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课堂教学公平问题探析 |
范文 | 孟庆雪 [摘 ? ? ? ? ? 要] ?在我国,教育公平问题始終都是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议题。如今我国教育起点公平问题正得到越来越好的解决,因而教育过程公平的推进就变得越来越重要。课堂教学的公平作为教育过程公平的主要内容,存在许多影响教育质量的不公平问题,因此,立足课堂教学不公平问题,分析原因,提出策略,是推进公平、有质量的教育的必然之举。 [关 ? ?键 ? 词] ?课堂教学;教育;课堂教学;公平 [中图分类号] ?G424 ? ?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8-0174-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教育公平是我国素质教育的基本价值体现,也是社会公平于教育中的诉求。推进教育公平,不仅是教育伦理的追求,也是社会公平的要求。瑞典教育家托尔斯顿·胡森(Husenet,T)认为,教育公平应该分为教育的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如今我国教育起点公平问题正得到越来越好的解决,因而教育过程公平的推进就变得越来越重要,而作为教育过程中的教育活动落脚点的课堂是影响教育过程公平推进的关键。课堂教学是否公平在一定水平上反映了教育是否公平及其实现水平,也间接反映社会的和谐程度。因此,立足课堂教学不公平问题,澄清课堂教学公平的概念,分析课堂教学中不公平问题的原因,提出改进策略,推进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实现。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公平 对课堂教学公平的概念进行澄清,首先要对“公平”做出一个适当的概念界定。公平不同于平等,平等是描述性的,而公平是对平等的价值判断。《现代汉语词典》对公平的概念给出了适当的诠释,即不对任何一方加以偏袒。公平的价值理念要求社会不分种族、性别、家庭背景给予每一个人公平的竞争机会、表现机会等。 (二)教育公平 纵观国内外的教育公平研究,在教育公平的理论中最为著名且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是美国的学者科尔曼和瑞典的学者胡森提出的以“教育机会均等”这一观点,按照这一观点,教育公平包括三层含义:(1)人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即教育起点公平。(2)受教育者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即教育过程公平。(3)受教育者获得平等的教育成功机会,即教育结果公平。 (三)课堂教学公平 在古代,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曾提出“有教无类”的教学公平思想。随着历史的推移,现今的课堂教学公平内涵发生了变化,但其本质的思想理念仍未改变。课堂教学公平是指:“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享有的平等的教育权利和发展机会,平等对待不同的个性及发展水平的学生,并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采用适合其个性发展的教学方式或方法,区别对待学生之间的差异,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课堂教学公平的含义来看,它包括尊重、无歧视地对待学生,促进学生发展两层含义。课堂教学作为主要的教育实践活动,其公平与质量直接决定着教育的公平与质量。 二、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教育的普及程度明显上升。但是,在教育公平方面,我国还存在很大问题,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课堂教学中的不公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环境存在不公平 教学环境作为一项重要教学资源,指的是教学实践活动的各种时间和空间的条件、教学设施设备、班级规模及座位编排等。纵观以往学者对教学公平与教学环境的研究与对实际状况的观察,不难发现,教学环境中的不公平主要反映在座位排列上,在课堂中,不同的位置对学生来说,其学习有效性也存在很大的不同,传统座位排列主要是“秧田式”为主,前排和中间的学生往往能得到教师更多的关注,后排的学生则容易沦为课堂的“边缘人”,不仅很少受到教师的关怀,更容易被教师忽视,这种边缘、忽视和关怀的缺失对后排学生来说其学习有效性及心理会受到极大影响,座位导致的“边缘”与忽视和关怀的缺失恰恰是课堂教学不公的表现。 (二)教学内容存在不公平 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会忽视教材中某一部分的教学内容,如初中数学的“数学活动”部分等,很多情况下,教师普遍都会直接略过这些部分。这样不仅没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也少了很多对学生的启发。另一方面,在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下,教师一般重视应考科目的教学,忽视了其他非必考科目,忽视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教育。学生本应拥有更多的平台展示自己的个体特征,发展自己多方面的兴趣和特长,但现有的课堂教学却制约了学生的发展,中考、高考指挥棒下,教师也只关注课本中的考试内容,忽视了其内在价值的挖掘,忽视了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 (三)课堂中的评价存在不公平 传统的教学评价中,一方面学校往往是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主要评价标准,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天资不同的学生来说,这种单一的评价标准抹杀了学生的个性,是不公平的。另一方面,评价语言也存在不公平,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其评价语言一般是鼓励的。对成绩稍差的学生,学生一旦回答错误或表现不好,教师经常会用一些尖酸刻薄、讽刺挖苦学生的语言评价学生。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是极其敏感的,积极的评价往往能激励学生更加有效的学习,消极的评价也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不公平的评价语言对学习成绩稍差的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 (四)师生互动存在不公平 在现实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互动对象十分明显地向一部分学生倾向,比如成绩优异的、长得漂亮的、性格外向的学生。一方面,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提問时间也存在不平等,教师经常会把提问的时间优先给予成绩较好的学生,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则缺少耐心。另一方面,在情感态度上教师也表现出一定的不平等。罗森塔尔和雅格布尔的研究表明:教师对成绩优异的学生会表现出较高的期待,也乐于对这些学生做出积极的回应,而对成绩落后的学生,教师的期待值会比较低,也不愿意亲近并且给予积极的回应,长此以往,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消失,从期望值和主观态度上来讲,这对成绩不理想、不遵守纪律的学生来说也是不平等的。 三、课堂教学过程不公平的归因分析与思考 (一)传统学校因素 1.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难以根除 虽然在推行素质教育以来,我国教育教学方面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中考和高考的高压指挥棒下,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考试,要求学生积累学习与考试有关的知识,因而在教学内容方面出现了重理论轻实践,重必考科目,轻非必考科目的现象,这不仅对那些天赋不同的学生来说不公平,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是不公平的。 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使教师成为班级的主导,而越来越大的班级规模也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关注越来越不均,越来越少,有些学校中一个班级的人数可以达到70人,在大班中统一步调是不可能要求的,这种情况下,公平只能为效率让路,并且在这种大班中,学校采取的往往是秧田式的座位编排方式,因此在短短的40分钟内顾及每个学生是不可能的。 2.教学评价体系欠科学 目前,我国的课堂教学评价受到应试教育的极大影响。在学生评价方面,评价标准和形式都很单一,教师最关注的仍是学生的考试分数而不是综合评价。课堂中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而不是学生自评和他评,使成绩较差的学生无从寻找自信,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师因素 课堂教学的对象是一个个不同的生命,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疑难点和兴趣点也不一样,而实际上,在升学率的高压之下,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只能考虑大部分学生,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经常无视他们的理解和掌握,课堂提问即如此,提问中,教师往往更偏向于成绩较好的学生,对成绩落后的学生则缺少引导和启发。长此以往,差生只能沦为传统教育的失败者。 受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由于教师的受教育程度不同,以及一些其他的主客观因素,导致教师的素质有很大不同,尤其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有很明显的高低之分,有的教师缺少公平意识、缺少一视同仁的师德。有些教师对成绩稍差的学生的表现感到不满意的话,就会用一些尖酸刻薄、讽刺的语言挖苦学生,甚至当众侮辱、体罚学生等。这都会极大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这对学生来说是莫大的不公平。 四、推进课堂教学公平的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取得了巨大进步,教育的普及程度明显上升,让我们对中国教育的发展状况充满信心和底气,但是,要想推进课堂教学中各方面的公平,不仅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还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小班教学,改变座位排列 当前我国最为广泛使用的“秧田式”布局不利于所有学生参与课堂,并容易制造出课堂中的“边缘人”,不利于课堂教学的公平,因此,教师可以调整座位的安排方式,例如马蹄型,教师位于U字型的开口部位,这样可以有效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学生也能够比较轻松地参与课堂。另外,座位的安排还应该定期轮换。因此,教育部门要加大投入,增加教师建设与师资培养,推行小班教学,使所有学生都能够得到关怀和照顾,在已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避免造成因为班级中人数过多而造成的课堂教学不公。 (二)设置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内容 一方面,加强对教师教学观念的正确引导,使学生意识到某些学科实践的重要性,并且学校提供实践资源,如实验室、活动器材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为满足年龄不同、兴趣各异的学生的心理和发展需求,学校应禁止应考科目的教师占用非应考科目教师的上课时间,并且积极开设适合学生发展水平和需要的选修课。 (三)实施多元化课堂评价 在课堂中,评价标准应是多元化的,以学生为本位的。首先,采用多元的评价标准。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差异性、不平衡性的特点,用统一的标准衡量并不合宜。评价标准应着眼于学生水平,分层级制定。教师既要关注教学任务的达成,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认知风格、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探索精神、合作能力,关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其次,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要注意措辞,不能使用刻薄的话语刺激学生的自尊,真诚的鼓励和激励式的批评都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提升成绩、建立自信。最后,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教师不能独揽评价大权,要积极采用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的方式,与教师的总结评价相结合。学生在参与评价的同时锻炼了自身判断是非的能力,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也促进了学业进步。这样多元的评价方式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才是科学的评价方式。 (四)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念 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学会因材施教,这是推进课堂教学公平的首要保障。教师不应因为成绩好坏而戴着有色眼镜区别对待学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人为本,关注全体学生,不能把教师的个人感情带到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实行差异化的教学方法,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要为每个学生提供对他们具备挑战性并在他们能力范围内,对学生来说感兴趣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感觉是有学习价值的并且通过努力能实现的学习目标。真正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课堂教学公平问题作为微观教育领域的教育公平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和许多学者的重视和社会的关注。课堂教学公平问题不单单是教育自身的问题,课堂教学公平的推进还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对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广大教育工作者来讲,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积累成果,为推进课堂教学公平尽职尽责。 参考文献: [1]陈智琼,赵正.对课堂教学公平内涵的思考[J].科学文汇,2008(1). [2]刘云衫.教学空间的塑造[J].教育科学研究,2004(6):10. [3]钟祖荣.中小学骨干教师眼中的教育公平[J].中国教师,2007(1). [4]杨伦峰.课堂教学公平问题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 编辑 冯永霞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