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关于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设计的优化策略探析 |
范文 | 杨小明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是我们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主要抓手之一,下面是我对优化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策略的一些肤浅看法。 一、优化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意义 《新课程标准》提倡“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教学模式,把问题情境放在首位。要求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和其他科学的实际出发,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必要的逻辑推理,得出数学概念和规律,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也启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运用动机原理,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内驱力,学习将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的内驱力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就是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引起认知冲突或置身于渴望解决问题的情境中。同时,重视思维过程的揭示,在过程中拓展学生的思维。这一特点反映在课堂上,就是要求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问题。独特的构思,不同凡响的问题设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使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得到有机的结合和充分发挥,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获取新知识,排除学生心理压力,减轻学习负担,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好的问题设计如同纽带,承旧启新;如同路标,正确地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因此精心设计问题,是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当前课堂教学问题设计中存在的主要症结和疑难点 1.课堂提问目的不明确,表面热闹,华而不实,一问一答,频繁问答。 比如,在教学《绝对值》这一节内容时,有的老师连续提问学生十多个有理数的绝对值,这种问题没有深度,忽略学生思维过程,学生没有真正学会学习。师生间的问与答属于简单的、不和谐的问题,学生们可以不经思考就能立刻回答的。教师仅仅为了激发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而使整节课徒有繁荣的外表,华而不实,从而使得师生间的“对话”流于形式。 2.提出的问题过难过偏,超出学生的能力,学生不会回答。提问面向少数学生,多数学生“冷场”,课堂被极少数尖子生牵着鼻子走。 3.问题设计门槛太高,没有梯度,学生没有同等学习的机会。 如有一位教师在讲述“二次函数的应用问题”时曾出示过这么一道题: 在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内部作一个矩形ABCD,其中AB和AD分别在两直角边上。设矩形的一边AB=xm,矩形的面积为ym2。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教师从出示问题到让学生回答,前后不足2分钟时间,提问时连续抽查3名同学均未能回答完整。 4.提问后没有停顿或先点名后提问,学生无时间思考。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需要时间来思考问题的,安静对学生而言很重要。而我们通常在讨论中很少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在大部分课堂提问时,学生只有几秒钟的时间就必须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作出反应。其实对于学生而言,在课堂上认真独立思考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有些时候保持沉默是我们做老师必须做到的。 5.提问无目的性,随心所欲,淡化了正常教学。 课堂上,有老师经常这样问学生:“这个问题谁来讲?这是个很简单的问题,会的请举手”。学生答出来理所应当,因为这是的很简单的问题。学生答不出来,会影响学习的积极性。这说明老师的提问随心所欲,学生不愿回答。 6.问题设计不合理,老师的用语不当,课堂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如有一位教师在执教“轴对称图形”时有如下一段提问对话: 老师:请同学们回答怎样的图形是“轴对称的图形”,并举出具体的实例。 学生1:若图形沿某条直线对折后仍能互相重合的。如正三角形、正方形。 教师:请举出一些生活中的轴对称的图形。 学生2:中国农业银行的标志。 学生3:还有工商银行的标志。 学生4: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标志也是轴对称的。 老师:同学们的观察较仔细,回答正确。教师紧接着又问:你知道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用户各有多少吗? 很显然,最后一个问题与所讲内容并无紧密联系,反而会打乱原有的教学进程,致使课堂氛围不和谐,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老师要清楚提问的目的,明确其意义,否则提问将是徒劳的。 三、优化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具体策略 1.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动力,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能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思维,执著地探索。例如: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等知识时,学生不怎么感兴趣。教师可以教室为平台,以中间排的同学所在的直线为x轴,以中间列的同学所在的直线为y轴,全班同学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坐标吗?教师这样提问,学生马上就有了解决此问题的兴趣和积极性,效果就大不一样了。这样发问最能让学生跃跃欲试,又能使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受到思想教育。 2.设计形象具体巧妙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要新颖巧妙,引人思考,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在提问时,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教材的特点巧妙地设计问题,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例如,在学习《合并同类项》时,有部分同学同类项概念没掌握好,以至于不是同类项的也合并。所以举例子:“2个苹果加上3个苹果等于几个苹果?4个梨加上3个梨等于几个苹果?2个苹果加上3个梨等于什么呢?所以苹果与梨一定要分清楚!” 3.依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符合学生思维规律的问题。 数学课堂教学中设计的问题要考虑到问题的难度与深度,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与具体性,提问后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 4.设计开放型的问题。 所谓开放性问题是相对于命题的结构而言的,有些条件开放,有些结论开放,有些过程开放,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联想、概括、推理、判断等一系列探究活动,逐步得出结论。开放性问题具有多向性、变异性的特点,在思维方面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课堂教学中设计这样的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例如,在复习《二次函数》这个单元知识时,设计如下问题:已知二次函数y=x2-2x-3,你能得到哪些结论?①开口方向;②顶点坐标;③对称轴方程;④增减性;⑤最值情况;⑥抛物线与y轴交点坐标;⑦抛物线与x轴交点情况及其坐标。这样的问题,难度不大,学生的参与面广,课堂教学效果好。 接下去又提问:你还能想的更深入一些,还能得到其他结论吗?⑧画出二次函数图像;⑨可以计算图中任何线段的长度,任何图形的周长与面积,利用锐角三角函数还可以求出图中任何角的度数;⑩可以求出将抛物线沿坐标轴做轴对称变换与平移变换后的解析式。这样的问题能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与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最后提问:我们还可以反过来思考问题,如果知道上述结论中的一点或几点,能否求出解析式中的a,b,c呢?这样的问题能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5.设计诊断型的问题。 有些学生上课一听就懂,课后一做就错;每次考试后,也常会听到老师们的抱怨“某某题我已经讲过N遍了,可学生还是做错,真是没办法。”如何防止学生出错是数学教学上的一大难题。由于初中生的年龄特征,他们思考问题时常常不够深刻,不够全面。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错误是一种动态的教学资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诊断性的问题,让学生经历出错、知错、改错、防错的过程,充分暴露其思维过程的缺陷,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免疫”能力。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问”,又要问的“巧”,还要对有关知识进行适当的追根问底,才能让学生“顺着藤”而“摸”到“瓜”。因而教师只有设计出好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才能使教与学成为学生探索求知的过程,使课堂成为思维扩展的无垠芳草地,让教师有所收获,学生得其所乐。因此,教师要仔细斟酌提问的层次,运用各种不同的提问方法,激发学生高层次的思维过程,使我们的教学朝更利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发展。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