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研讨式教学在研究生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
范文 | 彭健 摘? 要:当代研究生的特点和研究生教育目标决定了研讨式教学非常适合应用于研究生的课堂教学。文章以《地方财政体制及运行》课程为例,分析了研讨式教学类型的确定和环节的安排,并指出在组织研讨式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研究生;课堂教学;研讨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 ? ? ?文献标志码:A? ? ? ?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04-0110-03 Abstract: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educational objectives of the contemporary postgraduates determine that the seminar-style teaching is very suitable for the classroom instruction of postgraduates. Taking the course of System and Operation of Sub-national Public Finance as an example,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type and the links of the seminar-style teaching, and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that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when organizing the seminar-style teaching. Keywords: graduate student; classroom instruction; seminar-style teaching 一、问题的提出 课堂教学在研究生教育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优化课堂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是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关键。但我国传统的研究生课堂教学模式多以“填鸭式”教学方法为主,教师忽视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性的发挥、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为此,亟需变革传统的研究生课堂教学模式,引入以研讨式教学法为代表的现代教学方法体系,以提升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研讨式教学法(seminar)”,也称“讨论教学法”,即教师与学生对共同拟定的话题进行讨论,教师从中参与、观察和指导,师生共同研究和讨论问题[1]。研讨式教学起源于德国,现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高校中的一种主要教学方法。为了能更好地将研讨式教学方法运用于研究生课堂教学当中,本文梳理了近年来笔者在为东北财经大学财政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讲授《地方财政体制及运行》课程的过程中运用研讨式教学方法的一些体会与思考。 二、研究生课堂教学中运用研讨式教学方法的必要性分析 (一)研讨式教学契合我国当代研究生的时代特点 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与教育质量的提升,我国研究生呈现出以下新的时代特点:一是思维方式更加成熟和理性。研究生的智力水平和知识水平与本科阶段相比都有所提升,对于学科的前沿问题和有争议的学术问题有了深入探究的兴趣。二是专业素养更加扎实和全面。经过本科阶段的专业培养,研究生掌握了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了与教师进行学术交流与沟通的能力。三是自主学习能力更强。相对于本科生而言,研究生群体更加成熟,进取心与求知欲更强,能够自主地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四是参与意识更强。研究生对学业的追求更具有研究性、探索性、学术性等特征,注重自身主体地位的发挥,对相关专业问题有更多差异化的观点。 研究生的以上特点要求研究生课堂教学的方式应更具方向性和指导性,过程应更具激励性与探索性。而研讨式教学正好适应了我国研究生时代特点对于课堂教学方式变革的要求:在教学方式上,变“讲授式”为“研讨式”;在教学目标上;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在教学形式上,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在师生关系上,变“主——客”改造关系为“主——主”合作关系[2]。 (二)研讨式教学有助于实现研究生的教育目标 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的教育目標在专业教育方面更加突出对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要求。而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核心环节,研究生整体教育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目标能否完成。通过学习,帮助研究生实现“知识入门、研究入门和精神入门”,是研究生课堂教学的三大使命[3]。“知识入门”要求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专业领域研究,要在已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统摄,拓展研究深度与宽度。“精神入门”要求在课堂上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寻找创新点,打破原有思维定式,积极思辨,不断开拓,在学习中逐步培养学术创新精神。“研究入门”要求教师在研究生课堂上除了传授基础性知识外,还要由已知走向未知,在已知的专业知识基础上把握专业发展规律,寻求新知,进行实践运用。研讨式教学方式抛弃了教师绝对权威的传统观念,教师成为研讨活动的组织者与领航者,组织并参与学生研讨,研究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积极参与课堂研讨,从而有助于上述研究生课堂教学的三大使命的顺利完成。 (三)研讨式教学能够促进任课教师的发展 首先,研讨式教学能够充分发挥任课教师的教学自主性和创造性。任课教师可以结合最新的学术理论动态、社会经济形势发展以及自己的研究成果,紧扣研究生的教学目标,灵活地安排研讨题目和研讨方式。比如,笔者在《地方财政体制及运行》的授课过程中,紧密结合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现实确定研讨的题目。2015年底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战略任务后,就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地方财政”为研讨主题,让学生围绕着“我国正在进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20世纪80年代美国总统里根、英国首相撒切尔所实施的供给侧经济改革有哪些异同点?”和“地方财政应如何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问题查找资料,展开分析与讨论。此外,通过研讨式教学,任课教师的教学与科研也能够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在研讨式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通过对某一专题的专门研究,熟悉专题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将学术界的研究动态、最新成果、最新观点,以及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传授给学生,做到教学科研两不误”[4]。 三、研讨式教学方法在研究生课堂教学中的实施——以《地方财政体制及运行》为例 《地方财政体制及运行》是笔者自2009-2010学年第1学期为东北财经大学财政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课程本着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系统讲述地方财政体制的基本理论、制度架构以及我国地方财政的现实运行状况。课程开设时间为1学期,共54课时,3学分,学生人数为15-20人。课程每周3学时,前2学时授课,第3学时进行小组研讨。 (一)研讨式教学类型的确定 《地方财政体制及运行》属于“财政学”课程的延伸,将财政学的研究范畴从中央政府延伸至地方政府,研究范围和研究领域向纵深推进。该课程不仅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要求学生在掌握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能够将理论灵活运用到地方财政的实践当中。基于《地方财政体制及运行》的课程特点,笔者将研讨式教学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 案例分析型。课程的基本理论部分具有较强的理论性,需要配合案例教学,以方便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但如果仅由老师分析讲授案例,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学生会缺乏主动思考的过程。所以需要将地方财政实践中的代表性案例融合到研讨式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分析研讨案例,论证相应的理论,得出自己的结论。比如:2019年上半年,我国的深圳、西安、常州、石家庄、武汉等城市都出台了吸引人才落户的各项政策,笔者就设置了“各地的‘抢人大战与蒂布特模型在我国的适用性分析”这样一个研讨案例。在学生分组研讨之后,再结合案例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梳理与分析。 2. 理论延伸型。笔者在每学期初,会设置若干理论性较强的研讨题目,如:“财政分权理论的演进与最新进展”、“如何提升地方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等;然后给学生列出阅读书目,要求学生课后认真阅读,深入思考,做好读书笔记;期末时用一次课的时间,让学生先介绍自己的阅读收获,随后进行总结、梳理和概括。通过这样的研讨方式丰富学生的理论视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总结分析能力。 3. 综合运用型。综合运用型的研讨是在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实际的地方财政问题。在授课过程中,这类研讨主要是选择地方财政的相关热点问题,例如:“土地财政的功与过”、“我国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否可控”、“开征房地产税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等问题。这类研讨是在由教师做初步的知识讲解的基础上,布置学生课后查阅资料,分析思考后形成自己的观点,然后在课堂上分组进行讨论,大家各自陈述自己的观点,互相交流,互相补充,不同的观点也可以相互辩论。通过这样的研讨方式,能够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研讨式教学环节的安排 1. 课前准备。卡尔·罗杰斯提出,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意义学习的四个因素之一,即便刺激来自外界,但要求发现、获得、掌握和领会的感觉是来自内部的[5]。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每周课程结束时,笔者会为学生指出下周课程的重点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同时,会提前告知下一次课程的研讨题目,学生提前查阅资料,对研讨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与思考。 2. 基础知识讲解。基础知识讲解主要是起到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与阐述,引出研讨主题以及激发学生研讨兴趣的作用。教师除了对教学的基础内容进行逻辑性梳理外,还要通过启发式的讲解引导学生对研讨问题展开思考。为充分调动学生参加研讨的积极性,在基础知识讲解环节,教师在讲述时应尽量少用绝对性的词汇和语气,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的空间,以便在研讨过程中学生能够表达不同的观点。 3. 划分研讨小组。在研讨之前,需要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为4-5人的若干研讨小组。在使用研讨式教学方法的初期,笔者使用固定分组方法。但后来发现,固定分组的方式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降低了学生分组研讨的新鲜感,影响了学生参加研讨的积极性;二是有些组出现了每次由一名学习较为主动的学生准备,上课讨论时由这名学生主讲、回答问题、到前面总结讨论结果,其他学生“搭便车”的现象。为克服上述问题,笔者逐步尝试在一学期中交替使用多种分组的方法。在最初几周,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等因素将学生分成若干固定的小组。几周后开始采取其他随机的分组方法,比如:根据学生的学号顺序分组;根据学生的座位情况,将座位临近的学生分为一组;采用扑克抽签法,将抽到同一数字的学生分为一组等。通过完善研讨小组的划分方法,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课前准备、课堂上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4. 研讨活动的组织。学生进行研讨是研讨式课堂的核心环节,直接决定着整节课的效果。研讨活动可以采用多种方式: “头脑风暴”式的研讨方式。讨论形式是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4-6人,各组先分别进行30分钟的讨论,讨论时由一位学生记录,并在讨论后到讲台前总结汇报讨论结果。“头脑风暴”式的研讨方法能够让学生对同一个研讨题目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审视,可以增加学生对不同观点的包容意識,培养学生多样化、思辨性的思维方式。 “辩论赛”式的研讨方式。对于影响广泛、争议较大的地方财政热点问题,可以采取辩论赛式的研讨方法。如:“土地财政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是否应当开征遗产与赠与税?”、“是否应当对个人自住住房征收房产税?”等。在小组讨论形成一致观点的基础上,在持不同观点的小组间展开辩论;或者是由小组代表抽签选择不同的观点,然后先由小组内部讨论,再和其他抽到相反观点的小组展开辩论。“辩论赛”式的研讨方式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查找资料、口头表达和统筹分析的能力,也可以增强小组成员间的团队协作能力。 “演示”式的研讨方式。当采取固定分组方式时,可以让各组根据研讨主题在课下查找资料,进行组内讨论,将观点形成PPT,并在课堂上加以演示。一个小组在讲台前演示后,教师和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提出问题,并对其演示进行评价。通过互问、互评的方式,最终确定最佳“演示”小组。 5. 研讨式教学的考核。研讨式教学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通常采用课堂教学的过程考核与学期期末的卷面考试相结合的思路。《地方财政体制及运行》课程的平时成绩所占比重为30%,期末卷面成绩所占比重为70%。平时成绩主要由学生出勤、平时作业和课堂研讨等组成。其中,课堂研讨所占比重为60%,所占比重最大,从而促进学生认真积极地参与每一次小组研讨。期末试卷由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论述题构成。其中,论述题分数比重为60%,包括三道论述题,内容从每次的研讨题目中选取,这样进一步调动学生参加研讨的积极性,也督促学生每次研讨后整理、保存研讨的结果。 6. 研讨式教学的反馈与总结。反馈与总结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反省自身的教学活动,及时完善下一轮的教学方案。笔者会通过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课后与学生交流、学生通过公共邮箱留言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体会和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了解自己在研讨式教学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不足,找到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研讨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思路与办法。 四、实施研讨式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研讨式教学在《地方财政体制及运行》课程中的使用,大大提升了教学效果,但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不完善和不成熟的地方,需要不断研究、探索与改进。结合多年的教学情况,笔者认为,研讨式教学在研究生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选择热点和焦点研讨主题,激发学生探讨的积极性 在进行研讨式教学时,研讨主题的选择非常关键。抓住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安排研讨内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兴趣。例如,在分析科学技术支出时,笔者选取了中美贸易战背景下,美国对我国中兴、华为等科技型企业的制裁事件作为研讨题目,延伸拓展出中美科技主导权较量背景下“我国政府间科学技术支出的事权与支出责任分工”和“地方财政应如何助力我国高科技企业发展”等问题。学生对热点和焦点问题往往较为关注,如果将这些问题作为研讨题目,学生比较感兴趣,经过充分的课前资料准备,能收到不錯的研讨效果。 (二)需要不断提升任课教师的素养 研讨式教学对任课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课件的制作、研讨问题的准备、研讨过程的驾驭与引导等一系列教学任务的完成,如果没有高度的责任心、事业心和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是很难完成的。其次,任课教师需要持续学习,不断提升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财政学科发展和财税改革实践日新月异,研讨式教学要求教师能够把握学科前沿发展趋势和财税改革实践的最新进展,在研讨过程中旁征博引,引导学生关注理论与实践的最新动态,启发学生自主独立思考,这需要任课教师对学科知识广泛涉猎、深刻领悟,不断更新学科前沿理论知识,持续跟踪财税改革实践,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 (三)需要与其他教学方式相结合 研讨式教学是研究生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教学方式。除了研讨式教学,还可以采取其他的教学方式。比如:可以利用学校网络平台开展网络论坛、网络答疑,加强与学生的课后交流;可以依据实际情况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对社会的感性认识;可以在课堂上放映与研讨内容相关的视频等,加深学生对研讨内容的理解;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公共邮箱、智能教学软件等平台为学生提供一些课后阅读的材料,引导学生课后进行自学,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多种教学方法,穿插、交替使用,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卫国,李婧,李剑敏.柔中带刚、刚柔并济:研究生“研讨式课堂”教学管理新模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11):39-44. [2]陈钧.一个可资借鉴的成功教学模式——《群言》序[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6):92-93. [3]龙宝新.论“研究性课堂”的架构与创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7):31-38. [4]陈星宇.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中实行专题教学的必要性探析[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1):53-55. [5]施良方.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