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误区剖析 |
范文 | 闫小勇 【内容摘要】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对象为十二三岁的学生,他们正处于活泼好动、精力旺盛、好奇心重的阶段,课堂教学需要更多的师生互动来激发学生潜能、引导学生探索。但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无视学生个体差异而一味追求热闹、为凸显主体而满堂讨论、为启发诱导而满堂发问等误区,把数学课堂的有效互动变成了虚假表演,需要引起重视和思考。 【关键词】数学教学 师生互动 误区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职责在于像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激发学生潜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实践创新。”数学作为一门讲求逻辑思维的学科,学生的认知过程是从对问题的思考开始的,他们通过探索、实验、应用等过程,最终形成自己的知识与技能,在这个教与学的过程中,师生的互动交流是桥梁和纽带,其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课堂教学的成败。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大力倡导师生互动交流,提高课堂效率。但教学实践中却经常出现为互动而互动、为讨论而讨论的误区,甚至步入虚假表演的泥潭。 一、数学课堂师生互动中的几个误区 1.无视学生个体差异,一味追求热闹气氛 有的教师把课堂教学组织的热热闹闹,教师只要一提出问题,学生便马上能齐声回答出来,课堂气氛活跃,师生配合默契,教学内容学生好像非常熟悉,接收也没有任何困难可言。试想,这样的一节课还有必要花大力气、花时间去上吗?这种一呼百应是的教学模式实质上是虚假的师生互动交往,看似全体学生都参与了活动,实际上却抹杀了学生的智力差异,使一部分反应较慢的学生缺乏自己的思考,只是跟着别人随声附和、人云亦云,久而久之,使他们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种师生互动交往是无效的,也违背了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活动应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原则。 2.为凸显主体而满堂讨论 教师提出某个问题后,绝大多数学生都积极举手,要求回答,而教师为突显学生主体合作学习,却让他们讨论后回答,甚至满节课都在讨论,不管什么问题都拿来讨论,这种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交往也是虚假的。实际上,新课改并不是要完全摒弃讲授和解析,组织学生活动的目的不是为活动而活动,不是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而要以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要通过有效的互动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动手实践的兴趣,大多数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阅读、自学,能够理解的内容就没有必要去讨论。如《有理数》一章中,“什么样的数是正数,什么样数是负数?”这样的问题就没有去讨论的必要,但像“﹣a一定是负数吗?”这类问题就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通过自身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并在教师指导下得出準确、全面的结论。 3.为启发诱导而满堂发问 有的教师为从表面上摆脱传统的“填鸭灌”模式,体现启发式教学,一节课内容为学生设计了十几、二十个问题,或者甚至更多,整节课都是老师问、学生答的一问一答模式下推进的,老师问的多,学生答的累,课后学生也记不清那些内容是主要的,值得再回顾复习,再理解巩固。况且这种快节奏、高强度的教学,要求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极度灵敏,对于大多数学生要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这种模式下,学生是被动的学习、被动的接受,这种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满堂问的模式,实质上是“满堂灌”的隐性变形。 二、消除误区的策略探究 1.树立正确的课堂教学理念 作为数学教师,也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特别是要学习先进的课堂理念,借鉴校内外先进的课堂教学理念和模式,探索适合自己学生的师生互动形式,要注重根据不同的班级、学生、氛围、情境等因素,设计、实施不同的师生互动活动,决不能生搬硬套,也不能墨守成规。发挥教师作为课堂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角色作用,为学生创设丰富、直观、现实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兴趣、求知欲望,有重点地设计讨论的问题,问题要有难度、梯度,让学生体验“跳一跳,够到果”式的艰辛与成功,给学生充分讨论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用眼去观察、用耳去聆听、用手去实践、用脑去思考、用心去体会,在互动中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比如《字母能表示什么》一节,面对“火柴棒搭正方形”找规律这一问题设计师生互动环节,可以设计成问题序列,让学生充分讨论,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从不同角度去想、去听、去议,去解决问题,从而对字母能表示公式、运算律等知识有较清晰的认识和掌握。不需要设计过多问题、花太多时间去探讨,因为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会有更多、更清楚的认识和体会。 2.构建合理的课堂评价体系 合理的课堂评价会对课堂教学模式产生规范、约束的作用。数学课堂出现的上述误区,可以通过正确的课堂评价予以纠正和消除。在课堂评价上设置一定的细则、标准,依据这些具体的、可操作的评判,促使数学教师改变自己的师生互动设计,发挥师生互动的提质增效作用。例如在我们学校,课堂评价中采用“二二八八”课堂结构模式,即教师讲授不超过二十分钟、学生活动不少于二十分钟、学生参与活动人数不少于百分之八十、教学目标实现不低于百分之八十。这些具体的评价指标是的教师成为衡量课堂的依据,引导、促使教师形成正确的师生互动观念和模式,较好地消除了上述误区,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学兵.探究初中数学教学师生互动策略[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7(32). [2]何晓峰.谈如何实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J].知音励志,2016(24). (作者单位:甘肃省陇南市徽县泥阳初中)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