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优化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谈 |
范文 | 谢洁 摘 要: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自主学习能力。本文站在课堂引导者的视角,从拓展练习、细编学案、把握细节三方面入手,切实优化信息技术教学,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促进学生自主习惯的养成,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任务;学案;细节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07-118-2 笔者现从拓展练习、细编学案、把握细节三个方面,谈谈如何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拓展练习,提高技能 作为一门实践课程,信息技术对学生的技能运用要求较高。要想学生熟练掌握技能,上机练习少不了,且练习程度要有延展性。例如在教授《补间动画》时,为了让学生掌握动作补间动画的制作,本课设计了三个环环相扣的任务: 任务1:制作一个运动的小球; 任务2:制作两个小球,一个运动,一个静止; 拓展练习:制作一面冉冉上升的五星红旗。 任务1学生可以利用上节课的内容“逐帧动画”自主探究实现。但是在制作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利用“逐帧动画”制作一个运动的小球,使得小球的运动轨迹发生变化,如从舞台的左侧移动到舞台的右侧,需要很多帧数才能实现,这样制作动画太繁琐。由此,教师引出补间动画及其三步操作:(1)制作开始关键帧;(2)制作结束关键帧;(3)让计算机自动产生补间动画。并在任务1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新建另一个“图层”来实现任务2的操作。 关于图层,教师要让学生明白FLASH中的每个图层都是独立且透明的,在一个图层中进行修改,不会影响在其他图层中的编辑与操作。同时,为了方便操作与修改图层中的对象,最好对图层进行重命名。例如,任务2的两个图层,可以一个名为“静球”图层,存放静止的小球,另一个名为“动球”图层,存放运动的小球。当然,在对一个图层操作时,可以锁定其他图层,这样不容易误操作。 任务3是本节课的一个拓展练习,意在加深学生对动作补间动画和图层的理解和操作。在上机练习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制作“一面冉冉上升的五星红旗”的过程与方法。主要让学生明白制作此动画一共需要两个图层:一个图层放“五星红旗”,一个图层放“旗杆”。其中,“五星红旗”应该制作动作补间动画,运动轨迹由下至上;“旗杆”在“五星红旗”上升过程中,应该保持静止不动。这样,学生在操作体验中,不仅加深了对动作补间动画、图层的理解,还体会了关键帧与帧的不同作用,同时还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综上,三个任务层层递进,先以两个动画实例作铺垫练习,而后通过拓展练习巩固所学,借以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二、细编学案,促成习惯 信息技术课上,学生的自主学习少不了导学案的引导。要发挥导学案的导学作用,教师必须花些功夫在导学案的编写上面,并且要编写详细,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自学。 导学案编写案例: 编写“显示文字”程序(如图):窗体为深绿色,单击“开始”按钮,窗体上显示文字“信息技术”(字号为小一号,字体为黑体,字体颜色为亮绿色);双击窗体退出程序。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点击窗体,在右侧属性框中,直接将显示名称(Caption)改为“显示文字程序”,窗体背景色(BackColor)设置为深绿色; 第二步:窗体上新建一个按钮,显示名称(Caption)为“开始”; 第三步:新建一个标签对象,将标签的背景色(BackColor)设置成与窗体同色;标签的字体(Font)、字体颜色(ForeColor)按编写程序要求设置。然后利用标签对象的“Caption”属性或“Visible”属性实现窗体上显示文字的功能。具体实现方法如下: 方法一:利用“Caption”属性实现。 操作:(1)设置标签对象的“Caption”属性为空值(即标签上现在没有显示任何文字);(2)双击“开始”按钮,在代码框中书写赋值语句,使鼠标单击按钮时,标签能显示文字。 方法二:利用“Visible”屬性实现。 操作:(1)在标签对象上直接输入显示文字,并将标签对象的“Visible”属性设为“false”(这一设置,使得程序运行时,标签不显示);(3)双击“开始”按钮,在代码框中书写赋值语句,将标签对象的“Visible”属性变为“true”。 注:赋值语句格式:对象.属性=属性值,如form1.Caption=”程序”(窗体的显示名称为“程序”),其中form1为窗体对象,Caption为显示名称。 上述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第1课时的导学案设计与编写内容。为了让学生可以根据导学案的操作提示,自主完成编写“显示文字”程序的任务。本导学案在编写时详细给出了对象属性的提示信息,意在让学生通过导学案的导学作用,在上机实践体验中掌握修改对象属性的两种方法:一种是在对象属性框中直接修改,如BackColor(背景色)、Caption(显示名称)等;另一种是通过赋值语句实现。如方法二中,为了将标签对象上的文字信息显示出来,要将标签对象的“Visible”属性变为“true”,可以通过赋值语句Label1. Visible =“true”来实现。 总而言之,导学案的编写完善程度,直接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善用导学案,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提高教学质量。 三、把握细节,提升素养 实践性与操作性是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重要不同之处。因而,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对操作教学的细节把握,直接影响着学生良好操作习惯的养成以及信息素养的提升。 以《从因特网获取信息》教学中“图片信息”下载为例。图片信息的下载对于有一定操作基础的初一学生来说并不是很难,有些学生甚至不用教师演示讲解,就能完成这一操作。因此,在讲到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布置一个简单的探究任务:在网上下载一张“柯南”的图片。然而,看似简单的任务,却让有些学生犯难。在操作过程中,有的学生会问:“老师,我下载的图片为什么是一个网页?”还有的学生会问:“老师,我明明下载了图片,怎么不见了,桌面上没有啊!”归结原因,还是在于对操作细节的忽视。因而,教师在演示讲解中,要对学生容易忽视的细节操作作补充说明,以便更正学生的操作错误,解决学生的操作困难。 下载图片信息的正确操作为:选中需要下载的图片,右击鼠标选择“图片另存为”命令,将图片重命名,然后选择保存路径(一般选择保存在桌面)即可。在这里,教师可以将图片信息的下载分为三个操作细节点介绍:一是图片下载的方法,二是图片保存的路径,三是图片的命名。具体的操作细节如下: (1)下载图片时,应该选择“图片另存为”命令,而不是“目标另存为”选项。如果忽视这个细节,就很容易将图片保存为网页格式。 (2)保存图片时,要留意保存路径。如果直接选择保存,这时图片一般默认保存在C盘“我的文档”中。一旦忽视这一细节,可能一直重复下载操作而降低学习效率。 (3)对下载的图片最好进行重命名。如果忽视这一习惯,将非常不利于图片的整理和分类。因为网上下载的图片在保存时,名称多数是一串乱码,如果不对所需图片进行重命名,以后要查找或是使用该图将非常不便。特别是在下载多张图片时,最好要对保存的图片进行重命名,并建文件夹归类存放。如有需要,可将图片文件夹压缩,或上传到网盘,或发送至邮箱,以增加磁盘利用率。 当然,不光是图片信息的下载要注意这些细节操作,文字、音频、视频等信息的下载也该如此。总之,信息技术教学只有在上机操作细节处落实,学生的信息素养才能在潜移默化中有所提高。 优化教学没有固定的方法,没有最佳的途径。信息技术教学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与体会,才会有质的提高。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