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开门见“特性” |
范文 | 王延龄 现在的高中生写的记叙文,基本上属于“没有故事情节”类。“没有故事情节”,即没有系统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这还会是地道、正宗的“记叙”文吗? 我曾用电视连续剧《神医喜来乐》第 1 集作材料来讲记叙文写作的“开头”——它交代了什么? 一位男性患者危在旦夕,其亲友用担架抬着,急匆匆地慕名赶往喜来乐的“一笑堂”,慌乱之中却抬向了对面的“食为天”饭馆。 这会儿喜来乐在干什么?被喜夫人罚跪搓板。于是只好让徒弟德福到门口瞧瞧,可德福医术尚未精进,瞧不了病。患者家属直催促,说“人家都说喜郎中能瞧得了”。德福小子灵机一动:这不正是“解救”师傅的机会?……,遂大叫一声,“有了”,扭头即往后堂跑。 不长的镜头,向观众传递了三点至关重要的信息: 1. 喜来乐为“神”医,民间知名度甚高,别处拿捏不了的疑难杂症患者都往他“一笑堂”送,点了题目中的“神医”二字。 2. 借抬错地方交代喜来乐与“食为天”老板娘赛西施的关系。 3. 喜来乐虽为远近闻名的神医,可他有一个中国男人的特点:惧内(怕老婆)。 这个开头称得上是绝妙的,用“文字”记录下来,就是很好的记叙性文本。它将主人公行医之“神”、与赛老板关系之“曲”、家庭生活中之“贤”,一并儿告诉读者了;后边的故事情节紧紧围绕这三点交织而有序地展开。 由此可见,凡记叙性文本,“开头”一定得交代人物之“特性”,就是说,开篇一定要见“特性”!这里的“特性”,指人物性格(性情、品性、人品)、情趣甚至嗜好、肖像、心理、生理等。其实,我们从初中阶段就开始接触这类文学作品了。且看《曹刿论战》的开头: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它交代了: 1. 战争的时间:鲁庄公十年,具体到“春天”。 2. 交战双方:齐、鲁。 3. 战争性质:伐(侵略、攻打,而非“讨伐”)。 4. 鲁庄公的态度:将战。 5. 主人公的品格:请见。主动请缨,为国分忧。 这个开头,3句话,14个字,传递出的东西可丰富啦!首先,紧扣题目中的“战”字写“战事”,用一句“十年春,齐师伐我”交代强大的齐军压境,战争迫在眉睫,同时顺势带出“战争性质”;然后交代鲁庄公的性格;最后,一个叫曹刿的草根平民请求面见鲁庄公——陈述谋略,精彩由此呈现。应该说,左丘明明确、切中了“事”的起因和“人”的品格,开篇即将人物的品性和盘托出,展露无遗。 开头写什么?或者说,开头怎么写?非常简单。简单到什么程度?故事本身是怎样产生的,就怎样写。再来看看欧阳修《卖油翁》的开头: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开头用一句话交代了陈尧咨的性格:自矜。它是故事中的矛盾得以向前发展的驱动因素:如果不自矜,陈就不会计较卖油翁“微颔之”的态度,两人就很可能没有交集、没有对话,你练你的箭我卖我的油,更不会因为陈的“忿然问”而结下梁子。但如果把整个第一段视作开头的话,信息就更丰富了:它不仅有了陈的性格,还有了卖油翁的“态度”。耐人寻味的是,卖油老人连维持生计的生意也放下不做了,而是饶有兴味地欣赏陈尧咨高超的射箭技艺,但却只是“微颔之”,即使陈到了“十中八九”的地步,他也始终不著一“好”或“妙”字。小小一个开篇欧阳修竟写成了一个“谜”,一个悬念——将“疑问”悬在读者的心头让人念念不忘,吸引读者保持继续往下读的兴趣,不能不说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初高中阶段,我们学习过很多这样“开篇见‘性”的记叙性作品。从中我们可以悟出,只要熟悉笔下的人物,就可以把人物的某个品性特征作为最主要的内容,在开篇部分予以交代,以起到“先‘性夺人”的艺术效果。具体做法有: 一、交代“人物之‘肖像特征” ①我与父亲不相见已有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朱自清《背影》) 作者的描写,聚焦在一个极普通又极典型的细节——父亲的“背影”上。为了写好这个“背影“,文章除了对“背影”作了笔酣墨畅的细致的描写以外,还以“背影”为中心,前后安排了许多巧妙的衬托与铺垫。 ②旧历四月中旬,清晨四点一刻,天还没亮,睡在拥挤的工房里的人们已经被人吆喝着起身了。一个穿着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大声地呼喊:“拆铺啦!起来!”接着,又下命令似地高叫:“‘芦柴棒,去烧火!妈的,还躺着,猪猡!”(夏衍《包身工》) 請注意,人都有特征,高矮胖瘦、喜怒哀乐,都是;但作为记叙文中的“人物特征”,它身负为文中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塑造形象的重任,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雁过留痕”;作者花费大量笔墨写“芦柴棒”的经典意义,就在于通过“芦柴棒”悲惨遭遇的描述——老板要芦柴棒“做到死”,也是每一个包身工最终都不可逃脱的厄运,具体而深刻地反映了包身工被压榨、被摧残的悲惨命运。 二、交代“人物之‘性格特征” ③西南联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金先生是我的老师沈从文先生的好朋友。沈先生当面和背后都称他为“老金”。大概时常来往的熟朋友都这样称呼他。(汪曾祺《金岳霖先生》) “很有趣”,是西南联大许多教授的共有特征。本文写的,正是这样一位有着鲜明性情特征的“很有趣”的大人物,无论是“趣”还是“真”,金先生都不仅是一个代表,还是一个符号——他和活跃在这里的教授们一起,以其事迹、精神铸就了西南联大这块“精神圣地”。 三、交代“人物之‘生理特征” ④二十年前父亲很穷,只好娶了邻村的一个哑女为妻,这个哑女后来便成了我的母亲。(《母爱》,据2000年话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拟题) 这个开头,好就好在挑明了人物的“生理特征” —— 母亲是邻村的一位“哑”女,并由此构成一条情感线,将“渐渐对我的哑母产生了一种厌恶”“当时我只觉得母亲的软弱对我是一种耻辱”“我第一次觉得母亲其实也挺可爱的”“这时我再也不能抑制自己的感情,一把搂住了现在只及我肩高的母亲”等四个片段紧密串联起来,做到形散而神聚,“哑”得有趣、有情、有理。 四、交代“人物之‘嗜好特征” ⑤1930年,上海《科学》杂志第二期刊登了一篇华罗庚的署名文章。题目是《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不能成立的理由》。 北平清华大学教学系主任熊庆来看后对这篇文章很重视,他问周围的人说:“这个华罗庚是谁?”但是谁也没有听说过华罗庚这个人。后来,一位名叫唐培经的清华教员,向熊庆来介绍了他的同乡华罗庚的身世。 “这个年轻人真不简单啊!应该请他到清华来。”熊庆来听后非常赞赏。 这年,华罗庚只有19岁。(粤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 顾迈南《华罗庚》的开头,采用“倒叙”法,将年仅19岁的华罗庚发表了惊动著名数学家熊庆来的论文置于作品开篇位置,熊教授用“真不简单”予以高度评价,取得了预期如许的效果。本文巧立“真不简单”以为骨,一以贯之予以强化,旨意因一词而毕现。如果按照“编年体式”的叙述规则,这个开头原本应该放在文章第一节“艰苦自学的青年时代”末段,事虽实,效果则大打折扣! 记叙文的开头方法虽然有限,然而其创造的境界,却一贯为人所称道,我们不能不倍加注意。 责任编辑? ?廖宇红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