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等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比较研究 |
范文 | 孙莉+冯秀娥+赵玉辉+梁雪 素质是在先天基础上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而形成的品质,素质教育以培养全面人才为目的,主要包括道德、智力、身体心理和文化素质教育,其中文化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加强高等院校文化素质课程体系建设,有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提升思想境界,活跃思维、激发创造灵感,为今后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加强高等院校文化素质课程体系建设,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一我国高等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进程及理论研究成果 1998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并成立了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对高等教育中的文化素质教育进行理论研究并提供实践指导,随后教育部批准建立了第一批共32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为进一步推进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持续发展,2005年教育部又增设了第二批共30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新增设的基地院校既包括综合性大学,还覆盖了师范类、艺术类、工科、医科、财经、政法、农林等院校,并适当向西部地区高校倾斜。两个批次共计百余所基地院校,在全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陆续改变了原有的课程结构,将文化素质教育列入教学计划、纳入课程体系,并建设了一批文化素质教育精品课程。 除了在实践方面的探索,关于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的理论研究工作也取得了很大进展,2009年由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办、东南大学承办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专题研讨会”召开,会议围绕文化素质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明确了新形式下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思路和方法。此外,十年来以基地院校为中心还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素质教育研究团队。如以党委副书记李继兵为核心的广西大学科研团队,2009年李继兵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管理现状与对策”,对我国高等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管理机构的建制和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宏观分析,同年广西大学教务处陈树莲也在《中国教师》杂志上发表了论文“新形势下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以提高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质量为出发点,对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构问题进行了论述;以原党委书记李延保为核心的中山大学科研团队,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研究方面也取得了累累硕果,2006年龙莉、刘济科、李延保在《中国大学教学》上发表的论文“中山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探索”,以中山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为切入点,就如何进行文化素质课程建设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南京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科研团队以南京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系副主任、博士生导师汪霞为核心,2010年汪霞、钱小龙发表在《江苏高教》上的论文“对我国研究型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和2012年钱小龙、汪霞在《兰州学刊》发表的论文“研究型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与路径”,针对研究型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进行了分析总结。 二基地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体系的比较研究 (一)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清华大学早在1981年就开设了以文史哲为主要内容的人文选修课,1986年将人文社科选修课纳入课程体系。1999年作为首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清华大学制定了新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方案,并把本科生的专业理论课程总学分从170分压缩到140分,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由5学分增加到13学分。清华大学现有的文化素质课程有150门左右,分为八大课组进行分类管理,分别是“哲学与人生、历史与文化、语言与文学、艺术与审美、科技与社会、当代中国与世界、基础社会科学、数学与自然科学”。2009年清华大学召开了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会议通过了修订后的《清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指南》和《清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管理办法》,决定重点建设23门涵盖“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当代中国与世界”等人文社科领域的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清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管理办法》还明确规定在每个清华学生选修的13学分的文化素质课程中,至少要有两门核心课程。这次会议突出强调了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的建设,从而使清华大学核心课程的数量逐年增加,质量也大大提高,至2009年清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已达到92门,基本满足了全校本科生的选课需要。2010年,清华大学有9门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8门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 南开大学以“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并重”为理论指引,在文学院专门设有文化素质教学部,面向全校大学生开设了语言文学类和艺术类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从2003年起,南开大学开始重点进行公共必修课程教学改革专项建设工作,出台了《南开大学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暂行办法》,将200门(次)的公共选修课划分为“自然科学与技术、人文、社科、艺体与实践”四个模块,模块中的每门课程为每周2学时,要求在一学期内完成,学生每选修一门课程计2学分,课程由获得博士学位且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承担,采取150人以上的大班形式上课。2011年南开大学下发了《关于组织申报南开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建设立项的通知》(教通字〔2011〕7号),学校在原有公共选修课的基础上,决定启动南开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建设立项工作,并提出在两年内建设20门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的目标。为鼓励不同专业的教师组成团队进行申报以提高课程质量,南开大学给予每门课程10000元的建设经费。 南京大学拥有层次分明的文化素质教育运行体系,南京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是全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领导决策机构,学校教务处负责文化素质课程的设置和管理,南京大学文化艺术教育中心则承担全校文化艺术类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工作。南京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高度重视以公共艺术为主要内容的美育教育,学校规定在本科生必须选修14个学分的文化素质课程中,要有4~6学分为艺术类选修课,否则不能毕业。在此理念的指引下,南京大学文化艺术教育中心面向全校大学生开设了40余门艺术类选修课,涵盖了音乐、舞蹈、美术、戏剧、电影、电视、文学等诸多门类,如艺术理论类课程有“艺术导论、西方美术史、西方音乐通论、西方芭蕾与现代舞”等,艺术赏析类课程有“西方电影赏析、歌剧经典赏析、中国书画鉴赏、民族器乐赏析”等,艺术实践类课程有“剧本创作、素描技法、纪实摄影、扬琴演奏、戏剧表演”等。南京大学文化艺术教育中心开设的艺术类课程受到了大学生的普遍欢迎,2006年其精品课程“艺术经典赏析”被评为南京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以上三所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既有相通之处,又有一些区别。清华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由来已久,在全国高校中起引领性作用,当前清华大学把重点放在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的建设上,并取得了显著效果;南开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的特点是成立了专门机构承担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并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模块体系;南京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则旗帜鲜明地强化美育教育。 (二)以北京大学为代表的“文化素质通选课程”体系建设 我国高等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没有被硬性贯以统一的名称,清华大学等院校称之为“文化素质教育课”,而北京大学等院校则称之为“文化素质通选课”或“通识教育课”,无论哪种称谓,课程内容是基本相同的。 北京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被纳入到了素质教育通选课的体系之中。1999年北京大学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为契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课程建设。2000年北京大学下发了《关于设置本科生素质教育通选课的通知》(校发〔2000〕123号),学校决定从2000年9月开始在全校开设本科生素质教育通选课,每门课程定为每周2学时,要求在一学期内完成。北京大学将素质教育通选课的申报作为一项常规性工作进行建设,学校在各院系申报的基础上组织专家对通选课进行评审,筛选出150~200门的优质课程,采取逐步更新的方式进行建设,每年更新其中的10%~15%。北京大学还划拨专项经费支持素质教育通选课的建设,规定每门新开设课程将获得2000元/学期的资助,已开设课程的资助经费为1000元/学期。北京大学的素质教育通选课程分为“社会科学、语言文学与艺术、历史学、哲学与心理学、数学与自然科学”5个领域,2003年版的《北京大学本科生教学手册》规定,2000年以后入学的本科生毕业时要在以上五大领域中至少修满16学分,每个领域至少要选修2学分,而且在语言学、文学和艺术领域至少要修满4学分(其中必须有一门是艺术类课程)。 复旦大学为了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精神,于2005年创办了复旦学院。复旦学院是复旦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教学实施机构,负责全校本科一年级和部分二年级学生的教学和管理工作。2012年复旦大学成立了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工作小组,还构建了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的“六大模块”,并围绕六大模块建设了180余门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要求大学生毕业前在其中选择修满12学分。如今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调整为七大模块,分别是“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社会发展与当代中国、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艺术审美与情志表达”。经过几年建设,复旦大学已形成了以核心课程为主轴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和以小班讨论、多元考核、网络互动为特色的文化素质课程教学模式。 武汉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改革始于2003年对原有《本科培养方案》的修订,新修订的方案把武汉大学的课程划分为专业课、专业基础课、通识教育课三大类,其中通识教育课程占总学时的40%~45%。武汉大学的通识教育课又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必修课主要指外语、计算机、体育等课程,选修课分为指导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武汉大学统一规划了51门通识教育指导选修课,覆盖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中华文明与外国文化、数学与自然科学、跨学科领域”五大类,每一类别中设置不少于10门的课程,学生在每个类别中至少选修2个学分,毕业前总共要修满不少于12个学分,获自然科学类学位的大学生,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类至少修满4个学分。武汉大学的任意选修课指未列入通识教育必修课和指导选修课的其他通识教育课程,要求大学生至少要选修4个学分。 以上三所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相通之处是都被纳入到“通选课”或“通识课”的名称之下,其中北京大学的素质教育通选课程的建设成效比较突出,这主要体现在北京大学不仅采取长效机制对通选课程进行建设,还加大了资金投入,支持素质教育通选课程的改进和创新。 (三)专业特色突出的基地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西南财经大学作为全国财经类重点院校,1999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后,最初成立了负责文化素质教育的西南财经大学文化素质学校,后来又演变为通识教育学院,通识教育学院负责实施全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工作,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被纳入到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统一进行管理。西南财经大学共设有156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并将其规划为“哲学社会科学、文学与语言、历史、自然科学、艺术体育、生理与心理健康”六大模块,其中重点建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经济学通论、管理学通论、法学通论、历史通论、现代科技概论和社会学”七门课程,形成了具有财经院校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精品课程,学校分阶段给予每门重点或精品课程不低于2万元的建设经费。2011年西南财经大学还创建了“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课程中心”,拓展了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资源。 华东理工大学作为全国理工类重点院校,十分重视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现已构建起以“中国文化导论”为中心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系列,具体包括“儒家文化研究、道家文化研究、佛教文化研究、现代禅学、中国民俗文化、中国古建筑研究、中国器物文化”等课程。 华中科技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作为综合研究型重点院校,也高度重视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华中科技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立足于课程改革,结合专业教学来进行文化素质教育,让文化素质教育进课堂。西安交通大学则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文理互补,形成了以“一个平台、四个支撑、三条主线”为框架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四)小结 通过对基地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比较研究,可以看出:首先,各基地院校都十分重视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一些大学还设立了专门机构落实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比较典型的如复旦大学的复旦学院。其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虽然在各高校的名称不同,但是各基地院校都是围绕人文学科、社会科学、中外文化、艺术修养等方面来推进文化素质教育,有的高校以“模块”进行划分,有的高校则用“领域”来界定,所以各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内容和培养目标是一致的。第三,各高校在推进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都十分重视“精品课程”和“核心课程”的建设,并在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以达到提高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质量的目的。 基地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在共性之外,也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如南京大学的美育教育成效显著,西南财经大学开发了网络教育平台。此外,山东大学以中华悠久历史和文学史为教学切入点,依托文、史两院的学术优势,开设了“中华民族精神概论”和“中国传统文学修养”两门公共基础课;山西大学通过开展阅读经典名著活动进行文化素质教育,为此专门编写了名著导读手册,并为完成阅读要求的学生记学分;东北大学积极倡导在专业教学中渗透文化素质教育,东南大学则通过有计划地举办一系列高水平的讲座进行文化素质教育;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院校也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把文化素质课程建设向前推进。 三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是大部分高校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方式,它构建了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但是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仍然处于理念、制度、资源等方面的探索与建设之中,还存在一些理论和实践上的问题。当前,理清思路、化解矛盾,推进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继续向前发展,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前进方向。 (一)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高校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1)课程目标定位存在偏差,致使教师和学生认识模糊,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被边缘化。(2)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结构失调,表现为理论性课程过多,实践性课程偏少,而且课程的实施方式单调,缺乏应有的生动性和互动性。(3)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随意性大,缺乏配套教材,再加上课程实施过程缺乏监控,质量评价体系不健全,致使一些课程的质量不高。(4)文化素质教育的普及程度还有待提高,现在的情况是,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没有覆盖到的边远地区高校,尚未建立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或是课程建设十分滞后。 (二)改进的方向 随着文化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也应不断创新。针对以上问题,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要做到:1.准确定位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培养目标,既要立足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同时还要体现学科之间的交融,关注教育的整体性。2.实现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结构的合理性转变,改变课程设置过窄的状况,拓展课程类型,加强前沿课程建设,挖掘网络文化教育资源,为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注入时代气息。3.制定规范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管理制度和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拓展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资源,有效地实现校际之间资源共享、学分互换。5.从理念上下功夫,突破原有的教育模式,提高高等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的自觉性。 目前,我国各高等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正在按照教育部提出的“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提高教师文化素养,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和格调”的要求,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正在深入。 参考文献 [1]龙莉,刘济科,李延保.中山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6(8). [2]陈树莲.新形势下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J].中国教师, 2009(S1). [3]顾沛.以科学素质教育系列课程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助力———以南开大学为例[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2). [4]何艳红.关于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公共选修课程建设之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0(20). [5]汪霞,钱小龙.对我国研究型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江苏高教,2010(1). [6]钱小龙,汪霞.研究型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与路径[J].兰州学刊,2012(2). [7]杨岚.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促进文化素质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7-11-19. [8]李继兵.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管理现状与对策[N].光明日报,2009-7-2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