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网络时代新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索
范文

    韩志鹏 张秋月

    摘 ?要:随着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为新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高校要充分发挥和利用网络自主性、便捷性、交互性、广泛性的特点,积极探索新的模式和路径,围绕“思政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实践路径管理”、“课堂教学管理”开展探索式教育与发展,通过系统谋划,挖掘内涵,拓展渠道等方式,提升新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综合水平。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17-0180-03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network era, new opportunities and new challenges are brought about by th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new engineering student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and util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twork autonomy, convenience, interactivity and extensiveness, and actively explore new models and paths, focusing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ms",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practice path management","classroom teaching management"carries out exploratory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enhances the effectiveness and comprehensive lev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new engineering students through systematic planning, excavating connotation, and expanding channels.

    Keywords: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mpus culture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当前,随着网络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络的飞速发展,以“90后”独生子女为主的当代大学生网络化生存、网络化生活成为常态。①如何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围绕新工科大学生的特点和变化,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和作用,创新新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路径,提高新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全局性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社会环境与网络信息的影響往往是多样、多重、多变的,即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既有短暂影响也有持续影响,既有传统性影响也有现代性影响,学生究竟受了什么影响,往往呈现出个体差异。②

    网络时代的到来,推动着人类进入一个新的空间和时代,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同时也改变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以及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教育工作者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导作用,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与监督,并能充分结合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尊重大学生的心理需求,通过多种方式开展思想、情感交流和互动,保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③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受到来自多方的压力和挑战,尤其在网络时代,高校应该统筹规划,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模式和新路径,注重信息交换和信息筛查,筑牢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强化思想引领,全面提升新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网络时代的特点

    (一)“去中心化”的传播主体

    在网络的大环境背景下,每个人都是信息传播的中心和节点,与传统方式不同,信息的传播主体发生了质的改变。在网络时代,网络使得每个用户成为关注者和被关注者,增加了信息之间的互动和联系,“节点”不断扩大和延展。与过去的时代相比,传播主体是有限的,是屈指可数的,只是有限的几个中心点具有影响力和影响作用,然而在现代的网络则截然不同,每个学生都有可能成为传播的主体,信息源也呈现出井喷式增长,无法估量。

    (二)“交互化”的传播方式

    在网络时代,每个用户都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用户不再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和影响,都是自己的“网络媒体”,快速传播信息,极大的增强了信息的时效性和传播性。网络时代给新工科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交互模式,改变了大学生传统的交互方式,学生可以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谈论内心深处真实的想法及观点,大学生在开展真实交互的同时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教育载体。灵活多样的传播系统以虚拟的状态、平等的身份展现出来,而这种个性张扬、交往自由、互动性强的特点有力地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师生可以通过不见面的网络交流、短信互动等方式进行思想辩论和学术探讨,在没有面对面时的语言、表情、身份等方面的隐形障碍和尴尬的情况下,有利于形成师生之间的信任感,进一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性。④网络平台的搭建进一步实现了信息之间的互动和交流,缩短了信息交流之间的距离。

    (三)“草根化”的传播内容

    针对网络的定位和信息的来源来看,以往的信息多是以国家政策、时政新闻等宏观信息为主,其他微观信息的内容相对缺乏,以至于大学生对于此类信息的关注度较低。相比过去而言,现代网络时代的信息多数来源于社会底层,具有典型的草根阶级特征,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他们对于信息及新闻的判断和评论更客观、更公正,更容易引起社会的共鸣和共识。针对“草根化”信息,往往极大的引起了大学生的围观和评论,大家相互分享,相互评论,相互交流,此类信息也成为了大学生聚会及活动的热点问题。

    (四)“碎片化”的传播特征

    信息碎片化是信息传播的主要特征,网络时代到来后,改变了传统媒体点、线、面的传播形式,信息呈现出多、小、频等特征,发布的渠道越来越多,信息的传播越来越快,辐射的范围越来越广,被广大人员接受。随着大学生专业学习的课程不断增多,他们不得不选择利用零散的课余时间来接收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知识,长篇大论方面的信息会引发多数学生的反感。在数据膨胀的时代,信息的高速流动性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和习惯,大家需要用更快的方式吸收更多的内容,催生了人们对信息快速阅读和传播的需要,短小精练的“微言微语”反而更受青睐。⑤同时,生活方式的转变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员拥有碎片化的时间,网络也为信息碎片化的传播提供了支持和平台。

    二、网络时代新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网络时代给大学生带来极大的方便的同时,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问题和影响,网络信息多元复雜,大学生对于多数信息缺乏真善美的判断和辨别,极大的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这对于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一)网络对新工科大学生影响深远

    网络对新工科大学生的影响是深远和广阔的,据调查显示,96.72%的大学生通过手机端进入网络世界,94.23%的大学生接收到来自于网络的信息和内容,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越来越多的新工科大学生正受到来自网络信息的影响。网络对于新工科大学生的影响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做好正面引导工作,这将利于新工科大学生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便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反之,则为新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挑战和困难。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的发展,运营模式将趋于多样化,在各种模式深度融合的同时,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力与生产力,其个性、自主化的学习模式和新颖别致的教学模式,推动了教与学的“双重革命”;其全程化、无界化和即时化的特点突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时空限制”;其个性化、体验化、灵活化、生活化内容和活动,激发了学生兴趣。⑥

    (二)网络为新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新的挑战

    受到网络时代的影响,新工科大学生接收信息的路径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之前,新工科大学生更多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自身的学习和了解,引导大学生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总结问题,然后由于受到网络的影响,新工科学生接收到的信息来自四面八方,如微博平台、微信朋友圈、QQ信息等渠道,这导致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单借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多依托自身所学到的知识和经验,新工科学生的思维方式也更加的多元、变幻,这为新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了一定的消极作用和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过程中资源的整合度不高, 存在着教育资源与技术资源整合度不高,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与专业技术领域没有实现有效整合, 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 信息化缺少专业技术的引导,致使各种形态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略显粗糙、吸引力不高。⑦

    (三)网络导致新工科大学生选择呈现出多元化

    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快速发展,无线网络及移动客户端为新工科大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空间,满足了新工科大学生丰富生活的诉求,同时也增强了新工科大学生对移动互联网的兴趣和依赖,培养了大学生使用习惯。大学生通过移动互联网学习知识、与人沟通、查阅信息、互动游戏等,除此之外,在网络空间表达自身的情感和情绪也成为社会的主流和时尚。

    同时,由于信息的双面性,落后、腐朽的信息也在不同程度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新工科大学生价值观的养成也面临巨大的冲击和挑战,这为新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

    三、网络时代开展新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的探索与路径

    (一)加强思政队伍建设,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针对网络的时代要求,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高校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需求,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队伍的建设,统筹规划,深入研究网络的特点和方向,组建符合学生诉求的团队,实现知识结构、性格兴趣、技术技巧等方面的优势互补,深入新工科学生群体之中开展具体化工作,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目标、有方法、有渠道、有效果。

    除此之外,结合网络的特点,各高校应该强化对现有思想政治队伍的培训力度,使其能够紧握时代脉搏,了解学生的真正诉求,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如北京建筑大学环能学院构建的“晨暮馨语”微信公众平台,以学生综合发展为导向,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和特点,基于学生群体的实际诉求开展正能量信息的传播,通过生动的案例、学生的事迹、教师的经验等渠道,讲述成长需要关注和注意的问题,精准施策,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建言献策,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性

    在网络快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应该结合自身优势资源,高度重视网络的发展与使用,将网络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发挥网络的舆论导向作用,以宣传正能量信息为原则,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和分配,坚持思政引领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坚持学科建设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坚持舆论导向与校园文化相结合,用积极的、科学的、向上的校园文化构筑舆论防线。

    在校园文化建设层面,高校要注重网络内容的筛选,既要注重宣传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同时要做好身边故事的采集,做到信息传递的真实性、有效性和融合性。在信息编辑方面,要加强对网络运营负责人方面的培训和再教育,提升网络使用的技能和水平,设立相应的教育专栏和平台,传播图文并茂、音像结合的信息,提升学生对平台的吸引力和关注度,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权,筑牢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三)加强实践路径管理,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实践路径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有效的实践路径管理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又能反哺至实践路径管理之中。在实践路径管理中,高校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和使用网络平台,筛选信息,提升明辨是非的能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此同时,高校要紧紧抓住身边的逸闻趣事,先进事迹,进行专题报道和宣传,弘扬正气,树立榜样,营造良好的氛围,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评论和思考。

    通过开展系列实践活动加强对学生思想动态的了解和掌握,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话题、社会舆论、网红现象等问题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及时化解所遇到的矛盾和问题,维护好校园安全与稳定。除此之外,高校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实践体系,实现舆论和监督的立体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理念,树立理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國梦而奋斗。

    (四)加强课堂教学管理,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

    课堂教学是学校开展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载体和路径,高校要把握知识传递的基本保证,实现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模式和方法,引导新工科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信仰和价值取向。新工科大学生对于课堂教学有强烈的权威感,高校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强化课程思政,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权威性。

    除此之外,高校要注重“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的原则,以“第一课堂”为主,“第二课堂”为辅,积极开展思想引领工作,完成教学规定动作和创新动作,互相依存,利用网络的现代化手段,打造内容丰富、路径创新、实效显著的精品课程。

    在网络时代的大背景下,高校应该结合新工科大学生的特点,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统筹协调,开拓创新,引导大学生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抓牢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深入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新模式及新路径,全面实现立德树人,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针对性及全面性。

    注释:

    ①任小龙,沈强.自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研究[J].中国青年教育,2014(07).

    ②郑永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的理论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3(06).

    ③黄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

    ④袁雅莎.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途径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11).

    ⑤刘辉.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微传播化[J].思想理论教育,2014(06).

    ⑥张宝君,刘静涵.“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探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1).

    ⑦沈壮海,史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01).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3:1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