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利用小组合作,解决班级管理难题 |
范文 | 解甘兰 摘要: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在班级管理中应探索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为单位,以教师为主导,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边互动为载体的小组合作新路子,“优化班级管理,开展合作学习”成为大力倡导的教育、学习新模式。小组合作互助的班级管理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进同学间的友谊,对学生良好的性格培养起着积极促进作用。 关键词:小组合作;班级管理;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7-0109 小组合作班级管理模式,是指班主任在多方面对全班学生进行考查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基础、能力、特长、性别等因素,按照“互补互助、协调发展,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把小组作为班级管理评价的对象,从而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发展目标的一种治班方略。小组合作的班级管理形式,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高度尊重与信任学生,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具体策略如下。 一、组建小组,奠定基础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以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个性为目的的教育,小组化班级管理模式正是为了体现教师主导性、学生主体性、师生合作性、管理民主性。 如何组建小组?这是“小组合作互助的班级管理”工作中首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否解决得好,对今后的班级管理工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分组之前,首先应对全班学生的基本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状态、兴趣爱好、特长、性格、能力等有简单的了解。接着,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科成绩、性别、能力等进行均衡的分配,一般以4~6人为宜,可以根据班级人数的不同有些微调整,当然这只是初步分配。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看每一个小组组员间各项工作之间的配合和平时的学习等情况,通过对学生的进一步了解后,再对各小组的学生进行微调,基本保持各小组的实力相当。最后,小组讨论各自命名,并选出能够胜任小组管理的组长,明确成员的分工,比如:挑选书写端正的为记录员;挑选声音响亮敢于发言的为发言员等,再写出小组励志的口号。教师要强调:组内成员是一个整体,小组是一个团队,强调集体行动,不搞个人主义,组内对于各种任务要有明确的分工,并且要落实到人,小组要实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团结互助。 二、制定制度,有理有据 班级管理也要有系统、规范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模式。制定评分细则前,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捆绑式评价的理念,使大家充分了解以后,再根据《中小学生日常规范》等规章制度以及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活动计划,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原则,由各小组长起草量化评比细则,从作业、早读、课堂表现、早操、眼操、纪律、卫生、文明礼貌、安全及其他和荣誉嘉奖等方面设置相关的积分细则,经班主任细细审批,全体学生举手表决后实行,并张贴在教室。总之,把所有可能出现的奖惩都作一个操行分的量化规定,使后面的操作有据可依。班级每周一小结,每月一评比,挑选每月的“X月优秀小组”,在期末的时候总评,评出“学期优秀小组”“学期进步小组”等,大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特别对于一周来,各方面都表现较弱的小组要分析原因,了解小组成员之间的团结、合作情况,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努力解决。 1.小组的学习管理。小组建立以后,組内成员被分为组长、纪律员、发言员、记录员等。课堂上,组长根据教师课堂要求给小组成员安排具体的任务,大家互助合作,共同交流,主动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让每个小组、每个学生成员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积极回答问题,完成小组任务。小组合作在课堂教学中要体现合作,特别要注重优生帮扶学困生。对于课堂上的教学重点或难点,应多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合作性学习可以集中大家的智慧,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团队精神的培养。 2.小组的值周管理。在班级中实行小组轮流值周模式,班级管理由原来的班主任和班干部管理模式变为小组合作互助管理模式,变个别管理为全部学生的相互管理。每组值周一周,由组长负责分工,组内成员分别担任各项职务,小组负责班级工作的检查与考核,利用早读、班会课等对小组的值周情况做总结,扬长避短,为下一轮值周做更好的准备。这样,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在班级管理中的不足与优点,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3.小组的纪律管理。由于小学生天生好动,上课时时常会管不住自己,班主任不可能天天跟随其后,而原来的老办法是在班级里挑选认真的学生当纪律委员,记录学生的纪律情况。而实行小组合作互助的管理模式后,每个小组都有一个纪律委员,这个学生相当于小组的“监护人”,在上课、练习、自修的时候,及时提醒和制止组员的不“法”行为,给予适当的警告或处理,对于表现好的进行加分奖励,表现不好的扣分,如实记录每个学生每天每时的表现情况,更好地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 三、积极评价,奖惩有度 为了促进小组合作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就要采取相应的评价手段。当然,评价只是一种手段,只是一个促进,教师应该发挥评价的积极导向作用,通过评价真正去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评价是为了促使学生热爱学习、积极管理,对学习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对美好的品质有一种向往与学习的心理需求。 为了不使小组长工作量繁琐,制定的评价规则不宜过细,可以把小组中个人的评价与小组集体的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合作管理中学会为了共同的目标去团结协作和互相帮助。最终,学生就会在学习生活中真正把学习与习惯养好,凸现评价的导向与激励作用。 总之,小组合作互助的班级管理模式使班主任的工作事半功倍,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能够友好融洽地相处,让教师能够感受到做班主任的快乐。学生能够自觉地投入到班级管理中来,成为班级管理的小主人,提高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融洽了师生关系,促进了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对构建和谐、积极向上的班集体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罗丽银.浅谈小组合作的班级管理模式[J].新课程,2017(3). [2]刘文奎.对“小组合作的班级管理模式”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2019(5). [3]周晓静.浅谈小组合作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与体会[J].职业,2015(27). (作者单位:浙江省乐清市雁荡镇第五小学32560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