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谈我国高校来华留学生本科教学管理 |
范文 | 黎斯+杨平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选择中国留学的海外留学生日益增多。2010年底,在华留学生人数已突破26万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要进一步扩大留学生规模,出台了留学中国计划,提出到2020年在华就读的外国留学生人数要达到50万人次,接受高等学历教育的留学生达到15万人的目标。 留学生教学管理是留学生管理的重要环节,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我国留学生事业的发展和国际声誉息息相关。当前,我国高校对来华留学生本科教学管理在培养模式、教学形式、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研究和探讨相关改进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一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发展现状 整体而言,随着我国留学生教育的不断发展,来华留学生人数不断增加,截止到2012年底,来华留学生人数已增加到328330人。 给出了来华留学生分教育层次的统计情况。从表1可以看出,来华留学生主要集中为本专科和非学历生层次的教育,二者合计约占来华留学生人数的90%。2010年到2012年,各教育层次留学生的比例基本稳定,本专科生层次的留学生人数比例约为30%。2012年与2010年相比,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层次的留学生人数比例由10.5%上升到11.0%,非学历生层次的留学生人数比例由59.5%下降到59.3%,说明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层次在提高。 表2给出了来华留学生分来源地区的统计情况。从表2可以看出,来华留学生人数最多的为亚洲,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60%以上。其次为欧洲,到2012年底,欧洲来华留学生占留学生总数的16.6%,大洋洲来华留学生人数比例最低,仅为1.4%左右。 各个洲来华留学生的绝对人数均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所占比例有所改变。亚洲留学生所占比例逐年下降,由2010年的66.3%下降到2012年的63.2%;欧洲和非洲留学生所占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2012年与2010年相比,欧洲留学生提高了0.8个百分点,非洲留学生提高了2个百分点;美洲和大洋洲留学生比例保持比较稳定的状态。 从表1和表2的数据不难看出,近年来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总体呈快速发展的趋势。留学生总体层次不断提高,本专科留学生人数已占到留学生总数的30%。留学生来源地区呈现多样化,周边国家是来华留学的主要来源。较大比例的本科来华留学生和多样化的留学生生源地情况,要求高校积极探索留学生的本科教学管理模式,以保障和提高留学生培养质量。 二我国高校来华留学生本科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模式简单化 我国高校对来华留学生的本科教学管理普遍采用趋同管理模式。趋同管理即是采取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基本相同的教学管理办法,例如针对留学生的培养方案和针对本国学生的培养方案几乎一致。趋同管理是高校留学生管理的一个总体要求,但现阶段我国来华留学生来自多个国家地区,各个地区在本国中小学教育水平和文化程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导致留学生在汉语理解能力、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上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来自东南亚和非洲地区的留学生数理化基础知识薄弱。这些留学生在与中国学生同步学习中,如果一味地对两者采取同一标准,势必造成留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一系列无法克服的困难。 (二)教学方式单一,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我国高校在对留学生的教学上,釆用的基本上是对本国学生一样的教学方式。照本宣科的教学现象较为普遍,启发式和探索式的教学还较少。来华学习的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个性有较大的不同,所受的教育教学方式也存在差异,单一陈旧的教学方式无法满足留学生的需求。有调查显示,74.3%的留学生对我国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太满意[1]。 我国高校的本科教学大多强调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的宽与厚,弱化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本科留学生的培养以课堂教学为主,留学生很少参与实验、实习和科研项目等实践环节。我国高校对留学生的住宿一般采取单独管理,即为留学生分配单独的留学生公寓。留学生和本国学生住宿的分离,导致了留学生和本国学生的交往联系较少,使得留学生对需要合作进行的实验或科研项目的参与度较低,不利于留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课程设置缺乏国际化,英语教学的课程数量较少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留学生课程还局限于按照本国标准和特色来设置,缺乏国际化和全球通用性,影响课程对外国留学生的吸引力。趋同管理模式下,我国高校对来华留学生的教学以汉语授课为主,采用英语教学的课程数量极少。对留学生而言,用于日常交流的基本汉语已被多数留学生掌握,但对专业词汇的掌握程度却较低。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一同上课时,经常遇到很多不熟悉的专业词汇,这些词汇很难在一般的汉语补习中涉及到。在学习专业课程时,没有辅助项目帮助来华留学生学习专业词汇,专业词汇成为阻碍留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问题。同时,英语教学课程的缺乏,使得留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时也无法借助英语课程的渠道来辅助自身的学习。 (四)留学生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健全,教学管理渠道不够通畅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教学质量。我国大部分高校对本国学生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较完善,但对留学生的教学质量监控还不够健全,缺乏相应的留学生教学质量督导委员会,留学生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和教学管理的相应规章制度还不够完善。 我国许多高校对留学生的教学管理进行了部门分工:留学生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与成绩考核标准通常由学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处负责;留学生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成绩管理、学籍管理等具体的细节性的教学管理工作由学生所在学院负责;学校教务处负责组织和协调。因各专业留学生人数较少,各学院不可能安排专职人员负责留学生的教学管理,大多由各院系的教管人员一并管理,在教学管理具体细节的执行过程中难免出现疏漏。同时,由于教学管理涉及到三个部门,容易出现相互推诿现象,不利于留学生教学管理计划的正常开展。 三国外高校留学生的教学管理 (一)美国的留学生教学管理 美国对赴美的外国留学生的教学管理,强调与本国学生教学的共同性,没有将留学生的教学单列体系。在留学生教学方面的管理,和美国学生同等对待,没有专门针对外国留学生的管理部门,要求外国留学生完全适应美国高校的教学环境和硬件环境,外国留学生和本国学生使用同样的教育资源和后勤保障[2]。近年来,随着赴美留学生人数的增长,美国高校开始针对留学生的群体特点改革课程设置,采取相应的教育管理与服务措施。 美国高校在教学上,注重对学习全过程的考核,目的是促使学生必须认真对待每个教学环节,从而确保教学效果。考核环节包括期中和期末考试,课堂小测验,平时作业等。与中国不同,美国高校布置的作业通常需要学生广泛查阅文献资料,思考分析才能较好的完成作业,难度较大。此外,美国高校还重视课外实践活动,尤其是以学术为基础的社区服务活动。例如宾夕法尼亚大学就设计了一些课程,使学生既能够学习和运用学术领域的知识,又能够服务社会、树立形象、锻炼能力,学校还从制度安排上要求和支持大学生参与社区服务,设置了专门的社区服务学分。 (二)英国的留学生教学管理 英国对留学生的教学管理同美国相似,没有单独的留学生管理体系,但会给留学生免费提供语言培训。在留学生教学管理方面,重视国际化课程的开发与建设。英国髙校大量开设国际关系、异国文化比较等课程[3],英国大学还注重对留学生外语教学的力度,以使留学生掌握国际交流、国际对话、国际谈判、国际研究的工具。近年来,英国开始重视地区性或国别研究的课程以及国际交换课程网络的建设[4]。 (三)日本的留学生教学管理 日本高校为留学生设置了专门的教育指导体制,其目的是为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和研究领域的课外援助。该体制规定,所有留学生在抵达日本不久后都有资格接受教育指导老师的短期辅导[5-6]。教育指导老师从与留学生相似专业的日本学生中挑选,这些选拨出来的导师和学术顾问、留学顾问、行政人员一起合作,承担帮助改善留学生教育和研究水平起辅导作用的一种支持性角色。导师只为留学生提供指导,并不代替留学生完成某项学习任务。指导内容具有弹性化,导师可以根据留学生对学校学习生活适应的程度决定其教育指导的内容及程度。 日本高校对留学生的课程设置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广泛的修养、综合的分析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日本高校普遍为留学生开设了全校日语学习课程和特别日语学习课程,全校日语学习课程包括有固定时间和地点的标准课程和没有固定地点的网上日语课程。特别日语课程依据日语基础的程度设置了不同的课程。多样化的日语学习课程,利于学生快速掌握日语,融入当地的学习和生活。 四我国高校留学生本科教学管理对策 (一)创新留学生培养模式,建立教育指导体制 我国在对留学生采取趋同管理的同时,还应考虑“同中求异”。根据留学生个体差异,制定符合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人才需求的培养方案。培养方案制定时应充分考虑到与各国留学生所在国的中学教育衔接好,积极探索合理的留学生教学计划。可在留学生入学后,开展进行各种形式的座谈活动,大量收集留学生本国中学以及高等教育的相关资料,以此作为制定留学生本科教育教学计划的依据。例如对东南亚和非洲国家的留学生,鉴于其数理基础知识薄弱,可考虑给留学生单独讲授高等数学等课程,聘请教学经验丰富教师教授,加强学习中薄弱环节的辅导。 留学生教育指导体制可借鉴日本,采取一对一辅导制。通过中国学生自愿报名,留学生管理部门筛选的方式来挑选出合格的留学生辅导人员。指导的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语言指导,通过本国学生与留学生一对一的充分交流,为留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第二部分是专业课程学习帮助。对留学生专业词汇,实验,科研等提供协助和指导。第三部分是在生活上的指导,帮助留学生适应中国的生活。 (二)建立多元化教学方式,重视留学生实践教学环节 教学方式是留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手段,良好的教学方式能提高学生接受知识的效率。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对留学生的教学方式。某些课程的教学可以研讨为主,多让学生发言,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与留学生之间的互动。丰富留学生第二课堂教学内容,可定期举行留学生与本国学生的学习交流会,为留学生提供更多的与其他学生学习交流的机会,提升第一课堂教学效果。鼓励留学生与我国学生一起学习,参加教学、实验、实习等各环节,鼓励留学生和中国学生一起参与科研项目,注重培养留学生探索的精神和发展创造性思维,提高其实践能力。 (三)加强国际化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提高双语教学能力 国际化课程能够为培养国际化人才提供坚实的基础,对外国留学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在这方面可向英国学习。高校结合本校的实际,在对本校留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积极开设国际化课程,例如国际关系、文化比较等。同时,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注重体现国际化内容。教师授课时可将学科知识放在国际框架下讲授,以使学生意识到所有国家的相互联系问题的普遍性。在教材上尽量采用国际通用的先进教材,或在自编教材中大量引入国外同类教材中的内容,在内容上紧密关注国际普遍关注的重大课题的研究,及时补充国外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科技成果内容。 为了更好的实现趋同管理,我国高校应开设汉语学习课程特别是科技汉语学习课程,帮助来华留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考虑到大多数留学生毕业后需要采用英语完成工程师资格考试,我国高校应提高本校双语教学能力,增加英语教学课程的数量。语言是学习课程的基础,提高双语教学能力可以增强留学生本校教学的认同。 (四)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管理部门的沟通合作 在对留学生教学质量监控上,成立由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组成的留学生教学督导委员会,监督教学任务的落实,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工作职责,制定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使各项教学工作有章可循,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加以修改完善。对涉及留学生教学管理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处,院系教管部门,学校教务处,明确细化工作职责,加强沟通合作,积极高效的处理留学生教学管理方面的问题。 总之,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我国高校在当前和未来的一个重要发展目标,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对来华留学生的本科教学管理是留学生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育工作者要面对新形势,研究新问题,不断探索和改进来华留学生本科教学管理模式,促进留学生教学质量的提高,实现我国留学生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肖丹,藤居特.浅析趋同培养下来华留学生的教学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1):229. [2]任巧珍.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策略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 2005. [3]黄永林.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动因特点及其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 (4): 83-88. [4]孙宛秋.我国高校留学生管理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 2013. [5]刘丹.日本国留学生管理特点及其经验借鉴[D].湖南师范大学, 2012. [6]张素芹.日本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留学生政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0(20): 86-87.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