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
范文 | 曹桂婷 摘要:在教育部的教学要求下,教师应在历史学科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通过教学方向上的指引,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感受到人文气息,在适应社会发展与个人能力成长的过程中发挥教育的主体作用。通过历史学科中的家国情怀教育,初中生能够具备更为完善的价值观念,在立德树人的落实中形成人生观导向,以情感的相互依存为教学中心,进而理解中国历史独具的文化特色。在人文素养的养成中需要结合历史建立起文化思维,增强民族自尊心与文化自信力,总体上起到督促学生健康发展的作用。本文针对初中历史教学过程进行探究,渗透家国情怀教育,从情感的铺垫来引导学生更深入的学习与发展。 关键词:初中历史;培养;家国情怀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3-0093 家国情怀体现在各个方面,包括人文追求、社会责任、文化理想等。而历史学科中的教学培养则需要从学生的认知入手,在感悟历史中升华学生对国与家的热爱,历史课程要深植于家国情怀进行发展,在思想理念的驱动下,更好地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家国情怀培养也是历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借此方面来使初中生形成对国家与民族的高度认同,集中体现出学科的育人价值。以下通过相关的培养家国情怀的教育措施进行引导,从根本上提升历史学科的教学成效。 一、设置教育情景,代入情感进行感悟 家国情怀的教育主体是学生,教师针对历史课堂不能单纯注重于知识教学,这样对于家国情怀的培养用处不大。而是应该在教育情景的设立下,让学生理解历史情境下的人物感受,在代入感的影响下,学生可以在设身处地的过程中了解特殊背景下的家国情怀。这一教育情景的设置应围绕孟子的理念进行情景模拟,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推进过程中理解个体、家与国的关系,在中国特色的文化背景下进行教育。于此,在“家情怀”与“国情怀”的交融中,学生能够实现意识上的共同促进,贯彻落实爱国主义精神。在历史教育下,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奉献精神的养成,在责任感的驱使下深化历史学习。 举例而言,在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讲解建国那一段特殊历史时期下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在无数海外华侨放弃国外的优越生活、投身于一穷二白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设中,让学生理解老一辈科学家“为了祖国发展,我必将全力以赴”的爱国精神。而为了当时国内的各种建设,无数的人们也舍小家为大家,在团队合作与团队劳动中贡献自身的一份力量,在艰苦的发展环境中砥砺前行。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这段时期的照片与视频,在拿下大庆油田的“铁人”王进喜与归国的钱学森的行动中贯彻家国情怀理念,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产生一定的代入感,在情景与行为的交融中被先辈的奋斗所震撼与感动,进而达到深化家国情怀教育的效果。 二、展开历史故事宣传,进行榜样教育 相对于枯燥的知识讲解与干巴巴的情感教育宣传,初中生更愿意听到不同的历史故事,在深挖历史教材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与学习。因而,教师需要展开历史故事的宣传,在人物、事件的内容解析中,使学生感受到人物行动背后的伟大光辉,对历史上的人物榜样形成敬佩与尊敬。通过事例的渲染,学生能够逐步培养起民族意识与家国情怀,在历史学科的魅力下形成深入认知。于此,教师还可以深入分析故事背景,从经济、文化等角度来帮助学生评判历史人物行为,宣传爱国教育。而家国情怀也能在这样深入的环境下展开,学生更愿意理解相关的文化因素。整体上通过在国家面前甘于奉献、敢于推动历史进程的猛士这些榜样,来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举例来说,教师在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明朝的灭亡”中,就可以给学生树立文天祥这样一个榜样,从他的诗歌与生平来理解这样一位人物的性格。通过其反抗清朝的民族气节来表现其人物的骨气与忠诚,讲解在风雨飘摇的家国背景下人物的不屈抗争。以此来引导学生对人物情感的理解与学习,通过《过零丁洋》的教学来让学生学习文天祥的抗争精神。而在如此的历史故事宣传之下,学生对家国情怀能够逐步产生自身的理解,能够学会立足于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在加深理解中领悟家国情怀的具体含义。结合通过爱国情感教育与民族精神的培养来引导学生的历史学习,在人文上建立起道德观念,辅助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开展。 三、从教學方式入手,感受社会变化 历史教学也并不一定都是从久远的时间角度进行展开,教师也不应拘泥于学科的思维定式,仅从课本上来引导家国情怀的培养。于此,教师可以从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着手,在文化的发展与对比下来使学生深刻地理解社会变化,进而使学生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通过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的培养,学生面对社会的变化能够体会到国家为人民作出的各种努力,在与过去的对比中来引导学生的家国情怀,感受到文化与精神的传承。 举例说明,在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青铜器与甲骨文”的教学中,作为历史教师,可以展示当今的各种先进技术,从VR、人工智能与纳米级加工技术到“蛟龙”“天眼”“嫦娥”“玉兔”,在与古代文化形成鲜明对比中来理解我国历史的传承与发展。并通过与其他国家近些年的社会变化,学生能够感受到中国一直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国家为谋求人民福祉做出了不懈努力。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中,家国情怀教育更为明显直观,历史教学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整体上,教师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须从课堂教学入手,在历史学科独特的人文感染力下来为教学指引出方向,通过情感教育与知识教育的融合,使学生在意识形态的内涵下自觉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由爱己、爱家推及到爱国,实现初中历史教育教学过程的升华。而初中历史教学的目标也包含了这一理念,在思想情感教育上作为主阵地来强化学生的归属感与使命感,提高了初中生的学习动力,在崇高理想与远大抱负的树立中能够将学生逐渐培养成健全的人。 参考文献: [1]叶敬玉.初中历史教学提升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实践探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9.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左家坞镇中学06400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