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区域应用、开放协同、校城融合”三位一体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范文 | 王清远?唐毅谦?叶安胜?刘晓
摘 要: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中最为广泛的地方本科院校群体,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过程中,承担着“量”扩张的历史使命,也担负着“质”升华的责任。以成都大学为例,立足区域优势和城市发展需求,基于大学与城市之间与生俱来的双向互动关系,学校积极构建基于“区域应用、开放协同、校城融合”三位一体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以打造学科专业集群化和政产学研资源一体化,推动多元化、全过程、开放型协同育人机制搭建,旨在多维度、多视角、多途径培养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区域应用;开放协同;校城融合;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教育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是教育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等社会因素的发展更是紧密相连,具有协同性和引领性[1]。随着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到来,培养多规格、多样化的应用型人才,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把办学思路转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上来已成为大势所趋。 一、地方本科院校内涵式发展的机遇 为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教育部、发改委和财政部三部门于2015年10月21日联合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重技重能”时代的来临。特别是随着“互联网+” “零售4.0”“中国制造2025”等新经济概念的提出,围绕创新驱动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国家重大發展战略,我国对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需求激增。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主要是人才培养质量的竞争[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呈现出空前规模化,逐渐由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人才培养模式与规格也呈现出多样化。如今,高等教育由规模扩张转变为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的新时期,人才培养质量再一次被明确和强化[3]。内涵式发展是新时代党和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政策的核心,须解决好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提升高等教育办学条件的品质,优化人才培养模式[4]。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关键在于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应用型高校作为中国大学中最为广泛的地方本科院校群体的代表,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过程中,承担了“量”扩张的历史使命,也担负着“质”升华的责任。如何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各个高校都在不断探索与实践。在新时代,党和政府提出要求,我国高等教育要实现内涵式发展,国内众多地方应用型高校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形势,结合各校实际进行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探索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已逐步形成多层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等教育格局。为深化教学改革,落实内涵式发展要求,成都大学积极构建“区域应用、开放协同、校城融合”三位一体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开展实施大学与所在城市融合发展合作共赢的新模式,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较为显著。 二、“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 近年来,为培养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都大学通过一系列国家级、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和省级重点教改课题的建设与实施,不断创新办学理念和发展思路,基于大学与城市存在与生俱来的“城市创生大学,大学促进城市”双向互动关系,立足区域优势和城市发展需求,实施“校城融合”战略,确立了“区域应用、开放协同、校城融合”三位一体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顶层设计(见图1)。努力实现将人才培养目标紧密对接区域及城市发展需要,将学科专业设置紧密联系产业发展需求,将人才培养机制紧密契合区域产业发展要求;以开放协同为路线策略改革教学过程,以区域应用为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促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逐步实现。 1.以“校城融合”为发展理念,明确学校办学发展新思路 实施“校城融合”战略是服务国家战略、发挥高校服务社会职能和提升与城市互动活跃度的有力举措。成都大学创新办学思路,将人才培养和服务区域发展作为学校发展的两条主线,提出“融入成都、服务成都”的发展理念,主动研究成都发展重点、优势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融入成都发展战略,服务成都大发展格局。2010年,学校主动承接成都铁路中心医院作为学校附属医院;2016年,结合成都大力发展足球事业的需要,联合多方资源建立起国内普通高校综合性大学中第一所专业足球学院;2017年成立成都学院中国—东盟艺术学院,走一条文教结合、开放合作、产教融合的教育综合改革新路,打造“一带一路”人文合作的新平台、新高地;同年,由成都城投教育投资管理集团、紫光云数科技公司与成都大学合作共建成都大学新华三IT学院,作为推动区域新经济高质量发展,完善高等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充分发挥在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安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优势,大力开展数字化经济应用型高科技人才教育培训,以高端人才为引领,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推动新兴产业崛起。在大力推动成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背景下,成都市政府对学校发展给予了肯定和大力支持。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在2015—2017年度,把“高水平办好成都学院”连续写入报告;2018年,成都市政府正式发文《关于支持成都大学高水平建设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投入40个亿支持成都大学高水平建设。 在校城融合战略下,学校充分利用政府、企业资源,通过共建平台五十余个,有效融合学校和地方的人才、科研、政策等资源优势,聚集高层次人才,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等方面都始终坚持对接与融入成都区域发展,在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教学质量支持系统、教学质量激励系统等各环节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从2013年开始,学校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的实践教学学分增加到专业教学计划的30%以上,学校学生人均参与率与受益率均不低于92%以上,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价在专业就业吻合度、就业薪资水平等方面连续四年均高于新建本科院校8%以上。 2.以“开放协同”为发展脉络,构建协同育人培养新机制 强调“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教育,实施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机制,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创造潜能的有效途径[5]。为实现人才培养机制与区域行业需求的有效契合,成都大学建立政产学研四方共同参与、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和人文素养、系统的知识结构、过硬的专业实践技能、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四位一体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形成了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多元化、全过程、开放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一,加强协同共建,学校与市委宣传部共建新闻学院,培养卓越新闻人才;其二,与国际护理趋势接轨,明确创办护理学院;其三,开展“3+X”的校内外多渠道的实习实训,促进学校产销无缝衔接的人才培养机制常态化;其四,强调特色课程建设,学校进一步将公共选修课程模块化,搭建与区域产业匹配的特色课程,优化课程内容,不断形成具有区域产业经济发展适应性和前瞻性的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同时,学校已开设的政产学研用共同参与、开发、制作的课程数量达千门,其中40余门以MOOCs形式在平台上线,学生点击率和受益率稳居地方本科院校前列,受到UOOC联盟相关高校的推崇。另外,学校一方面注重实践环节,组织数百名海内外知名学者、杰出校友、优秀企业家等参与到学生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的环节。近五年来,共组织8000余名学生赴成都传媒集团、成都市人民法院等相关部门实习与实训,由校内外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实际案例调研、实践论文撰写等。另一方面,本着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以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6], 学校近几年不断强化教学质量控制及保障机制,学校成立了由政府、产业、科研机构、优秀毕业生等组成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引进了劳瑞尔大学质量保障体系,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及产业链人才的知识与能力需求,共同审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材建设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为配合成都市对外开放城市的国际化人才需要,成都大学与美国、德国、泰国等国家的友好高校开展多学科、多专业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联合培养项目等。目前,各类合作项目学生人数达2000余人,近年来累积在校留学生达1000余人,生源国近40个,遍布五大洲。学校每年选派100名以上学生赴泰国学习与实习。此外,学校还通过开展国家汉办公派汉语志愿者项目、欧盟FUSION项目、突尼斯友城艺术交流项目等多种形式的海外交流项目,提升国际化水平。2016年,学校被成都市评为全市唯一的“引进国外智力示范基地”。通过多样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学校大力推动教育教学改革,逐步实现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学生素质明显提升,在各级各类大赛上获得优异成绩。 3.以“区域应用”为发展导向,促进政产学研资源一体化 立足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面向区域应用,学校紧密对接区域产业发展,形成四大学科专业群,进行人才培养体系的校本特色构建。其一,立足学校人才培养特色,以生物医药学科群集成生物医药科研优势,助推四川生物医药和食品产业发展;其二,以动漫与文化创意学科群深度植根地域文化,以动漫创作与制造为突破口,主动融入文创产业发展;其三,以智慧制造与城市建设学科群融合信息技术优势,助推“成都智造”和智慧城市建设;其四,以城鄉教育学科群统筹教育学科优势,用国际化视野服务成都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另外,学校以“五平台”(学科专业平台、实践教学平台、创新创业平台、推广宣传平台、教学管理平台)为重要载体,按每两年小修、四年大修的原则持续改进机制,不断优化培养方案。 2018年,学校以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准绳,以专业认证理念为导向,以产教深度融合为助推,聚焦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并基于能力产出的准则,依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等载体,通过明确实践教学目标,完善教学资源、更新教学内容和优化实践体系等多种途径,全力构建反映时代特征、符合学生发展、体现成都大学办学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方案的修订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融合、专业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融合和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学校有效地实现了专业教育与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而通过对行业、专业、职业、就业、创业教育的整体设计,一方面增强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与培养目标的关联度,另一方面较为有效地解决了学科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关联度不高、契合度不深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郑锋.关于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1(05):77. [2] 马兴胜,孔书敬,李次力.发挥学科优势构建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3):91. [3] 张立彬.面向区域 创新地方综合性大学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8(03):22. [4] 别敦荣. 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J]. 中国高教研究,2018(6). [5] 刘拓,张樱,陈秀平.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体系构建与实践[J].交通高教研究,2004(03):43. [6] 江珩,成协设,肖湘平,等.立足“三学”构建并完善“四位一体”教学质量保障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16(8):6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