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大学诗教与中文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范文

    摘 要:韩山师范学院诗教之开展,建立于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之上,与中文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紧密结合,成果丰硕,效果突出。韩山诗教的实施路径如下:一是改革课程体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诗词写作作为专业必修课开设,并形成相互补充的课程群;二是以诗歌机构、学生社团为阵地,为学生的学诗开辟第二课堂;三是架设大学—地方—诗界、学界的桥梁,挖掘和整合诗教的学术文化资源,使诗教之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

    关键词:大学诗教;人才培养模式;诗性文化

    一、大学诗教二十年的几个主要事件

    1998年,杨叔子先生发表《让中华诗词大步走进大学校园》一文,倡议在高等学校开展诗歌教育,让诗词走进大学校园[1]。他登高一呼,八方云动。以此为起点,持续至今,二十年间,大学诗教越来越受到重视,越来越有影响。概而言之,有几个主要事件较为突出。

    (1)全国第十二届中华诗词研讨会:继承和弘扬中国诗教传统的里程碑事件

    1999年9月,在华中理工大学(即今华中科技大学)召开了全国第十二届中华诗词研讨会。这一届盛会,由中华诗词学会、华中理工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央电视台共同主办。会议第一次以“让中华诗词大步走进大学校园”为主题进行广泛研讨。

    (2)中华诗教学会成立:产生了当代大学诗教的全国性学术机构

    2010年3月,在广东新会龙泉酒店中山大学中文系、中国文体学研究中心主办了首届中华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海内外的42位学者诗人出席。会议由中山大学中国文体学研究中心主任吴承学教授召集、主持。会上选举成立了中华诗教学会(筹),叶嘉莹担任名誉会长,中山大学陈永正任会长,选举副会长12人、理事32人。会议还讨论了大学诗教的许多问题,如联合编写《诗词写作教程》,编选出版《馀事集·中华当代教授诗词选》,举办“中华大学生研究生诗词大赛”等。

    (3)高等学校诗教工作暨当代中华诗教理论研讨会:大学诗教工作受到进一步关注和推动

    2010年11月,在武汉江汉大学召开了高等学校诗教工作暨当代中华诗教理论研讨会。会议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和中华诗词学会联合主办,江汉大学承办。来自全国高等学校和诗词界的70余位专家学者莅会研讨,20余位专家作了大会发言。会议代表对近几年大学诗教工作作了交流,并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高度上,论述了诗教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以上所举,尽管挂一漏万,但应该是当代与大学诗教相关的几次重大的活动,大致能反映当代大学诗教的进展。如今,大学诗教已经开展20年,可以说,以大学诗教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已悄然出现在全国各地很多高等院校,并逐渐形成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然而,大学诗教到底应该如何开展才能真正产生实效的问题却一直没有多少真正有价值的介绍和阐述。结合个人的观察,我们认为当代大学诗教存在几个应该加以解决的问题:其一,中华诗教学会与中华诗词学会之间缺乏沟通与合作。其二,中华诗词学会的诗教工作重心似乎在中小学和地方,至于高等学校则关注不够,推广不够。其三,大学诗教的开展有何实效,有何经验,有何不足等等问题,很有必要进行探讨和总结。

    韩山师范学院的诗教工作以1993年12月成立韩山诗社为标志,至今已开展24年。本文拟以韩山师范学院大学诗教工作为中心,侧重就大学诗教工作应如何开展才能取得实效的问题,结合中文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做一阐述。

    二、韩师诗教的开展得益于深厚的底蕴和优良的条件

    (1)良好的积淀、深厚的底蕴

    韩山师范学院向称“千年学府,百年师范”,自1903年由韩山书院改制为“惠潮嘉师范学堂”迄今,师范教育已有114周年,是一所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的师范学院。100多年来,许多杰出校友为韩山师院的诗教创造了优良的人文传统。正是有百年学府深厚人文传统的滋养,依托于韩山韩水优美环境的熏染,韩师的诗教才拥有了深厚的底蕴和得天独厚的人文条件[2]。

    (2)优良的条件

    自20世纪90年代始,韩师领导层就对大学诗教与人才培养的关系有深刻的认知。尤其是近年来,在林伦伦校长的主持下,韩师领导班子更是把诗教(同时还有书教)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品牌特色来抓,可以说是举全校之力来抓诗教(书教)工作。

    第一,在教学管理上,将诗教纳入学校教学改革的整体框架之中。其一,学校将诗书教育课程列为学院核心通识课程,同时,设立 “现代诗歌鉴赏与写作”“中华诗词之美”“书法”等校性选修课,并支持文学院对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进行相应改革,这就从教学体系上保证了诗教能够正常有序地开展。其二,学校和文学院支持诗教团队教师积极申报相关项目,早在2007年,学校就将“加强诗书教育,提高师范生人文素养”作为2007年教改重点项目予以资助;之后,又以“加强诗书教育,培养师范大学生人文素养”为题,组织申报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并于2009年3月被批准立项。近三年来,主要申请到了三个项目:一是“大学诗书教育協同育人平台”获省教育厅2016年规划项目立项。二是“微时代大学诗教与德育研究”,获省教育厅2016年德育专项资金项目立项。三是“古典诗文潮语吟诵研究”, 获潮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项目立项。这些项目的获得,既是诗教团队教改成绩的体现,又有力推动了诗教工作的开展。

    第二,在机构设置上,学校特别设立诗歌创研中心,该中心挂靠在中文学院。文学院同时又设立了中国诗学研究中心。诗歌创研中心主办《诗词学》(传统诗词)和《九月诗刊》(现代新诗)两种刊物,并协调和支持韩山诗社、馀社、三角梅文学社、经典诵读社等学生社团。学校每年为诗歌创研中心拨款10万元经费,用以支持诗歌刊物的编辑出版和及相关活动的开展。

    第三,在队伍建设上,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办本科教育以来,在学校支持与人事部门的配合下,中文系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就一直重视培养和引进擅长诗歌的教师,建立了一个实力较为强劲的诗教团队。

    三、韓师诗教的实施路径

    (1)改革课程体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很多高校开展诗教有两个困扰:其一,学界与诗界对于传统诗词与现代新诗的价值判断存在较大冲突。一方面,现当代文学史家与新派学者,秉承五四新文化废文言倡白话的精神,一如既往地将传统诗词边缘化,传统诗词之进入现当代文学史难于上青天。另一方面,传统诗词界的一些诗人学者,则以弘扬传统诗词、批评乃至否定新诗为己任。这构成了当代学界和诗界的一个不容忽视的文化事像。这种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当代高校的诗教工作。其二,因种种原因,诗词写作课程无法进入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之中。即使能作为选修课开设,已是大不容易了。

    所幸者,这一问题在韩师不是问题。韩师同仁有一共同的诗教理念和文化姿态:其一,诗教是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条重要路径。美人之光,可以养目;诗人之诗,可以养心。孔子说“温柔敦厚,诗教也”。饶宗颐说,一切学问当以文学植根。诗歌最能温润人心,摇荡性灵。诗教是直入性灵的美育。诗歌的教育功能,在于潜移默化,在于为学习者提供一个精神家园,在于让学生学会审美并爱上美。学生通过诵诗、品诗、作诗,既可以培养良好的阅读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又可以在诗的美好意境中陶冶自我,培养高贵、高雅的人格气韵,培养芳馨、丰润的文化心灵,培养诗意安居的精神品质。其二,诗教是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途径。诗中有道。诗词是中国文化精华中的精华,中国文化的要义,中国文化的精神气韵,都蕴涵在从古至今的优秀诗词中。因此诗教实际就是最佳的文化传统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高雅情趣和美好心灵的同时,能够有效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人文传统。其三,不管是自由体新诗还是传统诗词,都隶属于中国诗歌,都是中国文化精神的载体,二者不可偏废,不可抑此扬彼。我们的主张是传统诗词与现代新诗并重,传统诗词教育与现代新诗教育可以同时开展,比翼齐飞。

    基于上述理念与立场,韩师文学院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或修订,就有了不同于其他高校的做法:大胆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将诗词写作作为专业必修课开设,并形成相互补充的课程群。文学院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几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先后开设了“诗词格律”“诗词鉴赏概论”“大学诗词写作”“现代诗歌鉴赏与写作”等课程,最后确定将“大学诗词写作”设置为专业必修课,将“中国诗学”“唐宋诗词鉴赏”设置为专业选修课,将“现代诗歌鉴赏与写作”设置为专业选修课与校性选修课。“中国诗学”与“唐宋诗词鉴赏”课程侧重丰富学生的诗词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滋养学生的文化情怀;“大学诗词写作”则要求学生以唐宋名家作品为范本,学习平仄、黏对、押韵以及词谱、词律等诗词格律知识,掌握近体诗和词的作法,训练诗词写作能力。另外,我们不仅开设大学诗词写作的专业基础课,而且将大一的写作基础改成文选与习作——大一开文选与习作,大二开大学诗词写作,大三开毕业论文写作,这样便形成了一个写作训练系列。这一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回归中国人文传统的改革,体现了文学院对中华文化语境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体现了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精神,在国内高校和诗歌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以诗歌机构、学生社团为阵地,为学生的学诗开辟第二课堂

    早在1993年,学校成立了师生合办的诗歌社团韩山诗社,并创办《韩山诗报》,请饶宗颐教授题签。该报纸于2003年11月改为诗刊《后来》,每年出版一期,至今已出版11期。

    如前所述,2009年3月,学校设立韩山师院诗歌创研中心,挂靠文学院,同时还将潮州市一家自由体新诗民刊《九月诗刊》收编为诗歌创研中心刊物。《九月诗刊》原为不定期刊物,现改为季刊,一年4辑,到目前为止已出版32辑,在广东诗界颇有影响,被知名诗人黄礼孩誉为“广东第二诗歌民刊”。2010年,诗歌创研中心创办《诗词学》,倡导雅正,追求精品,刊发学校师生及校外诗词界的优秀诗词作品,每年一期,广邀国内诗词名家参与办刊,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至今已编辑出版4辑。虽创办时间比较晚,但因起点很高而备受瞩目。

    同时,诗歌创研中心专门为学院爱好诗词写作的学生创办“馀社”,由学生编辑出版纯粹的传统诗词小报《馀音》,专门刊载学生文言文习作和诗词习作。这样,学院就拥有了专门刊发学生作品的《后来》以及辐射省内乃至国内的《九月诗刊》(新诗)和《诗词学》(旧体诗词),不仅为学生的创作提供园地,也搭建了校园与外面诗界联系的良好渠道和平台。

    (3)架设大学——地方——诗界、学界的桥梁,挖掘和整合丰富的诗歌学术资源,开展诗教工作,形式多样,内涵丰富

    在学校支持下,文学院将专业学科建设以及教学改革与诗教工作结合起来,依托诗歌创研中心,狠抓“创”“研”二字,创作和理论并重,这就使韩师的诗教活动既落到了实处,又具学术品格。

    在诗歌创作活动方面,将学生的学诗和提升人文素养与丰富多彩的创作活动结合起来。集中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以馀社为代表的诗歌社团活动。馀社隶属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诗歌创研中心,2011年6月成立,由笔者和陈伟任指导老师,是一个专门研习诗词的大学生诗社——“馀社”。

    为何取名“馀社”?其立社宗旨里有一段说明:“士先器识而后文艺。故诗词者,人之馀也。功夫在诗外,有人此有诗,人未立而强作诗,此谓缘木而求鱼。故曰立人为本,馀事乃作诗。同人期以诗词作为自我完善的修炼之船,共达理想之彼岸。另,馀者,多馀也,诗本是个人行为,组社是多馀之事,只是为了多一点人参加这种个人行为。以诗词为渡筏,以传统文化为依归,以‘古之学者为己为座右,‘一是皆以修身为本。社员可养其志、骋其才、尽其情、正其性,各适其‘真而已矣。”[3]

    馀社的社员以中文系为主,同时对全校其他各院系的学生开放,只要喜欢诗词并达到一定的创作水准,就可以申请入社,目前社员有20人左右。馀社的主要活动有如下数端:一是开展社课:每月第二个星期六为社课日。社课每期出一题,或诗或词或联句。组织社员开展习作互评、交流读书心得。二是每学期出版两期报纸:作为社刊,名曰《馀音》。三是每年组织一次全校诗词赛:社员不参加,旨在发现人才,获奖作品登于社刊。四是组织采风活动:每年上巳、重阳,至少组织一次采风活动,与院外其他诗词社进行学习交流。五是建立网络论坛、博客、QQ群,便于社员及时交流切磋。其中,又以“社课”作为重中之重。馀社社课按内容可以分为命题、唱和、对联、联句、游戏等五个方面。社课是馀社最主要的活动,也是社员进行诗词研习最重要的一种形式。自成立至今,馀社已举行了十几期社课。在社课中,老师、同学们分享各自的诗词创作体验,在切磋讨论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诗词修养,共同营造一个研习诗词的自由氛围。

    其二,通过诗歌节、诗歌沙龙、读诗会、经典诗歌诵读比赛、校园诗歌创作大赛等活动来浓郁校园诗风,培养学生诗歌写作能力。由诗歌创研中心举办,配合中文系经典诵读会,约每季度一次举办读诗会,面向校内外的诗歌爱好者开放,已先后举办了“张枣读诗会”“海子诗歌诵读会”“阅读于坚”“汉语诗歌的叙事性与抒情性”等多次读诗活动。每年一次举办诗歌经典作品诵读比赛。读诗会和诗歌经典诵读比赛已成为在校内外较有影响的诗歌品牌活动。

    校园诗歌创作大赛由韩山诗社举办,每年一次,已举办23届。2012年6月,学院启动了两年一届的诗歌节活动,已先后举办面向全国的“中海油杯”诗歌大赛和“九月诗歌奖”“子衿杯”校园诗歌创作比赛等。

    其三,积极参与区域性、全国性大学生诗词比赛活动,这是近年来韩师诗教的一大亮点。从粤港大学生诗词比赛,到粤港澳台大学生诗词比赛,到中华大学生研究生诗词创作比赛,我们都鼓励和支持学生积极参赛,几乎每一届都有韩师学子获奖。近年来,我们主要介入如下两项全国高校大学生诗词比赛和国诗大赛:

    一是“蒹葭杯”大学生诗词比赛。中山大学岭南诗词研习社自创社以来,每年都在校内举办“蒹葭杯”诗词创作比赛。2013年4月,我们应邀与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五高校联合主办第八届“蒹葭杯”学生诗词创作比赛。2014年第九届“蒹葭杯”诗词邀请赛,中山大学特邀了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韩山师范学院共襄赛事。

    二是中华大学生研究生诗词创作比赛。这是代表目前高校学生最高水平的诗词国际性大赛,也是迄今高校传统诗词赛事中唯一覆盖大中华文化圈的国际高端比赛。大赛旨在促进中华传统诗词的创作和中华诗词文化在全球的传播与交流。大赛的举办对恢复传统诗词教育有重要影响,促进了海内外高校诗词文化交流,具有积极的意义。2013年,我们应邀参与中华大学生研究生诗词创作大赛的评委工作。2014年,我院承办了2014中华大学生研究生诗词创作大赛,并于6月28日举办了颁奖仪式。此次大赛由中华诗词研究院、中华诗教学会主办,我校承办。本届大赛分为大学生诗组、研究生诗组、大学生词组、研究生词组四组,诗组主题为“读《论语·先进篇第十一》”或“潮州韩文公祠”(任选其一),限作七律。词组题目为“韩江”或“咏木棉花”(任选其一),限作《苏幕遮》。大赛共收到来自澳门大学、台湾大学、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日本京都大学、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海内外高校学生的参赛作品549件。2014年6月28日,由我院举办了中华大学生研究生诗词创作大赛颁奖仪式。

    三是国诗大赛。由“诗教网国诗论坛”与我们《诗词学》编委会联办的“国诗大赛” 以“弘扬诗道、担荷诗教”为旗帜,聚集了一批当代诗坛的卓荦不凡之士。大赛自2013年9月启动,迄今已连续举办三届。得到当代国诗精英、名家的鼎力支持。目前已编辑出版了《国诗》第一辑、第二辑共两辑。

    四是海岳杯传统诗词大赛。2016年4月—9月,由持社主办、我校文学院《诗词学》编辑部与南京江东书院协办,举办首届“海岳杯”传统诗词大赛。2016年10月,在山西祁县举行了首届海岳杯传统诗词大赛暨王维诗歌节颁奖活动。

    在理论研究与学术活动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其一,文學院依托诗歌创研中心、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定期或不定期举办诗学研究学术论坛和诗词创作论坛。文学院每年有计划地邀请8~10知名诗人或学者举办讲座,近年来,已先后邀请40多位诗人或学者莅校讲学,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诗热情。

    其二,文学院诗歌创研中心还组织校内专家对校园诗人的诗作进行分析、评论。先后发表对韩园诗歌创作及已形成创作个性的校园诗人的评论文章近20篇。

    与此同时,文学院教师积极开展诗歌学术研究,重点对当代诗词文化现象、大学诗教与人才培养、20世纪诗词名家、20世纪新诗名家以及粤东地区诗歌创作等等多向性展开研究。相继申请到了校级重点教改项目、省厅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等。相继出版了《慵石室诗钞点注》《古典诗歌的艺术世界》《选堂诗词论稿》《岭东二十世纪诗词述评》《迷舟摆渡》《诗歌创作与接收审美学》《阮章竞评传》等著作,在《学术研究》《中国文学研究》《教育评论》等学术期刊发表了20余篇学术论文。

    其三,主办或承办高规格的诗歌学术会议。近三年来,文学院相继主办或承办了两场重要的学术会议:一是2013年11月与中华诗教学会、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持社联合主办“近百年传统诗词高峰论坛”,会后结集出版了《近百年传统诗词高峰论坛论文集》。二是2016年4月举办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研修学术讨论会。

    参考文献:

    [1] 杨叔子. 让中华诗词大步走进大学校园[J]. 中华诗词,1998(5).

    [2] 赵松元. 最是山花烂漫时——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学生优秀作品选[M]. 广州:花城出版社,2008.

    [3] 余音·发刊词[Z]. 韩山师范学院诗歌创研中心刊印,2011.

    [责任编辑:陈立民]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4: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