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从设计采风到服装产品研发的专业培养思考 |
范文 | 焦亚珂 摘 要:采风是艺术设计专业的重要实践课程,对于培养学生在专业上全面发展、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大多采风课程的设置缺乏明确的标准,仅停留于设计图稿的阶段,设计不能很好地实现。采风的任务设置不够全面,学生服装产品的设计研发以及服装成品的制作实现环节缺失,对素材梳理不够,教师没有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导致课程不能达到专业知识与设计实践的全面结合。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探索课程目标的设置,依据课程要求梳理采风过程中积累的素材,以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为基础,以实际的设计项目为推动力,以产品设计研发为导向,培养自主创新的人才。 关键词:设计采风;知识梳理;元素提取;产品研发 艺术设计专业的采风课程是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设计实践、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一门课程,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通过采风活动,学生能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传统和民间艺术,增长见识、拓宽视野,提高实践能力。 一、设计专业采风课程的作用 艺术设计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培养设计人才,除开展校内的课堂教学外,还要让学生走出课堂,开阔视野、丰富见识。采风课程就是将设计专业的理论知识、设计实践、社会实践三者相结合的教学环节。学生通过对民族集聚地区的采风实习,能更加全面地认识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 (一)培养学生对于民间艺术以及民族服饰文化的认知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其悠久的发展历史、独特的民族文化以及多彩的民俗艺术,并在长期的發展过程中形成具有地域性的传统文化符号。采风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更加深入生活,了解不同的生活形态,感悟不同的文化意蕴,从民间的艺术形式、民族的艺术形式中不断地汲取创作素材。每一位设计师都应该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和开阔的视野,这样才能不断创作出更新、更好的作品。 (二)培养学生的系统学习习惯以及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 通过采风的课程形式来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和文化知识,关键在于课程知识体系的建设。首先,采风的地点以及路线的规划,要根据专业方向、沿途风俗文化、民间艺术、民族特色乃至建筑风格来确定。其次,在采风之前要求学生对采风的沿途文化进行预习,对采风的课程目标有了解、有思考,能够提出一定的问题,明确此次采风的目的。最后,明确采风任务。学生要明确行程中需要了解和寻找的文化根源,带着问题去探访,定目标去设计。采风课程不同于一般的校内课程,它具有即时性并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要求教师在整个采风过程中有较强的专业指导能力与责任心。 (三)丰富学生艺术创作的素材并激发学生设计的积极性 艺术设计专业具有较强的人文价值和社会功能,但目前大多艺术设计院校的教育目标强调设计方向的使用功能与商业价值。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校内课程虽然注重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设计能力,却容易忽略学生创作的积极性。采风课程因为考察地点不断变化,不同地方的文化和生活习俗差异较大,不同的建筑风格以及民俗服饰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通过频繁、强烈的视觉冲击,提升学生对于不同文化的兴趣,同时,激发其设计的潜力。 二、目前采风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采风的任务设置不够全面 传统的采风课程侧重资料收集以及民俗元素的调研分析,让学生依据不同的思维模式从现代的视角重新解读传统、民俗、装饰等。这样的过程使学生的创作大多停留在设计图稿的阶段,缺少了服装产品的设计环节。这虽然注重培养学生对于外在设计元素的提取,但忽视了学生提取这些素材后的主观分析以及知识输出,导致设计容易脱离市场。 (二)对丰富的民俗服饰素材梳理不够 在采风的过程中,随着考察地点不断地变化,学生必须在短时间内快速地接触中国多民族文化以及丰富多彩的服饰元素,因此,大量收集素材是这一阶段最大的特点。而传统的采风多以采风日志、沿途照片以及设计效果图为结课的作业形式,这缺失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中间环节,即学生收集大量设计元素后的梳理、消化、主观分析的过程。这个环节的缺失使学生的设计从素材源头直接跳跃到设计结果,导致学生的设计眼界有较大的狭隘性。 (三)没有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 同样的一片树叶,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运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进行表达,会得到不同的结果。采风过程中,学生考察到相同的地域文化、看到相同的风土人情、受到教师同样的引导,很容易导致其作业形式完全一致。教师如果不能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很容易导致学生审美疲劳,大大降低其创新积极性。如何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不同角度的专业引导,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讨也是值得教师思考的一个问题。 三、设计课程的改进方向 (一)任务模块链条化 明确目标,定好计划,避免设计的盲从性。从采风的根本目标出发,教师将任务分成几个模块:路线的设置、素材的收集、民俗元素的梳理、确定设计方向及方案、产品研发。 以采风任务为导向,将各个模块内容链条化。第一,改变以往以设计图稿为最终结果的课程目标,将采风目标与专业设计项目结合,以服装成品为目标;将采风沿途中的知识、文化、民俗等内容运用到贴合市场的服装设计中。第二,教师按照课程目标制定相应的作业量,让学生收集沿途元素,并以照片的形式体现。这一环节的重点于在采风过程中快速、大量的记录。第三,以展板的形式体现设计到物化的转变过程。将最打动学生的某类元素,如色彩、民俗、建筑或是某个民族的图腾等元素在展板上逐一展示。展板要体现出元素的提取过程,该环节看似是整个采风课程中最为简单的环节,却是重要的环节之一。第四,以效果图的形式体现专业的设计效果。第五,以成衣的形式体现设计成果。通过成衣作品将设计素材收集、主观处理、物化转变的链条化任务模块统一起来。 (二)产品研发 设计人才的培养不能只停留在要求学生设计出独特的外形,也不能一味追求学生对艺术形式的表达,而是要以最终的产品设计为向导,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设计能力与实现能力的培养。通过采风课程,学生可以收集到不同的民族文化符号,然后结合专业方向,将传统的民俗文化、工艺和技法与现代的服装产品形式、视觉审美相结合,制作出既具有地方特色又具有时代气息的产品。 服装成衣设计主题应结合实际的设计项目进行,要求设计、制作均由学生独立完成。为保证学生从设计到制作环节均能够得到有效辅导,制作环节做如下安排:辅导教师对学生的設计思路进行讨论优化,帮助其确定设计方案;打版与制作结合服装成衣工艺制作课程,保证学生学习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也保证学生在制版与制作工艺环节得到全面的辅导;辅导教师进行定时检查,对学生整体的服装设计进度有所掌控,保证其设计构思与服装制作的吻合。 (三)以展促学 以作品展示作为整个采风课程的结尾,并通过作品展示的场地安排、场景设计、作品陈列等环节来提升学生的专业自信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设计创作激情,以展促学。作品展示内容以服装成衣为主体,结合相应的照片、速写、配饰等元素设置场景。整体展示过程以学生主动、教师辅助的方法进行,鼓励学生以新颖的、具有设计感的展示方法陈列自己的设计作品,避免常规的单品直接摆放。 在设置场景时,可以将所有的作品融为一体,以集体的面貌来规划展示方案。可将学生分为四组,作品展示过程分为四个模块,按小组进行。其一,整体布局安排。展厅的面积和作品的数量、空间环境要相对应。先制定展示规划,包括组位数量、展厅入门设置等,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入各自的小空间,自行设计陈列。其二,宣传推广。从设计海报、选择宣传方法、多媒体动态演示,到展厅内的参观引导指示均纳入宣传推广这一环节。其三,展示期间值班与解说。在作品展示期间,教师不仅要轮流在岗,还要了解每一组学生作品背后的设计来源、设计构思、服装制作细节等。其四,展示秩序以及卫生。作品展示开始需保证学生的整体秩序,做到陈列有序,物品安全。作品展示不仅能体现出学生在设计领域的专业特长,也能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提升团体之间的协作能力。 设计灵感来自于生活,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创作的宝贵源泉。采风课程的设置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不同的民俗特征、民族文化,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学会积累、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教师应认真梳理采风过程中积累的素材,以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为基础,以实际的设计项目为推动力,以产品设计研发为导向,以自主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科学地设置采风课程的每个环节,将专业知识系统化、综合化地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独立地思考、深入地研究,培养学生成为设计专业的高质量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毅,吴化雨.当代艺术设计中的云南民族图案运用[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2]刘瑞芬.设计程序与设计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李砚祖,王明旨.设计艺术心理学[M].柳沙,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穆雪梅.民族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运用[J].艺术科技,2018,(4). [5]徐小雨.现代服装设计中民族元素的有效应用分析[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7,(8). 责编:红 茶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