。例如在“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课时,并没有像往常那样先展示我国众多的人口与有限的资源数据,也没有用触目惊心的图片展示被浪费或者被污染的环境,而是采取以小见大的方式,先展示了在学校拍的几组照片:午饭后大量的剩饭剩菜,广播操期间教室里亮着的无人灯,厕所边没有拧紧的水龙头……接着又播放我国西部地区孩子的一顿午饭:辣椒、菜干和黄豆以及冷的米饭,播放了学生把桌子上的米粒捡起来送到嘴边的情景。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用比较的方式触发学生思考:同一片蓝天下,我们与同龄人相比到底差什么?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学生开始只看到表面现象——东西部地区巨大的经济水平差距,经过讨论分析后又认识到了支撑上述不同行为的不同的生存与发展理念。我的感受是:当时学生们受到的触动还是很大的,很多同学反省了自己平时做的不够的地方,进而我又提出分组共同拟定节约资源,节水、电的倡议。我以为,本节课成功的关键点就在于通过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入手,“接地气”的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分析,去结论,这一过程中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情感自然浸润到学生心中,达到了较好的知行统一的效果。
三、在合作小组中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合作学习有利于因材施教,弥补了教师由于班额大而不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不足,实现了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及实践和发展的目的。但是,如果仅仅是强调合作,这样的合作形式会如一潭死水,没有活力,合作的维持也不会持久。要想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发挥合作的最大效用,就需要进行竞争,中学生在发展独立性的同时,自尊心、好胜心、荣誉感也在增强。根据这一特点,我认为:把竞争机制有效地引进合作学习,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即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树立竞争观念,培养自强意识和不怕困难挫折、勇于争先求胜的进取精神,以强化学生自学、自思、自悟的内驱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种竞争既有组内竞争,也有组间竞争。因此我在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中制订好竞争的规则和标准,每节课都会预留一定时间,让学生点评,选出在小组合作中积极参与的同学,比上节课有进步的同学和表现最佳的同学,改变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优秀学生讲,学困生听”的局面,对学生参与的情况和小组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综合评价,评出每节课合作优胜的小组。通过不同形式的竞争来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合作的效果。
教学过程虽然是一种双边活动,但学生始终是教学目标达成的内因,我们教师只有真正建立起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思想,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才能尽快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培养新世纪有用人才夯实基础,这也是每一位思想品德课教师追求的最高教学境界。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第一初级中学)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3:3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