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把课堂还给学生 |
范文 | 李亚斌 【内容摘要】针对课堂教学的实际,本文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热情、开展教学交流,彰显自主建构、组织有效活动,促进经验积累、重视学法指导,激发反思自悟等四方面提出了原生态课堂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课堂 原生态 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不久前,笔者曾观摩了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的第3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生物课,授课教师给学生发放了其精心准备的导学案,课堂安排包括:学生阅读课本,自主完成导学案上设置的问题,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教师组织积极发言等环节,课堂简洁明快,思路清晰。比如在讲解核酸的基本单位及相关组成时,设计了以下问题:核酸是生物大分子,其基本组成单位是什么?一个组成单位由几部分组成?五碳糖分为哪两种?据此核苷酸又可以分成哪两类?学生通过阅读、填写、交流、讲解这些环节,很好地掌握了相关知识点。感觉这样的设计和教学安排也未尝不可,课堂上既有学生的自主阅读和学习,也有学习小组的交流讨论和争辩。接下来授课老师在课件上展示了几个有着不同碱基排列顺序的DNA分子,就此讲解了遗传信息的概念。在学生对脱氧核苷酸之间的连接方式还一知半解时,黑板出现的DNA平面结构让所有学生都沉闷了下来,我完全可以从学生迷茫的眼神中读出费解,学生只是不停地在接受课本和老师“告诉”的知识点,显得忙乱、慌乱、费神、费解,却根本没有理解核苷酸之间的连接方式,对DNA和RNA的掌握也只是表面的接受。 整节课进行到此,无论是学生还是听课教师,甚至授课教师自己都觉得乏味了。这样的课堂仅是打着“自主、合作、探究”的幌子,并没有让学生能真正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怎样才能对时下的课堂状况加以调整,从源头上使得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学习?最终可以实现“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呢?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实践、思考、探索和创造,最终实现原生态的生物课堂构建。 二、原生态课堂 1.原生态生物课堂的诠释 原生态课堂,就是展现事物的本来面貌,即不加任何修饰,自然状况下且能够常态展示的教学课堂。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实践、思考、探索和创造,是这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所具备的基本特征。原生态的生物课堂则侧重强调回归自然本性,让课堂中的每一个环节均能是自然的、真是的和朴实的,呼吁揭开课堂热闹的面纱,回归到常态,使其更加具备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基于课堂教学高效的原生态课堂也将更多的目光投注到班级中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心每一个生命的力量,呵护他们的好奇心,在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具备得以不断提升的思维能力。教师不只是在单纯的传授知识,更多的是在教师自身学科素养和专业能力的提升同时,也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的生命成长。 2.原生态课堂构建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点燃探究热情 有效的问题给出是能够在最短的时间点燃探究热情的最基本载体。生物课堂导入时教师就可以择取学生最熟悉或最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入手,引导学生在对渗透学科学习内容的问题情境中自然进入课堂学习。极具生活化且十分自然的问题可以将“原汁原味”学科科学知识转交给学生,激励他们主动探究并顺利解决问题,此时,生物学习成为学生最喜爱的事情,教师只需在关键处加以引领即可,学生们因对课堂学习的持续热情会使得他们一直努力参与到课堂的始终。 如在学习“免疫调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展示以下一些素材:①夏天打篮球被对手手指甲划伤的部位因未及时消毒极易在伤口处出现脓液,这一现象是哪种细胞吞噬细菌或病毒死亡后形成的?这一反应最可能属于哪个调节?②有一些热心公益的演员去医院看望艾滋病患者,并与他们拥抱、共同进餐。以上亲密接触有没有可能导致演员被传染上艾滋病?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③去年春天,张红和同学们一起春游,她发现在爬山或采摘野花时,同桌李琳琳出现全身红斑状过敏反应,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么?这些极具生活气息且能够激发学生好奇心的问题给出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勾起学生们对学科的浓厚兴趣,主动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中来。 (2)关注师生、生生互动,强化自主参与 原生态的课堂更是师生、生生思维不断碰撞的场所。教师就课堂学习内容巧妙安排各种具有一定挑战性、存在一些思辨性、可以促使学生思维打开的环节,尽量可以做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在认真思考、自主展示、共同讨论、教师总结中不断使得学习内容走向深入,此时,课堂也是学生们流连忘返的地方。 如在学习“系统的边界——细胞膜”内容时,基于学生对细胞膜相关功能的掌握基础上笔者给出了如下问题:若咱们所在的学校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的边界应该是?学校的围墙承担着什么角色?传达室有什么功能?围墙外侧的小树林则可以充当什么功能?这些看似简单但却有一定层次性、案例和学生所生活学习场所关联的设问能够帮助学生思考、探讨、交流、倾听,在不断的思维碰撞后产生更为夺目的火花。这样的课堂教学耐人寻味,回味无穷。 3.有效活动组织,积累学科经验 原生态生物课堂应倡导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究学习过程,使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建构。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如小组实验、角色扮演、模型构建等,以活动为手段组织教学的最大优点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验自己学习成功的愉悦,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同时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生物学科素养。以活动为手段组织课堂教学,能有效地突破重难点知识,突破学生的理解误区。 如“减数分裂”这部分内容是“有丝分裂”的延续,又是更好掌握第一章中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等遗传规律的细胞学基础。从心理学中最近发展区理论得知,学生因缺少必要的感性知识,对本部分内容理解时比较困难。笔者请两个女生一起来扮演两条姐妹染色体,再有另外两名男生来演示另外两条姐妹染色体,借此来模拟有丝分裂时染色体行为的变化特点。接下来分别让女生和男生来代表女、男方染色体,8名学生(4男、4女)一起演示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行为变化的过程,这些分角色的过程演示,学生们自主参与不仅仅可以使得过程更为直观,也可以化繁就简,便于理解。 4.科学指导学法,引导学生反思 原生态的课堂应该更加鼓励每一个学生生命的力量,期待课堂中的本真体现。目前,自主学习,真学课堂等教与学的学习方式在不断出现。在此过程中,教师需科学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侧重于前置性学习、教材及导学案文本阅读、生物实验(操作、观察、反思)过程、学习中的反思(自我发现、顿悟)等。教师必须旗帜鲜明的引导学生了解生物学科自身的特点,强化学习技巧的点拨,要求学生科学使用已学知识对生活中常见的各种与学科有关的现象加以解释和解决。教师可以就某些案例指导学生在对材料的阅读中梳理要点、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口。每次习题点评、期中期末测试讲评、阶段性总结时尽量引导学生对已经学习内容及时反思,及时对知识点和解题技巧进行归类、分析,以获得新的发现。 根据上述原生态课堂的构建策略,对于“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一节的教学,课本按照由小到大、由组成成分到基本单位再到整体结构进行呈现的,如果授课教师对课本进行深刻的研读和理解,设置导学案相应内容时,可以进行适当的巧妙处理,由DNA分子整体逐渐展开到一条脱氧核苷酸链,再到基本单位和组成成分,进行抽丝剥茧式的呈现,一方面增强了学生读书之后的独立思考性,另一方面让学生高屋建瓴地整体把握,这样反其道而行之的处理,学生会更加主动思考和参与。经过这样的知识重构,接下来再呈现核苷酸之间的连接方式和遗传信息的概念就不那么让学生突感意外了,授课教师上课使用的是交互式白板,可以充分利用白板的交互功能,在课件中设置核酸的基本组成,核糖、脱氧核糖、磷酸基团、A / T / C / G / U,由几个学生在白板上展示如何利用这些基本组成,先构建一个脱氧核苷酸,再构建三到四个不同的脱氧核苷酸,最后由这些核苷酸连接成一条短小的核苷酸链,最后将班级所有学生构建的核苷酸链与展示结构进行比较和争论,从而突破遗传信息是蕴藏在脱氧核苷酸或碱基的排列顺序中这一难点。这样的课堂应该要活泼生动许多,学生能自动生成脱氧核苷酸形成脱氧核苷酸链进而形成DNA的知识,在探究过程中也对遗传信息有了深刻的理解,而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理解也会在主动探究和激烈讨论中暴露出来并得以解决,这比都由教师事先去预设通过习题的操练去巩固要好得多,对于学生可能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学习结果。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能够让学生自主思考、体验发现的教师绝不要代劳,应放手,敢于相信学生。构建原生态的课堂就必须找寻学科的“自然色彩”,使得学生切实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 【参考文献】 [1] 陈小敏. 回归“教学原生态” 构建和谐生物课堂[J]. 中学生物学,2009(3). [2] 梁兴军. 原生态教学: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谈生物教学的原生态回归策略[J]. 教学与管理,2011(12). [3] 石高荣. 走进自然 构建原生态生物课堂[J]. 中学生物学,2015(9). (作者单位:江苏省栟茶高级中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