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悦目·悦心·悦志 以历史审美提升学生人生之境
范文

    徐瑛

    一、研究背景

    2016年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审美情趣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让学生“学会做人”是历史与社会课程理念追求的目标之一,标准解读对此的解释是:这是教育和学习的根本目的,它……涵盖了适合个人和社会需要的知识、能力、审美、情趣、情感、精神、态度方面的相对全面而充分的发展。

    二、理论支持

    王建疆教授在《审美学教程》一书中说:美育是以美学理论为基础,以各种审美现象为媒介和手段,通过触动受教育者的情感来感动其心灵,从而内在地提高其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力、想象力、创造力及其精神品质,完善和健全和谐的人格,提升人生之境的教育活动。

    关于审美的接受方式,提出了递进型审美概念,即“从感官型审美的悦目悦耳经由内在的悦心悦意,到最后达到精神境界的悦神悦志的内审美”这样一个过程。

    三、案例设计及分析

    本文以《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的宋元文化中的宋词这一教学内容为依托,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深化、拓展,从历史学科的角度出发,采用递进型的美育方式,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以期提高学生的人生之境,健全学生的人格。

    (一)悦目:形象感知,品味苏词之美

    [品味苏词]学生聆听、阅读苏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学生自主研讨:

    1.苏词涉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分别是什么?

    2.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苏轼想象中的赤壁战场和周瑜形象。

    3.“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怎样理解苏轼的感叹?

    [审美苏词]悦目(耳),我的理解是通过阅读或者聆听,让人感受到审美对象的美好。它需要审美对象是好看的或者是好听的,能让审美者产生美的感受。

    赤壁之战是学生熟悉的历史事件,用对《赤壁怀古》一词的聆听、阅读、描绘的方式将学生带入古战场的场景中,汹涌奔腾的长江、规模宏大的战场、激烈万分的战役、豪气干云的风流人物等等,学生立即感受到那豪迈的气势,感受苏词豪放之美,不知不觉中精神受其感染、为之振奋。

    第三题则是一个转折,苏轼将自己与周瑜少年得志、指挥若定的儒将风范相比较,感叹自己渴望报国却又壮志难酬的情感。自然转入到苏轼的人格分析。

    (二)悦心:情感体验,感悟苏轼之魅

    [感悟苏轼]学生查阅课外资料,以大事记的形式记录苏轼从政经历中的重大事件。

    苏轼从政大事记:

    1079年“乌台诗案”。苏轼写诗揭露王安石新法执行中的问题,讽刺一些投机新法的新贵,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黄州,并作名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1086年守旧派司马光任相,苏轼被召回京,但苏轼认为新法中行之有效的部分不应废除,对其彻底废除新法的做法当面争辩。

    1089年起苏轼被迫外调先后任职杭州等地。杭州大旱,他兴修水利,疏浚河道,修建水闸防潮,在西湖挖泥筑堤,组织灭蝗。

    1093年新党重新执政,苏轼又连遭贬谪,任为宁远军(湖南宁远)节度副使。安置惠州。途经广州,苏轼游遍羊城名胜,写《广州蒲涧寺诗》和《浴日亭》等等。

    学生自主研讨:

    联系材料,请用实例说明苏轼具有的美德。

    [审美苏轼]悦心(意),我的理解是透过表象看到本质。透过审美对象的言行感受其具有的美德。

    学生可以从苏轼的经历资料中归纳出如下的美德:

    正直:苏轼是不认宗派只认道理的人。

    向上:面对挫折,他总是力求振作,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

    爱民:虽然他一生多次被贬,在政治上的作为不算大,但他所到之处,一是尽己所能,为百姓做好事。

    乐观:被贬期间他寄情山水,坚持文学创作,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学财富等等。

    (三)悦志:精神升华,提升人生之境

    [神入苏轼]学生查阅苏轼传记类资料,选择苏轼生活的某一阶段作深入分析。

    苏轼在海南儋州生活记:1097年,苏轼被贬至海南儋州,该地飓风凌厉,蝮蛇出没,瘟疫流行。

    苏轼给弟弟苏辙的诗《闻子由廋》:……土人顿顿食薯芋,荐以熏鼠烧蝙蝠。旧闻蜜唧尝呕吐,稍加虾蟆缘习俗。

    学生自主研讨:

    1.想象:假如你是苏轼,被一贬再贬,最后被贬到天涯海角,远离自己的亲人,自然环境艰苦,饮食十分恶劣,政治抱负无法实现。你会怎样做?

    2.將你的做法与苏轼进行比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3.生活中,人人都会面对挫折。说说你遇到过的挫折,你认为应该怎样面对?

    [精神升华]悦志(神),我的理解是受到审美对象的启迪、鼓舞后,效仿审美对象的行为,形成一种持久的价值观念,对审美主体的一生产生积极影响。

    “情感体验的特点是主体与对象之间的会通融合、交互感应,这是指体验须使主体对对象要‘入乎其内,要通过身份置换的方式进入对象之中,使自身能与对象互相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样才能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根据这一特点,在这部分设计了“神入”环节,这一环节的重要节点在于寻找苏轼和学生之间的共鸣点,我选择了“挫折”,因为这是任一时代的人都会遭遇的问题,当学生将自己的身份置换成苏轼后,就有了和苏轼进行精神交流的体验。

    “情感体验的主体也要能够从对象中脱身而出,以适当的距离保持对对象的静观,使主体的特殊感受在一定理性意识的约束升华为某种思想理念,从而达到情理想通,这就是所谓体验时的‘出乎其外。”根据这一特点,设计了自主研讨部分的第二、三两个问题,让学生走出苏轼的身份,重新回到现实之中,将苏轼面对挫折积极、乐观、豁达等美德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成为学生所具有的美好品质。

    王建疆教授说:如果审美教育能使学生达到“对美的事物和美的言行,情喜爱之,心向往之,行效仿之,那么审美就实现了大用的效果了”。感知苏词之美、感悟苏轼美德最终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最终内化为学生的美德,提升其人生之境。

    参考文献:

    [1]王建疆.审美学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2]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辞典[M].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

    [3]陈泽泓.苏轼[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

    [4]宇慧.审美素质培养丛书:怎样培养正确的审美观[M].沈阳出版社,1998.

    编辑 冯志强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7: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