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搭建小学语文课堂个性预习和有效研读的桥梁 |
范文 | 张丽莉 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从这两句古语可以看出“预习”和“读”在学习中的重要性,那这两者之间的契合点在哪里,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巧妙地搭建起个性预习和有效研读之间的桥梁,使小学语文课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应当以预习中所产生的知识点为突破口,在课堂上围绕预习知识点展开多种形式的有效研读,使“预”“读”契合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 一、“抛砖引玉”——引起孩子们强烈的求知欲望 身边的许多语文老师,在布置当天晚上的家庭作业时,经常会布置这样一个很传统,却又必不可少的作业“预习第××课”。可是,怎么预习呢?有的学生说:“预习都不会?就是读读课文、查查生字、标标拼音、数数自然段。”其实许多孩子,包括我自己的孩子,也是觉得就该这样预习。但这样的预习太形式化了,实效性又有多少呢?课文中隐含的深层次文本信息,孩子们根本没有一丝一毫主动去探究的欲望。某一天,偶尔兴趣大发,想引导孩子们主动在预习环节深入思考一下,却发现为时已晚。因为平时没有教会孩子们用质疑、批判、感悟的态度去预习,突然让孩子们要深入预习,他们会不知道从何下手。就像经常喂孩子一小块一小块的饼吃习惯了,忽然间给他一整个大饼,他会觉得很无助,不知从饼的哪一部分先下口。殊不知,越是看似简单的事情越不简单,更不要说把“简单”的预习经过教师匠心独具地设计,为第二天的新授环节奠定扎实的基础。 我国《孟子·尽心上》言:“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所以,要想做一个有智慧的教师,在预习环节,首先是一个会“抛砖引玉”的高手,课前要认真分析教材,结合学生学情,找出本节课核心疑难点在哪里,然后将核心疑难点巧妙呈现在当天的预习提纲里,孩子们在做完基础预习后,以老师布置的核心疑难点为主线,有目的、有步骤、有章法地预习,让孩子们在预习环节就有一种想自己尝试解决问题的欲望,也许得出的结论不尽如人意,或一知半解,也许预习时又产生了新的困惑,也许真的就突破了自己的瓶颈,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不论结局如何,但总归孩子们已经打开了深入理解文本的思维闸门,进入了“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 二、“以读代讲”——激发孩子们浓厚的研读兴趣 要想让孩子们能主动、大胆、有感情地朗读,从朗读中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感悟到作者的写作情感,必须从一年级开始就培养孩子们的朗读兴趣,教会孩子们带着感情、表情朗读,教会孩子们在朗读中思考,教会孩子们在思考中感悟。因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许多学生之所以不能掌握知识,乃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包括有表情地朗读和默读),还没有学会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所以,要做到“以读代讲”、坐享其成,语文教师首先要让孩子们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如果孩子们在语文课堂上失去了朗读的欲望,将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起伏的声调、优美的文字、动人的情感,谱写出了语文课堂的迷人旋律,失去了朗读的语文课堂将显得苍白无力、味同嚼蜡。所以,激发孩子们朗读的兴趣,就像打开语文课堂的一把钥匙,至关重要。 其次,养成孩子们带着问题有感情朗读的习惯。只有这样,孩子们的朗读过程才会变成一个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孩子们将前一天预习时产生的困惑,或就老师提出的核心疑难点的论断大胆表述出来,各抒己见、争论不休,怎么办?“读”,一遍又一遍地读,带着敢批判、敢质疑、敢交流的精神,大胆、反复、有层次地读,分角色、表演、配乐等多种形式趣味读,边读边讨论、边讨论后边再读,边读边感悟、边感悟后边再读,让他们读议结合、以议促读、以读促悟、以悟导读,使孩子们走出困惑于心的阅读误区、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增长学习语文的自信心,最终达到在反复研读中释疑的目的,真是越读越明、越读越清、越读越爱读。 三、“点石成金”——提升教师智慧的引导艺术 经过前两个环节的铺垫后,孩子们的灵感如滔滔汪洋,源源不断地自心灵深处喷涌而出,真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是研读的魅力所在。而且,大部分孩子通过反复地研读,已经能准确地结合上下文领悟词语和句子的意思,与作者和文中主人公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最终达到“自能通解”“自求得之”(叶圣陶语)的目的。 但也有一小部分孩子会产生超越文本的情感解读,還有一小部分孩子会产生离题万里的解读。所以对于产生的超越文本,甚至脱离文本的现象,教师最终就要化腐朽为神奇,点石成金、一锤定音,帮助这部分孩子再次回到文本,只有回到文本的超越,才能使这堂课散发出收放自如的艺术感。 所以,为了使前期的所有努力不要付诸东流,教师要非常重视研读环节的点拨与引导,充满智慧的适时点拨、充满艺术的适时引导,可以杜绝孩子们迂回曲折、费时低效地研读,让教师的引导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为语文学习推波助澜、助力导航。 中国古人讲究“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作为中国文化主要推行者的语文教师,首先自己就要有此精神,并要求孩子们以此精神对待学习,学会梳理预习知识点,学会朗读、讨论及感悟,学会弃其糟粕、吸其精华,我想,从小秉着这样的态度,慢慢地积累,必将实现厚积薄发的远大理想!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小学语文课堂围绕预习点组织有效研读的探究》,课题立项号:GS[2018]GHB032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