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道德课堂彰显生命的活力 |
范文 | 张粉桃 【内容摘要】道德课堂的重点在于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活动之中获得成长。在文中就结合具体的道德课堂教学,对如何让学而生成为学习主体、如何焕发出道德课堂的生命活力进行探讨。 【关键词】道德课堂?学习主体?学生 “声声召唤句句情,合道至德成文明;课课展示堂堂乐,师智生慧新生命。”德性化、人性化、生命化的道德课堂幸福了教师,快乐了学生。 一、设置学习目标 道德课堂的学习主体是学生,一切的教育资源和手段更要服务于学生的“学”,因此,“教案”变“学案”,“教学目标”变“学习目标”,其变革的意义非同小可。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 传统的目标设置为——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 3.揣摩本文的语言; 4.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 细化解读课标后的目标设置为—— 1.默读课文,按照空间地点的转换给课文划分结构层次; 2.熟读课文,找出文中精彩的景物描写语段,试着分析并总结景物描写的方法和技巧; 3.反复朗读文中雪地捕鸟的语段,能准确说出细节描写的好处,并且动笔用上一系列的动词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 4.细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两厢比较,大家完全可以看出“学习目标”渗透着教师精心的预设,行为主体明显是学生,行为条件明确,行为程度完全可以把握。 二、引领学法 传统课堂重视教师的“教”,讲功甚盛;道德课堂更加关注学生的“学”。自然而然,学法引领成为道德课堂的共识。 再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 百草园部分设计了这样一个思考题:作者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是什么?文中哪句话对此作了暗示? 以往教师的问题仅仅局限于第一问,如今为什么设计第二问呢?目的很明确:正确引领学生——课文学科的阅读题的答案都在阅读文章的字里行间。上述题的答案是:“增添百草园的神秘色彩,丰富百草园的趣味。”课文中对此是有暗示的,因为作者在文中写道:“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长的赤练蛇。” 类似的设计还有:当年的鲁迅对自己老师的情感态度是什么?从文中找出根据来。 往往有学生会对“问'怪哉'”一事感到迷惑,认为鲁迅很反感自己的老师。对此要引领学生反复阅读教材第8页的第3段和第9页的第2段: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 深入文本,挖掘教材,引领学生在文本中寻找答案则是语文学科思维能力的一种。 三、以学定教 新课改的理念是“以人为本”,道德课堂的理念更是“以学生为本”,为此“以学定教”应成为道德课堂的规矩。 拿文言文的学习为例,我来谈一下如何实现“以学定教”: 1.优秀生试讲。如在教学《公输》一课时,可以把最后一部分“双方模拟攻守,彻底打消楚王的野心”交给一优秀生代讲,她的讲解只有一处学生争议很大——“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中的“寇”字的解释。“寇”字的解释在本课中是词类活用现象,应该译为“入侵”。那么整个文句应该译为“在宋国的城墙上等待楚国入侵”,但“准老师”译为了“入侵的楚国”。这个字正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我肯定了同学们的深入理解,并对此做了清晰透彻的解释,学生听得特专心, “准老师”也深受启发,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上让学生试讲,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胆量,而且为老师的重点突破定好了“靶子”。 2.中等生翻译。例如教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时,我请一位中等生翻译课文,他暴露出的问题是:“必有得天时者也” 一句中的“有得”翻译模糊; “寡助之至”中的“寡助”译成了“很少到了极点”;“以亲戚之所叛”翻译成了“凭借亲戚的背叛”。 中等生代表了一般学生的接受水平,这就意味着这几个问题是大多数同学“学”得迷瞪的地方,老师就可以据此加以“定教”。 3.学困生温故。课堂上什么时候让学困生展示呢?新课前的黄金时间,即课堂的知识回顾环节或叫做“温故而知新”环节。譬如有一次我提问:“是天时不如地利”的“是”字怎样解释?一同学说是“这是因为”,同学们异口同声说是“这”,这时候连他自己都不好意思地笑了,因为这个字在文言文中太基础了,我平时强调太多次了。学困生暴露的问题是教师最应该强调的最基础的问题,这样的问题要是老师反复说教,只会增加他们的厌烦,不会太经心,但一经他们自己暴露出来,他们也就知道了自己的半斤八两,记得会上心点。 “以学定教”使各类学生在课堂上各得其所,课堂都随时处于一种“待发狀态”,极大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道德课堂,生态文明,它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课本和学生。教师成为学生的助理、学长、同伴,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成了师生成长的乐园,课堂处处彰显着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李照粉.探究新课改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新思路[J].中国校外教育,2017(32):92+94. [2]施丽燕. 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态型课堂互动教学探究[D].苏州大学,2017. [3]陈开洲.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互动教学[J].西部素质教育,2017,3(3):131-132. (作者单位:郑州市第二外国语中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