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公共选修课美国社会与文化的教学模式初探
范文 刘友道
[摘 要]美国是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大国之一。认识、了解甚至熟识美国是新时期大学生的必备素质。开设美国社会与文化的通识课,前四个学期是笔者所在高校的校内选修课,仅限笔者所在高校的非英语专业本科生选修;第五学期和第六学期该课程成为北京学院路地区高校教学共同体(学院路共同体)的校际选修课,可选课的学生扩展到学院路共同体所有成员高校。笔者通过总结六个学期的授课经历、反思教学实践和考查学生反馈,发现该课程的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归结于两个方面:教科书编排侧重点错位,落后的教学授课理论和方式。这两个方面共同作用使学生对该课程消极应付,没有达到该课程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笔者认为,应该从教科书和教师的教学实践进行改革,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逻辑判断能力。
[关键词]通识课;美国社会与文化;教学改革;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1-0004-03
一、课程介绍
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具有影响力的大国之一,它对世界的影响无处不在。大学生有必要了解美国的发展历程、政治结构、经济生活、文化传统和民族特性。鉴于此,笔者开设了公选课美国社会与文化。该课程大致涵盖了美国重要历史进程、美国政治、外交、宗教和价值观、种族和移民问题等话题。该课程旨在使学生对美国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有一个基本了解,引导学生正确审视美国,为学生推开认识美国的一扇窗户,提高学生透过现象进行辩证思维和逻辑判断的综合能力。
该课程已经开设六个学期,其中前四个学期是作为笔者所在高校的校内公选课,后两个学期作为学院路共同体高校的校际选修课。通过反思六个学期的教学经验、了解学生对该课程的教学反馈以及学生所提交的作业,笔者认为有必要改革该课程的教学模式,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下文将首先讨论该课程的教学现状,指出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然后,笔者将讨论教学新模式,从多个方面探索教学改革的可行性和具体的教学改革方式与措施。最后,笔者将总结本文。
二、教学现状
笔者将从教科书、教学实践和学生反馈三个方面概括描述美国社会与文化的教学现状。
从教科书层面来看,介绍美国社会和美国文化的教科书种类繁多,但是基本都不适合本课程使用。国内主流的关于美国文化的教科书存在两种编排模式,多数教科书对美国的社会机构与政治、经济、法律制度进行全面而宽泛的描述,按照美国各个领域层面进行编排,其余少数教科书则是对美国的文化传统作断代史式的介绍。[1]《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是一套受到我国众多高校欢迎的社会与文化教科书。该书分上下册,现今已有第三版。该书第二册的第三单元到第十六单元是关于美国的介绍。这十四个单元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三单元为美国的早期历史,第四单元介绍美国的政治体系,第五单元是关于美国的经济,第六单元讲述美国的宗教事务,第七单元主要讲美国文学,第八单元介绍美国教育,第九单元是关于美国某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内容,第十单元讨论美国的社会问题,第十一单元探讨美国生活方式,第十二单元是关于美国的妇女解放运动,第十三单元介绍美国的科技,第十四单元是美国二战后的外交政策,第十五单元是关于美国体育和旅游景点的内容,最后一个单元是美国大众文化的一种形式——早期爵士音乐。[2]从以上标题中可以看出本书各章主要讲述的内容。它属于第一类的教科书。从这册图书的各章节题目上可以了解到,各章安排没有遵循一定的知识谱系,它们是各自独立的。各个章节可以独立成章,把任意一章抽取出来,都不会影响其他章节的知识体系。这应该是一个优点,这样的编排更加容易迎合教师的每一次上课仅仅有两个课时的教学安排,讲完一个章节,即可以开始新的内容。
《英美概况》的美国部分把美国历史分成八个阶段,分八个部分进行介绍。[3]该书属于第二类编排模式的图书。但是,这样的编排模式势必影响相关领域内容的安排,每个章节的内容都是对相关领域的简单介绍,承载的关于这个国家的知识并不深入,多流于表面。学生通过学习这类教材所获得的知识只解决了“是什么”的问题,并没有解决“为什么”的问题。而且,这种知识传递的方式必定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不能充分培养学生思维判断能力。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书中传递给他们的信息,他们得到训练的能力只是辨识能力和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被排除在外而没有得到训练。
这类教科书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偏差还表现在另外一个方面,这就是检验学生获取的知识水平和质量的考核形式。通常情况下,编者都是设计一些基于该章节内容的练习题,练习题的形式有以下几类:判断正误题、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等。而这些练习题的答案直接可以从前面的文章中找到。如此编排练习题的目的仅仅在于考查学生是否(认真地)阅读过前面的正文,而不在于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逻辑判断能力。而有些教科书却根本没有设计任何测试题,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不做任何检查,学生是否阅读过文章,教师是不得而知的。
这类教科书内容过于零碎,各个章节之间不存在知识谱系,严重影响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形式和互动内容。使用这类教科书时,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只能存在于“事实”层面,师生互动内容只是再现教科书的内容,不能激发学生进行思考,师生互动不能深入。
从教学实践看,教师主要采取宣讲式教学,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历来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主要采用的教学方式是宣讲式教学,其基本形式如下:教师讲课,学生听课,教师向学生“填灌”知识,学生从教师那儿“装吞”知识。这种教学方式把教学变成了教师单方面的活动,教师主导课堂,学生处于被动位置。[5]学生是否接受教师的主导,甚至是否愿意接受教师的主导,都是未知数。这种教学实践源自传统的教学理念,即把学生假设成为知识的容器,而且是一个敞口的知识的容器,完全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这种教学实践的结果不能令人满意。当听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时,学生会主动跟随教师的思路,获取一些知识。但是如果教师讲授的内容学生不感兴趣,学生就会把注意力从讲课内容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此时,课堂变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学生由教学活动理论上的“受益者”变成了教学活动实际上的“受害者”。课堂变得死板,缺乏生气,气氛不活跃。受到学生的影响,教师的授课激情也所剩无几。教师教课没有那种应有的传授知识的成就感与愉快感。
从学生反馈来看,学生上课没有热情,存在迟到、旷课的现象。如前所述,教科书和教师授课方式打消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课堂活动参与的热情。笔者课下同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交流发现,他们认为教科书上的内容过于简单和散乱,不能形成知识体系,不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书上所讲授的知识在解释现实的美国事务时显得软弱乏力,所学的知识不能够很好地用于认识现实中的美国。
学生同时也提到,教科书只能作为参考书,学生完全可以在课下自主阅读和学习。他们热切希望教师能够摆脱教科书的束缚,对某些重点问题进行详细系统深入地讲解和分析。学生的提议让笔者认识到,有必要引进编排科学的教科书;他们的建议同时也警醒笔者,应该转变教学方式,把学生当做教学活动的主体,根据学生的需求状况组织教学。
学生消极应对教师主导型课堂也表现在他们提交的作业上。作为课程考核的依据之一,学生要在课后提交课程小论文。小论文的主题是笔者课堂上所涉及的具有争议的主题。在课堂上,笔者通常会就有争议的主题或者话题简要讲解对立方的观点和立场,希望以此激发学生在课下思考,检索相关资料,做一些调查研究,并以小论文的形式报告调查研究结果。通过批阅学生的小论文,笔者发现多数学生只是对教师课堂上讲解的重述,并没有自己的见解,还有一少部分学生的作业更是答非所问,文章内容凌乱,缺乏逻辑,语言晦涩不通。
这种教学现状令笔者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教科书不合乎教学需要,没有发挥它们应有功能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的教学实践基于传统落后的教学理念,把学生当成被动的知识容器,采取“填鸭式”教学更加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学生的反馈也充分表明原有的教学模式偏离了教学宗旨,不能够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针对所出现的问题,探索符合科学教育规律的解决办法,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逻辑判断能力。
三、教学新模式
基于上述教学现状的描述和分析,笔者认为可以从教科书和教师的教学安排两个方面探索教学模式的改革。
涉及教科书方面的改革,笔者认为有必要实现三个转变。首先,教科书应该实现由单纯对美国社会与文化的简介到简介加文献参考资料的转变。现有主流的介绍美国社会与文化的教科书数量已经很多,但是它们的编排模式不完全符合教学需要。因此,有必要引进一些编排更加合理、内容更具思维挑战的教材。要对美国社会与文化形成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就有必要精心挑选一些美国立国和美国文化形成渊源的文献与作品。通过阅读这些经典文献,学生就可以亲身体会和学习美国文化中的核心内容和核心价值观念,提升他们对美国文化的渊源、发展动力、维系纽带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采用文献资料,可以让学生接触一手资料,而不是让他们仅仅接受他人编撰加工处理过的二手资料。学生通过阅读文献和思考文献内容,可以形成他们自己对美国文化的认识和见解。因此,以文献为主的教材培训的能力不再停留在辨识能力和记忆能力,而是应更深一步,更注重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逻辑判断能力。
其次,有必要引入多种介质的文献材料,实现从单一的纸质教科书向多元介质的教学学习资料转变。科学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已经使纸张不再是知识唯一的载体。教科书作为印刷在纸张上的知识体系已经不能完全迎合学生的需求。作为对一个国家的社会与文化进行介绍的课程,有必要引入电子文档、音频和视频等多元介质的教学学习资料,这样才可以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和感受美国文化。由于电脑、网络和掌上媒体的普及,学生日常接触信息都是通过多元介质为载体而传播的信息,多元介质的教学学习资料更加符合学生的信息接收模式和习惯,它们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最后,有必要实现由重知识认知的再现到重培养辩证思维能力、逻辑判断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转变。现有的主流美国社会与文化教科书更侧重知识载体的功能,其目的就是向学生传递这些知识,学生可以不假思索地接受和记忆。这完全忽略了学生的求知能动性。大学生应该具有独立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反映在本科生的教科书上,我们应该打破传统的编排模式,改变以美国各领域为对象和以美国历史发展脉络为主线的简介模式。新的教学资料应该围绕主题设计编排原始文献,对有争议的主题,选材应该包含不同视角的文献作品。每个主题的文献后面不设计任何练习题或者测试题,而是设计一些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检索资料、思考判断的问题。
涉及教师的教学实践改革,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
第一,改变以往的宣讲式教学方式,在使用新的教学学习资料的情况下,应该采用讲评式教学。以往宣讲式教学的内容主要来自教科书,笔者再稍微做一些拓展。但是,这种教学方式缺陷很多,前文已经讨论,在此不再赘述。讲评式教学中的“讲”就是指在教学实践中讲述涉及主题的社会时代背景,为学生提供关于该主题的概况介绍。讲评式教学中的“评”就是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以学生为主题,引导学生评论相关主题的文献材料,使学生形成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逻辑判断,自己推导出合理的结论。
第二,改变以往单纯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充分利用课上师生交流和课下多介质的学习资源。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内,要想使教学活动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为新课程做好充分的准备。因此,有必要开发除课堂以外的师生交流平台和交流途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新兴媒体的优势,开设虚拟课堂。例如:在网络媒体上,笔者可以开通该课程的博客或者微博,可以建立课程资源网页,可以充分利用人人网的小站功能或者豆瓣网的兴趣小组和小站的功能。
第三,改变现行的课程考核方式,由平时成绩与结课成绩相结合的考核转变成多次小论文的考核。现在采用的是平时成绩与结课成绩相结合的考核方式。由于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较多,每次上课逐一考勤耽误时间,而部分抽查也不现实,所以这种考核方式现实操作性不强,课堂存在学生迟到、早退甚至缺课的现象。如果采用多次提交小论文的考核方式,就可以有效地督促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完成课下作业。提交小论文还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跟踪学生的学习和思想成长轨迹,增强学生的学术训练。
四、结论
本文是笔者对四个学期美国社会与文化教学实践活动反思的结果。笔者认为本课程的教学实践问题较多,侧重点错位的教科书、落后的教学理念和方式以及学生的消极应付使本课程的教学效果不甚理想。这些问题警醒笔者有必要在教科书层面和教师授课层面进行改革,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笔者相信通过实行以上各项措施的改革,必定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他们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逻辑判断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金莉.美国文化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 朱永涛,王立礼.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 来安方.英美概况[M].郑州:大象出版社,1995.
[4] 周佩青.关注学习起点,构建高教课堂[J].大学教育,2012(9):109.
[5] 湘民.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必须改革[J].前线,1984(8):35-36.
[责任编辑:陈 明]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3:4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