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面向未来 锐意改革 建设人民满意的应用型大学
范文 张 奕 夏 莉
柳贡慧,教授,博士,1963年10月生。中共党员。北京联合大学校长,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博士生导师。
柳贡慧教授先后负责中石油“九五”科技攻关、中石油集团公司创新基金、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等多个重大项目的研究工作。近年来,他在《石油学报》、《Petroleum Science》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合作出版专著《新型减变速传动》1部(第三作者);获国家专利两项(第一权利人),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五)。
记者:北京联合大学在30年的办学历程中,经过对地方性大学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并通过重点专业、试点专业等改革探索,逐步确立了应用型大学的办学模式。请问,这一办学模式的确立对促进贵校的改革与发展的意义是什么?
柳贡慧:北京联合大学(以下简称联大)是由1978年成立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36所大学的分校合并而成的。联大从诞生之日起就被赋予了这样的使命:为首都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提供最直接的服务,培养最多的急需人才。
我校从2003年起开始探索应用型大学的建设,凝练出了“办学为民,应用为本”的办学理念,以“发展应用性教育,培养应用性人才,建设应用型大学”作为办学宗旨,并形成“面向大众,服务首都;应用为本,争创一流”的办学定位,还确立了“学以致用”的校训。这是我们办学发展的必然,也是联大几代人的智慧结晶。应用型大学模式的选择,一是解决了办学方向、道路问题;二是解决了办学思想统一问题。未来需要努力的就是如何走好这条路,如何尽快建成合格的乃至一流的应用型大学。
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理念为丰富和深化大学的三项职能提供了一些思路。比如,可以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来看待教学和人才培养。知识经济时代比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人力资源的开发,这个人力资源主要不是体力,而是智力,是知识和知识的运用,即技能构成的智力。在现代企业中,没有哪一个企业领导不重视员工的学历和技能,从而把按一定学历层次招收员工和技能培训放在重要位置。而应用型大学是可以担当这一知识经济时代社会需求的重要功能的。培养社会需要的具有相当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甚至为企业进行订单式培养都是可能的。这对于一个社会广泛进行人力资源的动员、开发无疑会起到巨大作用,对北京要从一个人才大市变成一个人才强市,联大将发挥的作用也是重大的。
记者:经过多年的发展,贵校作为一所应用型大学在人才培养模式、学科专业建设等方面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柳贡慧:与其他类型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我校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围绕着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进行设计的,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适用的知识。这种人才的能力体系是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在能力培养中特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强调与一线生产实践的结合,更加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实验教学、生产实习等,通常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在于始终强调能力(主要是技术应用能力、学习创新能力、经营管理能力、潜在发展能力)的培养,将能力培养作为主线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
我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有很多特色,人才培养定位在为首都经济建设、城市发展培养一线的应用性人才,课程体系、考核方法、人才培养模式都是按照这个来建设的,包括学科专业也是围绕北京城市经济发展三大支柱产业,即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而设置的。1978年以来,我校已为北京培养了18万毕业生,为北京市的城市建设、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等各个领域输送了大量合格人才,为首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我校脱胎于各大学分校,有鲜明的学科特色和专业特色,学科门类齐全。几年来,按照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目的、办学宗旨和办学定位,我校已初步构建了适合首都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城市建设需求的学科专业体系。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会继续合理整合学科专业,进一步加强本科教育,优化高职教育,适度发展研究生教育。从学位教育出发,夯实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学科基础,为专业发展提供平台;高职教育要大力加强专业建设,为高职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利的条件保障。
我们认为,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同等重要,缺一不可,互相影响。学科为专业建设提供支撑,专业发展对学科提出明确的要求,以科学的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建设学科专业。首先是学科专业布局要充分考虑对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满足优势特色原则。所谓的特色就是人无我有,所谓的优势就是人有我强。要着力加强有优势和特色的学科专业的建设,以突显学校的优势和特色,突显在北京高校林立的大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据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学科专业调整目标和原则,对学科专业逐步进行调整,增设需要的新专业,改造与传统产业相关的专业,停办与北京市控制发展产业相关的专业,将学校逐步调整成有清晰的社会服务面向和行业依托,由若干主干学科支撑、建有若干具有优势和特色专业群的教学管理单位。
我校大多数的专业是理工类的,以工为主,因此学科布点充分加强了理工学科的建设。考虑到院系主体原则,学科建设的主体在基本的教学单位,形成院、系、学科专业建设的系统工程。这一工程涉及学校方方面面,由行政和学术两大方面来保证。院系不仅有完整的学术系统,而且还有丰富的学生和教师资源,这样它就可以为学科专业建设提供人力保证。同时,我们的学科布点、专业建设也要考虑资源整合的目的,通过学科和专业布点进一步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在设定学科建设目标时,本着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的原则,着重办好已有深厚基础并具有明显特色与优势的学科,把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学科放到重要位置;同时瞄准学科前沿和区域经济的实际需要,凝练学科方向,形成新的学科优势和学科特色。
应用型大学的学科建设核心要点之一是提高教师的水平、能力,包括专业素质、研究能力和执教能力。学科、专业建设的直接成果就是高水平的人才和科研成果的产出,我们的教师不仅搞科研,而且搞应用型科研,我们的科研活动紧紧围绕地方的需求来展开,以此来提高对地方经济发展、人才培养的贡献力。
记者: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贵校在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少压力和挑战。在您看来,这些挑战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柳贡慧:从长远来看,随着社会人口结构的变迁,生源将持续减少,我们面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为未来计,我们所关注的是如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贡献力,把我校的发展和首都发展更紧密结合。我们的着眼点在塑造核心竞争力,提升社会认知度。
在发展中,我们主要面临3个方面的挑战:体制机制问题、资源问题和管理问题。
一是体制机制问题。30年来,我校在不断地调整、融合、发展、变革的过程中,体制机制问题相伴始终,这个问题的解决将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体制机制问题上,要承认现状、尊重历史,更重要的是谋划发展,探索出如何在多法人、多办学实体、分散办学的条件下,开拓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二是资源问题。学校办学初期的学生主要来源于北京城8区,以走读为主。但现在生源更多来自于远郊区县,需要解决住宿问题。学校现有的办学资源不足以支撑我们现有的办学规模,也不能很好地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条件保障。同样一名北京考生,进入联大念书,所享受的土地资源要比进入其他市属高校相差数倍。这个状况对考生不公平,也影响联大的发展和提高。资源问题不解决,我们的办学会遇到非常多的困难。
三是管理问题。管理问题是和体制问题相连的,我们正在积极探索多校区、多法人模式下的大学管理创新之路。
记者:面对挑战,贵校的新思路、新举措是什么?
柳贡慧:改革是我们目前的主攻方向和重中之重。面对挑战,我们采取如下主要举措:
一是要改革不适应前进发展的管理体制。第一步是对校部机关和各学院机构进行调整,第二步是整合内部的学科专业,第三步是搭建联大统一的运行平台,在一个规范有效的运行体系下运行。要搭建统一的教学运行平台、科学研究平台、财务管理平台、招生就业平台、人才队伍建设平台。要通过积极有效的措施,使我们的分配体系、内部资源整合、人才队伍优化配置上更趋合理和科学有效。要缩小内部分配的差距,理顺内部分配机制,优化资源,在内部形成良性的人才流动机制。要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抓住教育部、市教委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契机,借评建整改的东风来加快学校的“质量工程”建设,进一步实践应用型大学人才的培养模式,大力提高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质量。要通过改革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改革课程体系、考核模式,更好地服务于北京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适应社会对应用性人才的需求,实现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目标。
对于目前存在的问题,大家有共识。对办学水平、资源紧缺、管理问题的认识一致;对应用型大学怎么走下去,应用型大学学科建设,搭建应用型大学的学科平台,开展应用型大学科学研究,更好地建设应用性专业、培养应用性人才的队伍、完成应用性人才培养的任务,大家思想是高度统一的。但已有的运行模式和思维惯性、运行体制造成了很多问题。一旦资源整合涉及具体事务,就会出现偏差,而往往这些小事、细节会影响到整合全局的推进。这个问题实质上涉及校、院利益格局的调整,归根结底是体制问题。
认识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不是说我们无可作为,而是说我们要善于工作,找好抓手,以点带面,寻求突破,形成生机勃勃的改革发展局面。在利益分配没有全面理顺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人才流动的方式,同一个专业学科,师资统一分配,授课学院为课酬发放单位,以合理配置和使用教师资源。学校构建平台,如科学研究平台、教学研究平台,以平台的方式进行配套资金和人力资源支持,以学科为单位进行,不为学院分隔所限,充分考虑平台的投入和使用。要通过类似手段消融学院间的壁垒。
二是狠抓学风、教风、作风建设,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首先是学风建设。良好学风的养成要从“严”字入手,没有“严”是行不通的。优良学风反映一所学校的精神面貌、内在精神文化、社会的认可度和核心竞争力。学风、校风从深层次说,实际上反映了体制问题、教育管理问题以及服务意识、管理意识的问题。
其次是教风建设。教师不仅仅是教知识,还要把做人的道理言传身教。20世纪80年代初期,有一句话叫“振兴中华从我做起”,现在振兴联大,也要从我们每个人做起。教授率先垂范,以示范去立规范、行规范。教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以其人格魅力和学术魅力感染学生,影响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教授要把学科领域的最新知识传授给学生,带领学生站在学科和社会发展的前沿,这样才有利于人才的成长。学生学风如何关键看教师的教风如何、管理者的作风如何。
再次是作风建设。作风,尤其是机关作风建设是重点,机关要有全心全意为全校师生员工服务的意识,“三分管理,七分服务”,要创新服务理念,改变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手段和服务水平,加强各部门的协调沟通;严格岗位责任制,用制度管人管事,按职责、按政策、按程序办事;强化创新意识,抓创新,增活力,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人人思创新,处处想创新”。以良好的作风,优质的服务,高效的管理为学校的人才培养保驾护航。
去年,学校提出:今后工作的主旋律是以改革为主,改革的突破口是教育教学改革,改革目标是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全面提升管理效率,这也符合市委、市政府对联大“十一五”规划的思想。在现有条件下,就地整合,走内涵发展道路,以改革为主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来全面提升质量、水平和效率。目前,学校正处在一个新的起点,通过评估、整改,教学质量、教学管理都处于一个提升期,根据“十一五”规划就地整合,就地发展,走内涵发展道路的指导思想,大力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管理水平、管理效率。通过改革来完善运行机制,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加强。我坚信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只要团结起来,同心同德,就一定能将我们的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以及教学工作推向新的发展阶段,就一定能够把学校建设得更好,真正办成人民满意的应用型大学。
[责任编辑:包和春]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0:5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