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渴望阳光的角落 |
范文 | 何阔海 【内容摘要】转化一个学困生和培养一个优秀生同等重要,时刻关注,满腔热情,遵循教育规律,因势利导,学困生的教育刻不容缓。 【关键词】学困生教育 最难照到阳光的角落,自然成了最需求阳光的地方。作为教育工作者,却往往忽略角落里的孩子,那里缺少了温暖的阳光和透亮的空间,缺少阳光的慰藉、让他们丧失了希望和信心。我们应深信在阳光的照耀下学困生定能走出阴暗的角落。我们知道转化一个学困生和培养一个优秀生同等重要,教师无法选择适合自己教育的学生,但要创造适合于不同学生的教育。教师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加强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使教育落到实处。让学生得以生动、活泼、健康的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下面就如何做好学困生的教育工作,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教育的前提是全面调查了解学困生 了解学困生首先要从外围着手。教师可向家长了解学生个人的一般情况。比如:与其成长密切相关的事。作息时间安排,生活习惯,学困生和父母之间的关系等;掌握家庭教育的情况。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要适度,应懂得“大目标,小步走”。孩子的性格和处境父母最了解,古语说“知子莫如父”,学校教育的得失优劣孩子很可能会暴露在父母亲的眼里,要想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就得先取得家长的信任。教师要先和家长交心,这无疑是条行得通的捷径。其次了解学生对劳动、社会集体活动的热心程度,对班上同学的态度,在公共场所的行为表现,对学习的态度和兴趣,对体育锻炼的态度和习惯,个人卫生情况等。 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找话题和学困生本人沟通。这是了解学困生最直接有效的途径,但必须讲究方式,方法。把握好交谈的最好切契机,能让学生觉得交流是在老師无目的的情况下展开的,教师要有信心地接近学生,以“朋友”和“知心人”的身份去交流,这样便于多方面地掌握学生真实的思想状况,如心理、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特长等。只有较全面地了解才能找出适合教育学生的对策。学习是孩子的首要任务,盯紧孩子的学习状况,是了解学生的有效手段,给学生一定的学习任务,安排一定的学习时段,根据学困生个人的实际情况合理分配时间,内容上先易后难,从克服厌学情绪开始,从培养兴趣入手,发现孩子有点滴进步就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把这种行为坚持下去。如果发现学生学习上有懒惰思想就及时找他谈话,让学生觉得老师时刻在关注他,重视他,这样学生才能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学困生一旦犯错,要冷静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耐心指导,尽量让他自己找出错误所在。同时也不能放松对孩子的教育,用爱心去严格要求,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她的关爱,形成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多找话题,用人格的力量去启迪她的心灵,用爱心去融化她的心理防线,在师生间架起一道情感交流的桥梁。经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因势利导,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信任、关爱、尊重和期待,逐渐恢复自尊与自信,消除自卑和抵触情绪变消极状态为主动状态。 良好的班集体,就如同花儿生长的花园,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优质的生长环境,创建良好的班集体是学困生有效转化重要因素,让学困生充分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良好的环境是学困生性格得到矫正并不断进步的摇篮。 二、尊重学困生的人格,重视起道德品质教育,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 尊重学困生的人格,维护他们的自尊对于学困生来说至关重要。教师要把学困生放在和其他同学平等的地位交流,更多的进行感性地交流,应该多鼓励学困生,尊重学困生的人格,这些“感情投资”,有利于促进学困生情感交流的形成,增强他们转化的信心,搭建好转化的平台,让转化工作走入预设的轨道。教师寻找机会对学困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帮助他们走过心理变化的特殊时期,通常情况下学困生的处境都是由心理认识的差异造成的,学困生不会是突然间的产物,往往是由认知再到行为的变化,所以改变学困生的认知尤为重要。学困生也许是在放弃了一次次演算、诵读和探究累积成了懒惰的习惯和落后的处境,进而影响了他们的人生价值观,再由这种价值观知道他的日常行为。只有从克服消极情绪入手,树立上进的信心才会让他走出困境。学困生的产生无疑是教育的副产品,是教育的盲区和误区导致的结果,因此教师首先得找到失误、失教的方面,认识到学生的问题所在才能因材施教才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才是成功的教育。激发学生的上进心,逐步克服他们的消极情绪,培养学生控制情绪的能力。 教师对学困生要求要适度。要求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只有当学生真正体验到经过努力而获得成功时,才能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和进步的愿望。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任务,充分展示他们的长处,在集体中发挥作用。实现学困生的转化显然不是一朝一夕的,教师要有长期的计划和打算,不断地调整方法进行教育,做到不厌其烦。 教师要看到学困生的今天比他的昨天更好,即使不然,也应相信他的明天会比今天好。虽然他们有缺点,但他们同样懂得爱,而且更需要爱。厌恶、责骂只能适得其反,他们应享有同其它学生同样的平等和民主,也应享受到优秀学生在老师那儿得到的爱。唤醒学困生的自尊心,培植他们的自信心。 巩固学困生良好行为习惯是项十分艰苦的工作,教师一定要满腔热情,遵循教育规律,因势利导,学困生的教育刻不容缓。 【本文系2017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农村初级中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的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17]GHB0069。】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翟家所初级中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