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硬读”,是一种别样的陪伴
范文

    陈怡

    一、走进村庄:感受别样的乡村

    深秋,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我郑重地把58本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交到全班同学手中,期待开启一段新的阅读旅程。为了增进孩子们与此书的感情,我请他们抚摸了书的封面,感受其质感,又一起品读了封底的文字。

    就这样,让孩子们与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牵手,我可以像往常一样先退到一边慢慢欣赏孩子们与作者进行心贴心的交谈了。然而读了一周,孩子们纷纷开始抱怨了。

    初次捧起它的脸颊,品读它的心声,我的脑海里却是一团麻。这到底算什么文体?记叙文?故事却往往说得令人摸不着头脑。散文?它却不像平常所读的一些大家笔下的文章。它围绕着黄沙梁这个村庄,说着这个村中的狗马牛驴和花草树木,却说得无厘头,有些像周星驰的电影,动不动就蹦出句让人难以理解的话语,让人着实想不通。它给我的第一印象便是乱七八糟。但老师却不管,硬让我们读下去。我也是硬着头皮照做了。(周文熙)

    这本书确实不似以往阅读经典那么顺水行舟进入文本。学生在江南小城快节奏地学习生活久了,突然闯入西北农村的慢生活,产生了阅读的陌生感;在心灵鸡汤式的散文阅读中平面滑行久了,突然遭遇有深度的阅读,再加上刘亮程独特的个性化表达带来的不适感,孩子们走进村庄步履艰难。但我相信,慢慢啃,终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为了让孩子们更快速地“走进”村庄,我寻找到“硬读”的第一个触发点:抓住孩子们猎奇的心态,利用文本阅读过程中的陌生感、新奇感,请他们找一找黄沙梁迥异于我们平日所处环境的独特风貌。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边疆独特的风景,诸如无垠的荒野沙漠、起伏绵延的沙梁、“东荡西荡”的风、慢驴快马、家狗野鼠不断进入视野的时候,孩子们渐渐走进了刘亮程的“村庄”。孩子终有领悟:

    刘亮程就是在给我们讲黄沙梁,讲黄沙梁中的每一件事,大至一头牛,几群狗;小至一只蚂蚁,几缕风。其实,他就是在讲自然。刘亮程以一种充满乡土气息却不乏细腻朴素的笔调为我们勾勒出他家乡的大自然,使人眼前能瞬间浮现那一个个充满生机的场景。他以谦卑的态度面对自然,赋予一切有生命、无生命的东西以灵性,再向它们学习、讨教,悟出哲理。(蒋宇彤)

    因期中考试,阅读中断一周之后再次开启,有孩子流露出对这本书的依恋:

    时隔一周,再次翻出这本书来阅读,还真是有些怀念。有些怀念作者刘亮程随性的文笔,同样也怀念黄沙梁。拿出书,“哗哗”翻几页,很快,目光停留在那个红蜻蜓书签夹着的一页,手指轻轻地在页脚翻了一页。哦,又要开始新的一辑。(蔡琬仪)

    二、走进村庄:体悟独特的个性化表达

    渐入佳境,我构筑了“硬读”的第二个触发点:体悟独特的个性化表达,汲取刘亮程的文笔精华,锤炼感知周遭事物的慧眼、聪耳、灵性。

    孙绍振曾说,對于作品分析来说,最为精致的分析就是在经典文本中,把潜在的、隐秘的、个人的创造性风格分析出来。所以,品读刘亮程的文字,我们没有仅停留在好词佳句的赏析、修辞的妙用上,没有去挖掘深层次的难以琢磨的意象,如黑夜、火、门、钥匙等,而是尽可能地寻找作者如何恰到好处地运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独到且有见地的思想和情感。

    经过交流探讨,我们粗略地概括出刘亮程语言的三大特色:

    1.众生平等的视角。

    在常态的散文用笔中,众生平等的概念往往只停留在推己及人的人文层面。人在与自然万物的相处中,人至多只是个冷眼或热心的旁观者,如史铁生《我与地坛》中看“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的瓢虫,丰子恺《清晨》中赏“扛着镬焦西行,好像一朵会走的黑瓣白心的菊花”的蚂蚁。但在人畜共居的黄沙梁,刘亮程却与驴互通心性,对一朵花微笑,陪伴一只小虫走完最后的“虫生”……黄沙梁滋养了刘亮程细腻而悲天悯人的情怀,赋予了他与黄沙梁万物相通、众生共享的灵性。

    2.慢艺术的领略。

    “我没有太要紧的事,不需要快马加鞭去办理。牛和驴的性情刚好适合我——慢悠悠的……许多年之后你再看,骑快马飞奔的人和坐在牛背上慢悠悠赶路的人,一样老态龙钟回到村庄里,他们衰老的速度是一样的。时间才不管谁跑得多快多慢呢。”

    这种慢悠悠的表达在《一个人的村庄》中随处可见,在刘亮程的笔端,时间仿佛放慢了自己的脚步,黄沙梁一切人、物、事都慢了下来,呈慢镜头式。

    诚如刘亮程答《文艺报》记者问时所说:“我希望我的文字是慢的,仔细的,是停下来细观慢察的。我喜欢那些停下来不动的句子,事物被文字捕捉到。”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总是急吼吼地往前赶,以至于落下了灵魂,忘却了当初为何而出发。而刘亮程的“慢”文字,“慢”表达,恰恰给了我们从容关注周遭的人、物、事的启迪。的确,“在心中珍藏一个磅礴日出,比存多少钱都有价值”。

    我也常常在闲下来的时候,去青果巷走一走,从这一头,数砖头的个数,一直数到那一头。数着数着就被一辆慢悠悠的自行车铃儿打断了,再开始也不记得数到哪儿了,随便想一个继续数下去,反正数砖头这种活计我也不是非得要干,只是这样我的时间就满了,干了很多事儿的样子。(陈佳立)

    作者觉得牛、驴的慢性格适合自己,生动表达出自身对慢生活的无限向往。时间流逝,慢一点,留心周遭的一切,不要心急,你会发现更多的美好,看到不一样的世界,这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吧。(俞佳希)

    读《一个人的村庄》很明显地能感受到什么事情都是慢的,仿佛那里的人们从来不用担心秋天的丰收、来年的粮食,他们只活在当下。(蔡琬仪)

    在慢艺术中,我们跟随“乡村哲学家”刘亮程,用哲学的眼光审视黄沙梁的一朵花、一株草,一粒小虫、一匹逃跑的马……逐渐悟出哲理,跟着作者漂泊经年,终于明白,“我没有天堂,只有故土”。

    3.“声音”的独到捕捉。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发现刘亮程有一对聪耳,各类“声音”流淌于字里行间。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2:5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