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巧开实践活动“源”,助推儿童思辨表达 |
范文 | 胡启霞 【摘要】本文探究小学语文实践活动中如何挖掘、开发、整合实践活动“源”,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尤其是生命表达、思辨表达和创意表达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实践活动“源”;思辨表达;儿童 语文实践活动是一种聚焦语文素养形成的新的语文课程形态,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创设了一个真实的平台,它是语文课堂教学和生活课堂学习的有效通道,是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活动载体。实践活动“源”超越课堂、超越教材、超越学校,向自然环境、学生生活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 思辨表达包含“思辨”和“表达”两个维度,指运用逻辑思维和辩证批判思维的思维过程中,以实证、推理、批判发现的方式,不限文体地自由、个性和创意地表达。学生喜欢的表达形式多种多样,比如:短信、小报、美篇等,他们在表达中尝试灵活运用、组合分析、主动思辨,最终提高写作素养。 语文课标强调:以“学生为本”,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中心,注重语文学科知识和社会现实生活相结合。小学语文实践活动“源”的开发与实践,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 一、挖掘语文教材开发实践活动“源”,融通课内外促生命表达 语文实践活动是链接语文课与课外活动之间的一座桥梁,与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的。活用教材设计灵活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注重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他们将语文学习与运用融于生活,势在必行。 例如,教部编教材一年级下《春夏秋冬》一课时,开展“寻找春天”实践活动。周末由家长们带着孩子走进大自然,观察春天景物的变化,感受春天的美丽。孩子们漫步在公园一蹦一跳地“你一词,我一词”;“你一句,我一句”,“春词、春诗”的“飞花令”在大自然中拉开序幕,积累与运用之花悄然绽放。再如,《小壁虎借尾巴》用科学童话的形式向我们讲解动物尾巴的作用。上完《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周末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上网、去动物园、走乡村调查动物的尾巴,然后创编《小壁虎的尾巴》故事。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狗、猫等动物尾巴的作用,还有同学发现人在妈妈的肚子里时曾经也是有尾巴的,这一重大发现激起了探索人体秘密的兴趣。将调查收集的结果做成美篇,分享在班级群里,分享到朋友圈,大家相互学习和借鉴,孩子们也得到了认可,成就感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创作的潜质。 因此,教师要用好、用足统编教材,充分建构教材单元语文要素,策划学生乐于参与的言语实践活动“源”,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巩固、学习、享受、创新、创作,发展语言能力,提升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二、整合学科资源开发实践活动“源”,融整知识促思辨表达 语文实践活动源的开发与运用,既要注重学生听、说、读、写、思、看等相关意识活动的融合,又要注重语文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的融通,还要注重语文学习与社会、自然、生活主题的融整,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整合语文实践活动体系,体现多元复合融合的时间按活动课程的特征。 科学课堂中做实验,课外制作树叶标本、昆虫标本、科技作品,养蚕等实践活动,成了语文学科综合实践活动丰富的“源”。美术课堂中的真创作也需要观察、体验、思考、创作。音乐学科,参加舞蹈比赛、音乐会、春节联欢晚会的表演,都是学生实践活动“源”。数学学科,到超市掂量物品的重量,步测长度等也是学科实践活动“源”素材。道德与法治学科,立足“生活育人”,让学生到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体验生活,触摸生活,感受生活,获取经验。 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融合学科特点进行积累运用、思辨表达,运用美篇、习作、绘画、音乐、舞蹈等形式不拘形式地记录美好,展示收獲。 三、跨界融合开发实践活动“源”,融汇生活促创意表达 语文实践活动要建构目的性、应用性、开放性、融合性很强的课程体系,需要丰富的、跨界性的实践活动课程“源”来支撑,结合学生实际,把语文与生活环境、语文与网络资源、语文与本土文化、语文与特色建筑、语文与风俗民情、语文与成长历程等跨界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一)立足本土文化挖掘实践活动“源”,融传承促创生点 本土文化主要是指扎根本土、世代传承、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本土文化既有历史传统的沉淀,又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变化和发展,在学生成长历程中,足以影响其思维、价值观等的形成。 每一个地方都有其特色和地方文化。如饮食文化、风俗民情、红色文化、节日文化等。以本土“特色小吃”文化的实践活动“源”的开发为例。就可以让学生去了解和关注这些特色小吃的文化背景和制作工艺,了解特产的功能和用途。比如,实地比较南白凉粉和鸭溪凉粉的区别,南白羊肉粉和虾子羊肉粉的区别等,让学生在实践中触摸特色文化原型,获得直接生活经验,获取本土文化的滋养,本真语言由心而生。 (二)依托大自然开发实践活动“源”,融实践促创新点 大自然是学生学习的课本,是学生创作的源泉,是学生开启智慧和获得灵感的天地,是学生真习作的大舞台。苏霍姆林斯基强调:“钟情于大自然,儿童是自然之子。”教师可以依托大自然变化,根据时令和本地的气候,开发运用实践活动“源”,培养学生积累素材的习惯,促动学生思辨思维、语言表达和习作运用的创新点。 (三)利用节日文化开发实践活动“源”,融传承促育人点 节日文化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民族文化,也是一种民族风俗和民族习惯,有深刻的寓意。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每逢重要节日,人们为了庆祝,会举办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如看花灯、舞龙、舞狮、龙舟赛等,既有民间庆祝活动,也有官方的庆祝活动。 利用和开发节日资源,以“节日”为抓手,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合理安排活动序列、科学制订活动计划。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了解节日文化背景,拜读节日文化经典诗词,如《清明》《元日》《七夕》等。学生实践体验丰富,内心“积蓄”充实,“真实表达”“思辨创作”自然会水到渠成。 (四)关注成长经历开发实践活动“源”,聚经历促生长点 每一个人都拥有不同的人生,不同的经历。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学习生活的技能、处事技巧,比如买菜、做饭、整理房间等,都是实践活动的“源”。在旅行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也成为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语文实践活动“源”,将学生的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有机融合、打通、创作、创新。 总的来说,教师可以以小学语文实践活动“源”为突破口,激活学生的言语活动机制,激发言语活动情感,催醒学生活动的潜能,搭建学生真实习作的契机,从而达到“心生而立言”“情动而辞发”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冷春清.综合实践活动———学生作文成长的催化剂[J].教育教学论坛,2010(21). [2]朱家珑.聚焦素养养成:语文实践活动课程深度开发的认知与策略 [J].语文教学通讯,2017(6). [3]邹慧明.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习作的源头活水[J].小学教学研究,2012(12). [4]王辉.回归生活与实践[N].中国教师报,2018-4. [5]杨再隋.真实的语言情景和学生的自主实践[J].语文教学通讯,2017(6).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