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高三化学复习课的导学尝试
范文

    张友杰

    【摘 要】 改变教师“一言堂”,多给学生一些参与、体验的机会,是我们教学定位的主方向。本文尝试以“同分异构”复习课的学习目标为例,谈谈“让题于生”的导学模式实施过程。

    【关键词】高三;化学;复习课

    一、问题提出

    改变教师“一言堂”,多给学生一些参与、体验的机会,是我们教学定位的主方向。在学生能力范围内,把教师包揽的事情,适当放手让学生做,可能效果比原来好。因此,我准备把寻找和选择练习题的任务交给学生,教师退居“二线”,给学生提供指导。姑且把这种做法称之为“让题于生”。把这种想法与学生交流,学生们认为可行,但担心做不好,怕时间上有冲突。“时间上会浪费”这个观点我不同意,通常所用的“高密度”灌输,常常达不到预期,应该是更大的浪费,何况,这种改变可能产生难以估算的“延时价值”。为了使学生能有明确的目标,不至于陷入茫然无序的状态,教师需要事先预设好过程,铺垫好方法。在以往的教学中,复习某章节内容时,总是教师整理知识,找针对性强的典型习题,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但学生因体悟不深,错过了教师的“精彩”。把“找题”的工作让学生来完成,增加学生的“主体”意識,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另外,认真研究知识,钻研知识,才能寻找到针对性的题,所以,这种“让题于生”的导学模式,会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借下文来了解一下具体情况。

    二、导学过程

    以“同分异构”复习课的学习目标为例,谈谈“让题于生”的导学模式实施过程:

    (一)课前准备(教师、学生)

    教师要紧扣大纲和考纲,对学生需掌握什么、达到什么水平进行整体性评估。

    本专题内容为“同分异构的概念及书写”,难点在“同分异构书写”。把学习目标进一步分解,细化为4个任务,即①同分异构识别;②立体异构问题(较高要求);③“等效氢”或结构对称性与同分异构种数关系;④同分异构书写和“附加条件”的同分异构的书写。

    教师负责解释清楚每一项“任务”的具体内涵,并做好准备,给学生必要的支持。

    高三(8)班有5个自然组,其中1、2、3小组按顺序认领一项任务,第4、5两小组负责任务④。任务达成要求:(1)成员分工找题,后讨论取舍,留下自认为质量高的题。(2)集体协作,准备解题、说题。“说题”主要说说“你为什么选它,此题好在哪里?”准备课堂上推选组员发言。

    (二)课堂实录

    [引言]:本节课复习同分异构体,结合老师昨天给出的任务,来展开我们今天的学习。

    [板书]:同分异构体

    1.同分异构体的识别

    [教师]:第1小组哪位同学说说选题是什么?并且谈谈想法。

    [生A1]:展示PPT。

    [生A1]:我们当初选了8道题,讨论后删去重复题,留下3道题,都是来判断它们之间是否是“同分异构”关系,即“同分异构体识别问题”,针对性强。

    [生B1]:我来补充一下。我们小组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一般方法。“同分异构体的识别”,“异构”易判断,难度在是否“同分”,先从原子个数少的“N、O等”入手排除,只有它们相同,再数“C”个数,结构中相同的部分,碳原子数是相同的,就不用数了。若“C”个数也相同,才分析“H”,氢原子数可数或借不饱和度分析。唯独第1题,用哪种方法都不好做。学生感觉有点无奈。

    [其他组别学生]:近年来的高考题都没见过这种题,高考都不考的题,把它删掉。(有点功利)

    [生C1]:我突然想到好办法,将写有结构的纸张旋转一下,就全都清楚了。(利用投影仪,该生边说边示范。很多学生似乎明白了,教师却一下没反应过来。)

    [教师]:大家讲得很精彩,比教师归纳还好。接下来,我们看看第2个话题。

    [板书]:立体异构体

    [教师]:“顺反式、镜像异构等”,研究空间位置改变引起的异构,属于较高要求。有没有找到对应的习题?展示一下吧。

    [生A2]:展示PPT。

    [生A2]:我们找题比较困难,选的题优点也说不出来,但还是有收获的。鉴于“手性碳”与镜像异构体的关系,我们小组对“手性碳”的方法进行优化,能够快速找准“手性碳”,即“多氢的碳、双键碳、三键碳、苯环上的碳”均不是“手性碳”。

    (学会以概念为支点,然后加工提炼,实属不易。)

    [其他组别的学生]:思考不成熟,回家好好想想吧。

    (这是一些调皮的学生,模仿教师语气在讲话)

    [教师]:插补1个PPT,留做课后思考:

    [教师]:大家不要互贬,其实,两组同学表现都相当不错,都是有思考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很好。接下来,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到“等效氢”问题上。

    [生A3]:展示PPT。

    [生B3]:对称性好,同分异构体少。

    [生C3]:“等效氢”与“氢原子类型”是同义词。

    [生D3]:对同分异构体书写有指导作用。

    (学生如同接力赛一般,出现“井喷式”作答,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我有点怀疑他们借用复习资料上的总结。)

    [教师]:大家慢点说,让其他组同学有时间消化和吸收。这些规律是你们总结的吗?(稍微抑制一下,降降温,让能量适度释放。)

    [生A2]:真的是我们总结的,题2、题3不正是这些规律指导下的实练吗?

    [教师]:有深度!我们还有一块难啃的骨头呢,即同分异构体书写。

    [板书]:限制性书写同分异构体

    [教师]:限制性书写同分异构体,是在附加限制的背景下书写同分异构体,难点在于解读“附加条件”,以及书写同分异构的“程序性方法”的习得。不知道同学们怎样攻坚的,我充满期待!

    [生A4]:展示PPT。

    [教师]:你们小组怎么有这么多的题?难道没有经过筛选?

    [生A4]:老師,是从高考题中节选的,每一道题都很好,实在难取舍。

    (该小组多位同学在举手,想发言)

    [生B4]:这类题较难,若让我们具体写出来,或多或少能写出一些,若要回答“符合条件有多少种”,数字有一点偏差,就完全错掉。这几道题我们小组所有成员试做过,统计过来发现,完全正确的不超过总人数的60%。

    [其他组别的同学]:没有那么难吧,把“附加条件”理解清楚,然后,一步一步做下来,不就行了吗?

    [教师]:同学们,这部分内容确实是难点,但不是无法突破的点。“附加条件解读”和“做题程序”都是可以通过训练来强化的。差错率高的原因:①“条件”误读;②“做题程序”不能坚守,书写很随机。借题6来温习一下此类题程序性方法。

    三、总结反思

    “让题于生”,把选择“习题、例题”权交给学生。从“题”的角度切入学习,表面上看,对知识的“整理、记忆、应用”有弱化,实际上,全都渗透在其中。以前,我总是担心学生选题质量不高,最初的几次效果也确实不佳,后来,有了具体的“细化任务”指导,再由学生积极参与,选题的针对性和典型性越来越好,让我不敢低估。学生在“找”题中,学会了甄别,学会了对知识精加工,还归纳出了解决问题的普遍方法和特殊方法,时而给教师惊喜。

    这些在平时的“灌输式”课堂上,是很难见到的。虽然,“让题”的做法赢得了一些掌声,却也引起我的思考。教材不同章节特点有差异的,教师采取方法是不同的,除了部分专题复习外,这种做法还有没有生命力?课堂形式的变化,使学生充满新鲜感,时间长了会不会产生倦怠?高三学生的知识背景与能力结构,使我们的导学过程非常流畅,换成低年级同学,还能顺利吗?如果教师导学不力,会不会使学习目标达成度不高,使导学流于形式,热闹一场?一切的疑问也阻挡不了我们。专家说:“改变一点点,会引起一点点改变”。教学需要新的尝试。

    【参考文献】

    [1]何薇.高三化学复习中提高习题训练有效性的策略刍议[J].中国校外教育,2016(23)

    [2]王金梅.探究高三化学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6(15)

    [3]杨丽.对高三化学复习教学高效性的几点思考[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6(08)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1: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