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新优质初中”体育课堂的小组考核制度 |
范文 | 吴春红
摘要:通过“南京市新优质初中创建工程”的引领,各“新优质初中”学校发展目标明确,改革路径清晰——不挑生源,全面育人,努力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成为“家门口的好学校”。“新优质初中”的体育课堂,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关注度,这需要一个规范的考核机制,小组考核制度自然进入视野:双向选择促进小组凝聚力的形成;记录表让课堂表现的评价有据可依;个人与小组捆绑评价,培养集体荣誉感。 关键词:小组考核制度 新优质初中 体育课堂 一、小组考核制度的实施背景 2015年,南京市教育局提出“新优质初中”概念,并于“十三五”期间启动了“南京市新优质初中创建工程”。通过这一工程的引领,各“新优质初中”学校发展目标明确,改革路径清晰——不挑生源,全面育人,努力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成为“家门口的好学校”。作为“新优质初中”学校的一名体育教师,笔者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难题是,如何面对既定生源,充分发挥体育学科的育人价值,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 我校所处学区中老旧小区较多,多数学生的父母忙于生计,对孩子的教育关注较少;另一方面,体育学科在很多学生和家长的心中是一门不重要的“副科”。于是,笔者开始思考如何提高学生对体育学科的关注度,因为只有关注了,才能谈提升。通过与学生沟通,发现家长和学生不重视体育学科的一个原因在于考核机制:部分学生觉得体育学科考核机制不规范,拿到良好以上的成绩很轻松;还有部分学生觉得自身运动能力差,而体育成绩对于升学的影响不大,就选择了放弃。对此,笔者考虑将体育学期考核成绩分为三个部分:运动技能与身体素质,参与学校各项体育活动,出勤与课堂表现(具体占比详见下页表1。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三个学年的“出勤与课堂表现”比重有所不同,从七年级的40%逐渐减到九年级的20%)。希望通过多元评价体系,提高学生对体育学科的关注度,同时树立体育“学困生”的自信心。 这时又出现了另外一个问题,考核评价中的前两项都有具体的标准可依,而“出勤与课堂表现”这一项的打分就显得比较主观了。由此,小组考核制度进入了笔者的视野。 二、小组考核制度的实施过程 (一)双向选择促进小组凝聚力的形成 一个小组就是一个小集体,凝聚力对集体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传统的分组都是教师先根据自己对学生的了解选定小组长,然后根据运动能力、行为习惯等对学生进行分组。这样比较省时、省事,但经常出现学生课后要求换组的情况,主要原因是学生有自己的想法,不能接受这种被动分组。另外,如果不是自愿选择,考核制度容易激发小组内部矛盾,不利于学生团结协作能力的提升。因此,筆者对分组模式进行了更改,通过双向选择让分组从原来的“被选”变成“我选”,以促进小组凝聚力的形成。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步,小组长的确定。教师首先讲解小组长在团队中的重要性以及担任这一职位对学生自身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同时提出小组长的“三心”要求:包容心、责任心、耐心。这是为了让学生对小组长的职责有个大概的了解,思考自己有无能力胜任。之后,教师根据本班学生人数和男女比例,确定小组长人数以及男女比例,并组织学生进行自我推荐,确定小组长名单(若因学生害羞等原因,候选人不足,可让全班推选,并征询本人意见)。“新优质初中”的学生比较缺乏自信心和自我挑战意识,需要给予更多的鼓励与肯定,教师在组织小组长选举的过程中,一定要用语言调控,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挑战意识。 第二步,组员的确定。课前,教师根据班级学生人数和男女比例,确定每个小组的组员人数与男女比例,制作好抓阄用的纸条。课上,小组长确定后,各小组长抓阄,确定本组的人员。此时,教师介绍双向选择:组长和组员都要自愿选择对方,应通过自我推荐的方式争取到对方的选择;如不满意抓阄结果,可说明原因和要去的小组。同时也要告诉学生,一旦选择了对方,就要信任对方,今后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不抛弃、不放弃,从而为今后组内矛盾的解决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三步,组名的确定。各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商讨确定本小组的组名。“确定组名”环节是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再“烧把火”,让各小组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小组团队合作的初体验,初步形成小组凝聚力。 小组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初始阶段,各小组都处于磨合期,教师应密切关注各小组的发展情况,在课堂上多设置一些小组合作活动。如:在提升学生速度素质时,可设置小组接力跑竞赛,促进各小组成员齐心协力;在提升学生耐力素质时,可设置小组共同跑活动(全组共同完成才算胜利,才能加分),引导各小组成员在跑步过程中相互鼓励,能力较强的学生有意识地帮助能力较弱的学生,解决耐力跑中“后进生”容易中途放弃的问题。通过这些小组合作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自己是小组中不可缺少的一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定位,让集体变得更优秀成为小组成员共同的目标。 (二)记录表让课堂表现的评价有据可依 开学前,教师了解所任教班级的基本情况,认真设计开学第一课,将小组考核制度的具体内容告知学生。以表1所示的初中三年体育成绩考核框架导入,引出“出勤与课堂表现”这一项的考核方法——小组考核记录。 小组考核记录的内容包括个人记录表、小组记录表和出勤记录表。考虑到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较为薄弱,因此表格的设计要简洁、易操作。个人记录表(如下页表2)记录小组每一位成员每节课的得分情况,并备注加分与扣分原因,由小组长负责记录。小组记录表(类似表2,将“姓名”换成“小组名”)记录各小组每节课的得分情况,由体育委员负责记录。出勤记录表(如表3)记录全班每节课的出勤情况,由体育委员负责记录。每周五,体育委员将个人记录表收齐后与小组记录表和出勤记录表一起交给教师。教师对表格的记录情况进行批改,并在下一周第一节课上进行反馈,对记录认真的小组给予表扬和加分,激发各小组组长的积极性。 初中生的自主管理意识较弱,教师需要全程关注小组考核制度的实施情况,对于各类情况做出及时处理。如:小组长或者体育委员缺席时,表格由谁来记录?通过与体育委员、各小组长的商讨,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各自在小组里寻找一个小助理。这样既能解决上述问题,又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组织管理中,更利于小组的管理。在遇到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处理问题,激活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发展其沟通协调能力,真正地将课堂交到学生手中。 (三)个人与小组捆绑评价,培养集体荣誉感 个人是组成集体的细胞,集体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位成员的努力,集体的团结能给每个成员以鼓舞和信心,使每个人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笔者通过个人与小组捆绑评价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打造高效课堂。具体做法如下: 平时,每节课最后两分钟,各小组根据这节课的表现讨论出每一位成员的得分,体育委员将各小组成员的得分进行汇总,并结合出勤与课堂表现给出各小组的得分。学期末,体育委员计算出各小组每节课的得分总和以及所有课的平均分。小组长根据本小组的平均分以及成员本学期的总得分情况,组织成员进行组评。最终,教师根据自评和组评得分,打出学生的出勤与课堂表现最终得分。 这样的捆绑评价,以点带面,以面促点,既能通过集体帮助“学困生”不断成长,也能有效培养每一位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可以看到,对于“新优质初中”的体育课堂而言,小组考核制度的实施有效地达到了全面育人的目的,提升了学生的体育素养。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