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语文整本书导读单的设计 |
范文 | 姜凌佳 摘? ? 要 随着整本书阅读课程化的推进,如何创新导读策略、优化导读形式成为一线教师思考的新话题。导读单是推动整本书阅读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具体设计时应把握趣味性、目标性、精简性和层级性的原则,采用预测激趣、方法渗透、问题设置、思维导图和延伸创作等设计样式,创生读前、读中和读后的学教路径。从而进一步发挥导读单在学生兴趣激发、方法迁移、能力提升等方面的教学效用,将学生的阅读思维引向纵深。 关键词 整本书阅读 导读单 阅读思维 当下,整本书导读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受到热捧。教师在确保学生阅读能力得到“内化”和“输出”的同时,更应注重对过程设计和指导方法的思考。为了打破传统导读课的藩篱,使教师不再受缚于模式化、形式化的教学思路,使学生从“浮于浅表”的阅读困境中突围,笔者尝试在导读过程中引入导读单。基于“以单引读”的思路,教师能够深入研读,关注细节、挖掘亮点,对学生的阅读重难点做好详实的预测,拟定丰富的策略。经过长期的实践,笔者发现,导读单的有效运用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深耕原著的内驱力,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阅读体验,进一步实现了导读教学的效益最优化。 一、博观约取,把握“以单引读”的设计原则 每一本书都有其独特的内涵和创作意蕴,学生阅读的过程也是内化、积累的过程。教师在开展导读教学时,不能笼统化,而要抓住紧要处、细微处。因此,教师要利用导读单,将隐含在整本书中的资源信息提取出来,整合、补充,从而提升学生阅读的思维含量。 1.趣味性 保护学生的阅读热情是导读单设计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一方面,要注重形式上的创新,教师在设计时尽可能采用学生喜欢的元素;另一方面,还要有思维上的挑战,教师在遴选话题时,要贴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在设计《昆虫记》的导读单时,教师可以插入各种昆虫图案,配以儿童化的语言:“小小昆虫迷,相信你一定被眼前可爱的家伙们吸引了吧……让我们赶紧开启一段奇妙的科普之旅吧!”学生易于被直观的画面所吸引,这样的导读单无疑起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2.目标性 根据学生阅读体裁的不同,导读单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尽相同,教师不仅需要因材施教,更应量体裁衣,依书下单。如教师在设计经典诗集《蝴蝶·豌豆花》的导读单时,要立足诗歌的“三美”;在设计《中国神话故事》导读单时,可以让学生关注人物的外貌之奇、本领之奇等……个性化地设计导读单,可以让学生对一类书的特点有较为直观的感知,实现由本到类的方法渗透。 3.精简性 简,即用时少,不能花费学生过多的精力;精,即话题精,教师需用心设置。导读单要尽可能以凝炼的语言或生动的图式呈现,题目的设置无需繁杂,要突出思维训练的重点。如教师在设计《狼王梦》的导读单时,为了更好地解读“动物的天性”和“动物的人性”,可以用一张鱼骨图引导学生聚焦情节发展,上方分支写母狼紫岚的期待,下方分支写狼仔的宿命。这样既不耗时,又渗透了提炼情节的方法,起到了内化迁移的效果。 4.层级性 由于学生的阅读能力、品味存在差异,因此导读单的内容可以分层设计。一方面可以考虑从浅入深,逐步引导。必要时,还可分设“必做”与“选做”,让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有的放矢;另一方面还可以考虑学生的关注点所在,给予他们研读整本书细节的支架。如教师在设计《三国演义》的导读单时,可以从品评人物的多样性入手,引导学生梳理出最欣赏或最憎恨的人物;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写写反映人物特点的相关情节。分层设计兼顾了学生整体的阅读体验,学生在完成导读单的同时,也是对整本书的内容回顾和细节品鉴。 二、开源通渠,丰富“以单引读”的设计样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根据各学段的要求,通过小组和班级交流、学习成果展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进而考察其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但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能力等尚处于萌芽状态,他们的自主性阅读往往具有浅层化和碎片化的特征。因此,教师须要聚焦兴趣激发、合作体验、方法指导等路径,依托导读单这一助读工具,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以期在导读过程中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预测激趣型,引燃期待 特级教师陈刚提出:“要给学生充分初读的机会,让他们自身的知识结构、言语图式与文本的意义在某一点相遇或碰撞,以饱和的阅读初感促成更深的阅读体验,提升阅读质量。”的确如此,在统编教材中,编者专门安排了预测能力的学习,让学生根据题目、插图、生活经验等方式预测故事。可见,这一阅读策略的掌握对学生的阅读体验有蓄势的作用。那么,在整本书导读之前,教师可根据学情,设计预测形式的导读单,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在导读冒险小说《手斧男孩》时,教师可以结合大部分学生喜欢冒险的心理,创设情境,并附上相关插图,让学生想象:有一个男孩,他将在荒野求生,你猜他会带上什么工具?通过预测,学生经过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小组之间的交流,会对阅读这部作品充满期待。 2.方法渗透型,引入品鉴 整本书包含了大量的信息,教师借助导读单可以将那些看似散乱无序的信息进行整合分析,渗透阅读方法。如在設计《呼兰河传》的导读单时,教师就要关注萧红创作这部自传体小说的背景——战火纷飞,背井离乡,深受病痛之苦的她,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导读单中,教师可以通过必做和选做题目的设置,让学生上网搜集资料,进一步了解作家生平、创作背景等信息。这样一张导读单,既为学生阅读自传体小说提供了情感的铺垫,也为他们更好地读懂作品内容打下基础。 3.问题设置型,引发思辨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着重考查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的水平,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因此,导读单的设计不仅可以由教师研制,还可以吸纳学生提出的原生态问题。在充分尊重学生阅读认知的前提下,使其亳无顾虑地提出自己的阅读见解或困惑,教师梳理后,甄选有探究价值的话题进行设置。如在《城南旧事》的导读单设计中,教师可以罗列出有探究价值的重点话题进行设置。尤其是在角色辨析、命运解读方面,像厚嘴唇青年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宋妈、兰姨娘、秀贞中,谁的命运更令人同情?等,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都能有效地提升学生阅读的思维。这样一来,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议题思考中促发了他们二次阅读的内驱力,培养高阶思维。 4.图导思维型,引出探究 这一类导读单,重在用图式将阅读策略显性化,把本来不可视的思维具象化,使学生理清书中纷繁杂乱的人物关系以及自己的评价。学生借助图式,能及时记录下阅读的即时性感受,并随着情节的推进,不断修正、完善。如导读《童年》这部小说时,教师就可以设计一张人物环形图,供学生在阅读时记录小说的主要人物、发生在他们身上的重要事情,以及自己的评价。学生对外祖母的慈爱、“小茨冈”的同情心、格里高利的憨厚都会有全面的认识。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深入地走近小说,对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人物关系等有了整体把握。 5.延伸创作型,引向纵深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这一类导读单侧重于学生的读后交流,通过读写结合的形式,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表达,包括制作作品、交流成果、评价角色等多个方面。如教师在设计《水浒传》的导读单时,可以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为梁山一百单八将中的其中一位立传。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梳理人物的人生轨迹、英雄事迹和个性特征。以宋江为例,学生通过提取最关键的信息,对他仗义疏财、救人之急,扶人之困的形象了然于胸。教师再通过小组展示、集体汇报等形式,将这些作品进行分享,提升学生阅读的持久力。 以上五种导读单是笔者在导读教学中使用较为频繁的类型。它们并非泾渭分明,而是在互相渗透中构建成为综合的任务单体系,教师还须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度调整与完善。但是,无论是哪一类导读单,它们的目标都是指向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阅读品质的重塑,实现从传统的师导生读到富有挑战的“长阅读”“宽阅读”的华丽转身。 三、顺流而下,创生“以单引读”的学教路径 导读单是促进学生养成良好阅读、思考习惯的介质,教师在设计的过程中,可以更为深入地研读内容,进一步明确导读的目标,厘清导读的路径。为了更好地实现“以单引读”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抓住不同的时机进行导读。 1.先入“导航”,巧在蓄势 在学生还没有接触内容之前,教师通过出示别具匠心的导读单,把学生的兴趣聚焦到话题中来,让他们触摸文字或画面的魅力,奠定阅读的基调。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再抛出整本书中的部分片段,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品读。由于每一本书都有其独特的阅读方法,教师可以根据主题、体裁有的放矢地渗透。学生经历了导读单的多感官冲击,对阅读的期待也有了相应的蓄势,因此,再进行整本书的阅读和成果的分享、汇报,可谓一以贯之,水到渠成。如绘本《彩虹色的花》、科普小说《森林报》、冒险小说《鲁滨逊漂流记》等都可以采用这一类的形式进行导读教学。 2.读中“巡航”,重在补充 由于受年龄特点和阅读习惯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在阅读整本书时,都会出现只重情节,忽略细节的现象。教师可以在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中,给予阶段性的关注,及时了解学生对某一部作品中细节的把握情况,尤其是一些带有思辨性的话题可以进行个别的交流。依据学生的自读情况,教师再相机“开单”“出单”。这样一来,学生能锚定细节进行品鉴、赏析,之后教师通过分享会等形式开展交流,并就某一话题引导学生将口头表达转向书面创作,在读后感等载体中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实现了“由读到写”的智性迁移。如小说《不老泉》《狼王梦》《老人与海》《小海蒂》等,它们在情节的设置上、角色的塑造上都有着极为深刻的内蕴,较适合采用这一类的导读路径。 3.后置“续航”,贵在延展 在阅读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会对同一部分内容产生情感的共鸣,或是描写颇为风趣的,或是人物命运跌宕起伏的,或是故事发展出人预料的,都是他们读后的“谈资”。教师在阅读分享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整本书中的人物形象、语言特色等,通过成果展示式的导读单,让学生在画画、写写、演演等创作过程中,丰富阅读的体验。如,童话《大林和小林》、小说《俗世奇人》《林汉达历史故事集》等都可以采用这样的学教方式。 综上所述,“以单引读”视野下的整本书导读课程的建设,是一項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方式探索。教师以导读单为抓手,在“穿针引线”的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品质化的阅读,实现了课堂的转型;学生以“导读单”为路径,对书的重点部分进行“驻足”,拥有阅读的全视角。每一类导读单在互相渗透、互为补充的过程中,为学生的深度阅读提供了思维的支架。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瞿卫华.让整本书阅读丰厚起来——小学高年级阅读单导读的实践与思考[J].小学语文教学, 2012(10) [3] 管贤强.创新学习任务单: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关键[J].语文建设,2018 (01). [4] 戴一苗.“图式阅读单”在课外阅读中的应用[J]. 小学语文,2016(05) [责任编辑:陈国庆]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