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某高校新生死亡教育的认知现状调查
范文

    彭娈婷 尹佳敏 易林

    

    

    【摘要】目的:了解高校新生对死亡教育的认知程度,为死亡教育在高校系统的开展提供借鉴和思考,以期减少大学生自杀,残害他人等现象的发生。方法:采取随机抽样方法对某高校540名大一新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分析。结果:53.24%的研究对象知道有死亡教育,但对它了解甚少,有73.28%的研究对象愿意接受死亡教育。结论:高校新生对死亡教育知之甚少,并且有了解死亡教育的需求。建议对大一新生广泛开展死亡教育,有效的设置课程及实践方法。

    【关键词】高校新生;死亡教育;认知现状

    生与死是辩证统一的,每一个生命都包含着死亡。然而由于我国传统文化,社会制度,人文关怀理念缺失等多种原因的限制,人们多避讳谈论死亡,因而有关死亡的教育问题也一直未能够在我国的教育系统中被提及重视起来,但死亡是自然生命规律的必然结局,我们只有直面死亡,才能更好的理解生命。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储备人才,对其开展死亡教育能够使之热爱生命,更好的规划自己的人生,并且将正确的死亡观念带到各个岗位,形成积极地社会风气。

    1.死亡教育的内涵及发展

    死亡教育, 又称优死教育, 是指“向社会大众传达适当的死亡相关知识, 并因此造成人们在态度和行为上有所转变的一种持续的过程。”[1]《中国青年报》[2]最早在1990年1月14日发表文章关于近年来美国大中学校甚至小学校新增的一项教学内容——死亡教育,它向学生系统地讲授死亡的过程,人死以后对其亲人的心理影响,自杀的构成原因及如何防止,死的权利及安乐死的种种办法等,美国死亡教育协会认为,死亡教育的重要性并不亚于性教育。

    死亡教育最早起源于美国,此后,相关领域的研究不断被发掘。包括英国,德国等西方大国,后又在日本,中国台湾,香港等地发展,这些国家和地区通过吸取相关经验并与各地的文化特色相结合,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成熟的死亡教育体制,相比而言,中国内陆的死亡教育受到种种原因的制约一直处于停滞状态,研究多停留在理论层面,较少有实践,死亡教育还未被公众所了解,在2019年3月13日的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顾晋[3]提出全民开展死亡教育,他指出当今很多年轻人因为一些小事跳楼,轻生并且频发恶性伤人报复社会的事件反映出这类人群生命价值感不强,究其原因是当前缺乏有效的的死亡教育体系,同时我国越来越多学者对死亡问题进行剖析也就预示着我国基于尊重生命而开展的死亡教育需求刻不容缓。

    2.对象和方法

    2.1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某高校540名大一新生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540份,回收500份,有效问卷479份,有效回收率88.7%。

    2.2方法

    本研究采用自制大学生死亡教育基底问卷,共有20个题目,问卷分为5个部分,包含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生命满意度,自杀意念,死亡认知及大学生死亡教育需求等方面,并采用问卷星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

    3.1一般资料

    479名调查对象中男生240人(50.1%),女生239人(49.9%);对大学生活的满意度:非常满意的90人(18.79%),一般般的261人(54.49%),不如预想中满意的121人(25.26%),不满意的7人(1.46%);认为自己比较容易得到满足的372人,占到了77.66%;而生活幸福度:认为自己一直很幸福的52人(10.86%),认为自己整体来说是幸福的,但有时会有不开心的事发生的383人(79.96%),认为自己不是特别幸福的43人(8.98%);生活中的情绪化:焦虑118人(24.63%),乐观260人(54.28%),而冷漠,悲观,愤怒等负面情绪仅占17.34%

    3.2大一新生死亡态度及死亡教育的认知需求情况

    3.2.1生死态度

    3.2.2谈论死亡的对象

    4.讨论:

    4.1大一新生的心理素质及幸福感较高,死亡教育开展正合时宜

    调查结果中认为自己比较容易得到满足的有372人,占到了77.66%,认为自己整体来说是幸福的,但有时会有不开心的事发生的383人(79.96%),认为自己比较乐观的超过了一半,可以看出高校新生由于一直在父母的庇护下成长,以及家庭的良好教育使得他们并未在生活中遇到很大的挫折,因而对待生活多是满意并且心态多是积极向上的,此阶段进行死亡教育更加容易被接受也更加有意义,在今后的大学生活中,他们将会遇到来自学业,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压力,容易对他们的心理认知造成伤害,如果对死亡能有良好的态度,将会更有效的去面对来自生活的各种负面情绪,提高生命价值感。

    二. 大一新生缺乏死亡教育知识,对死亡教育有需求

    本调查结果显示:面对压力有23.38%的研究对象有过极端的想法,面对身边人死亡,55.95%的人会感觉很悲伤,36.53%的人觉得生命很脆弱,无从把握,进一步提示死亡教育的缺乏,面对压力,死亡等现象大学生无法理性的去看待而产生负面情绪;有53.24%的研究对象知道有死亡教育,但对它了解甚少,有73.28%的研究对象愿意接受死亡教育,李佳[4]的研究发现大学生不仅普遍缺乏对死亡教育及臨终关怀照护教育课程的了解, 同时对相关知识的学习欲望也不强烈,两者都反映了死亡教育知识对大学生而言一片空白,但李佳调查抽样对象的是全校的大学生,其中不乏高年级的,他们更偏重专业考试科目而不愿增加其他学习负担, 本研究调查对象是大一新生,专业课不多,对大学生活充满着热情,相对来说更有动力去接受这种任务关怀课程的学习,进一步反映了死亡教育在大一新生中的可推广性,我国高校死亡教育的开展迫在眉睫。

    三. 大学死亡教育开展的积极性

    研究中有51.57%的研究对象会和周围的人讨论生死话题,且55.06%的人在谈论时是很公开的,这与罗羽等[5]众多学者认为国民受儒家传统“重生忌死”思想影响,多避讳谈论死亡,不愿主动接触和深入了解与死亡相关的问题有出入。笔者认为现代社会,民众大都思想开放,且当今大学生是一群个性独特,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的90后,相比普通社会群众和老一辈来说较少受封建迷信、传统意识等陈旧观念的影响,因此,死亡教育的发展不会受这一文化背景的限制,在本次研究中也对研究对象进行了两个月的教育,受试者反馈良好,更进一步证实了对大学生,尤其是对大一新生就开始进行死亡教育工作是具有很重大的意义及可开展性的。

    四.注重开展大学死亡教育的方式

    死亡教育是否能够有效进行开展形式关系甚大。本研究结果显示,遇到压力问题时,大部分人会选择通过和朋友倾诉的方式来排遣,而对于谈论死亡时的对象是谁,有53.85%表示是和朋友一起谈论的,这和殷宁[6]研究结果一致,说明与家长和老师相比,大学生更愿意和理解自己,与自己年龄相仿的朋友来交流想法,排解情绪。因此,我们在进行死亡教育的过程中,要多安排同学之间进行小组讨论,使其能够更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于大学生,单纯的理论说教将不利于死亡教育的继续开展,而是可以辅助进行多形式的死亡体验课,包括请那些经历生死的人谈谈对生命的感悟, 组织学生参与集体性的哀悼活动,借助新媒体手段如播放一些医疗剧等帮助学生更深刻的去感悟死亡教育的意义。

    5.结语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某高校大一新生的死亡认知现状,结论是新生对死亡的认知及思考不足,并且迫切希望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由于本研究只选取了540名大一新生,统计量不够大,因此,下一階段可以抽取多个高校新生进行深入研究。其次,我国关于大学生死亡教育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通过实践,在高校新生举行死亡教育活动,通过比较教育前后的效果来验证死亡教育的可开展性,为死亡教育在我国高校的全面的实施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郑晓江.国外死亡教育简介[J].教师博览,2000,(02):42.

    [2]国家统计局.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2号)[EB/OL]. http://www.stats.gov.cn/tjsj/pcsj/,2011-04-29.

    [3]李昱,黄任之,罗燕.大学生死亡态度的影响因素及心理干预研究进展[J].四川精神卫生,2019,32(05):477-480.

    [4]李佳,张金峰,袁野.大学生的死亡态度及其对临终关怀照护的态度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14):104-107.

    [5]罗羽,张慧兰.国内外死亡教育发展现状分析与展望[J].护理管理杂志,2018,18(03):175-179+184.

    [6]殷宁.大学生生命教育必要性及实施途径研究[D].浙江财经大学,2016.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4:5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