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语言习得规律与自然学习法的形成 |
范文 | 范丽华 【摘 要】本文对语言习得理论和对影响语言习得效果因素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探究得知学生要形成自然学习法就要充分利用学校的环境资源,营造自然的学习氛围;在课内外提供合作的机会,促进相互的交流;正确认识语言错误的作用,减低焦虑的情绪。 【关键词】语言习得;自然学习法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也是人类表达情感、传播信息的工具。不同国家,不同时代都有着他们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因此语言就产生了地区性的差异。一般来说,我们把自己国家的语言称为本族语或第一语言,而把本族语以外的语言称为外语或第二语言。本族语是随着人的成长自然地形成并掌握的,而外语是在拥有本族语的基础上经过学习得来的。前者是在无意识中形成,我们把这一行为称作语言习得;后者则是通过课堂有目标地、系统地学习并且掌握的,所以称为学得。学习的效果受到学习者的年龄、智力、情感和个性等因素的制约,个体学习差异很大。因此,作者认为如何利用第一语言习得规律帮助学生形成自然学习法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语言习得理论的特点和规律 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是说话人心理活动的结果,婴儿天生就有一种学习语言的能力,对他们的语言错误不须纠正,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在生活实践中自我纠正。克拉申则提出,语言习得的关键是一个内在化的过程,即把语言的语法和语用规则内在化,成为大脑机制的一部分。他还认为,外语学习是受环境影响的,一是自然环境,学习者通过与语言接触自然吸收,这种学习是潜意识的;二是课堂环境,学习者在正规的课堂训练中学习语言,这种学习是有意识的。从以上观点我们可以看出,在日常生活的环境中,第一语言是通过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的接触而自然形成的,是在不断错误中形成自我纠正的能力的,是逐步完善的过程,而外语(第二语言)即要学习者在课堂通过努力学习的。因此,语言习得与正规的教育也有不同之处。 在习得的过程中,语言材料的输入是零碎的、学习者具有选择性地学习,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输入的内容,从而掌握并且牢记。以小孩子看电视为例,他们对于每天播出的广告具有选择性的记忆。对于听得多看得多,趣味性强,合乎他们年龄特征的广告词可以很快地记下来,这就是语言习得的表现之一。然而,语言习得的效果会受到下面几个因素的制约。 (一)语言习得受环境因素的制约 环境因素不但影响了语言的输入,还影响着学习者的学习策略。环境和语言的输入就形成了环境的氛围。两种语言习得氛围因素包括了自然的二语习得和课堂二语习得,它们有相同的特点,也有不同的地方。自然的二语习得在何时何地,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要学习者有机会接触到语言,那就有可能形成概念,并加以熟悉,运用和交际。而课堂二语习得则需要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通过传授者创设模拟真实的环境,把语言融会其中。 (二)语言习得受语言输入质与量的影响 美国语言学家S.D.Krashen(克拉申)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著名的二语习得模式——“监察模式”,其中包括了输入假说。Krashen认为单纯地主张语料输入是不够的,学习者需要的是“可理解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可理解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所谓“可理解输入”是学习者听到或读到的可以理解的语言材料,这些材料的难度应该稍微高于学习者目前已经掌握的语言知识。如果语言材料中仅仅包含学习者已经掌握的知识或者语言材料太难,它对语言习得都没有意义。语言的输入量直接影响语言习得的效果,事实证明:只要把单词以不同的形式重复七遍,人们就能够把单词牢记在脑海里,而不需要刻意地进行反复的记忆。 (三)语言习得受语言学习者差异的影响 语言学习者的年龄、智力、情感、人格和个性的差异直接影响到语言习得效果。研究表明,小孩和成年人对语言习得的效果各有千秋。智力因素影响着习得语言的成功与否。而情感态度对于语言习得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积极向上的学习动机、活泼开朗的个性有助于学习者积极参加语言学习活动;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大胆实践的精神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的效果;坚强的意志和较强的自信心有助于克服外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相反,很多消极的态度影响语言学习活动。比如,过度的害羞心理和过于内向的性格不利于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过度的焦虑和胆怯心理不利于学生大胆地用外语表达或展现自己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 (四)语言习得通过语言输出的质与量体现效果 语言输出是语言习得效果展示的平台。在语言技能方面,其中说是运用口语表达思想,写是运用书面表达思想,它们同样是信息输出的能力。语言输入质量直接影响着输出的质量,研究表明高质量的输入,如:准确语言输入,标准语音传播并通过听、说、读、玩、演、做、唱、视听等形式,提高语言的呈现率,通过思维去学得语言,更有利于掌握语言并加以运用。所以,语言输入量也直接影响到语言输出的量。 二、学生自然学习法的形成策略 由上可见,如果灵活应用语言习得方式(第一语言习得方式)去学习第二外语,我们需要完全摒弃错误的英语学习方式,培养新的英语学习习惯。形成自然的学习方法。自然学习法(the Natural Approach)是依据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所创立的一种以理解为主的新颖教学法,自然学习法认为语言的输入必须能让学生在理解的同时发展第二语言,也可像儿童发展母语能力般地自由,可理解的输入,语言自然“习得”。换言之,降低焦虑的学习情境,教师让学生听和读一些它们能理解的教学内容,但不强迫学生立即以第二语言响应,这样,在学生能接受大量听和读的训练而又足够输入语言时,他们便可以适时发出言语。因此,教师如何培养学生自然的学习方法已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一)充分利用学校的自然环境资源,营造自然的学习氛围 学校的教育主要以班级课堂授课为主,它具有群体性、固定性和局限性。学生总是以课堂中的行为规范限制着自己自由的发挥,导致他们课后都表现为随心所欲、无拘无束、兴致昂扬。可以说,学生在课外更能释放自己,更贴近自然。 1. 在校园里设置外国文化长廊 把外国人生活的方式、节日、名人、特产或是有趣的卡通片人物等等收录到长廊中去,定期更换内容。让学生在任何时候都能了解到外国的人和事物,常常看到新的语言信息。 2. 在固定的场室设置英文标签或警语 在校园的每个固定场室都贴上英文指示牌。如在教师办公室门前贴上Teachers?蒺 Office;在校医室上贴上Clinic;在三年二班门前贴上Class 2,Grade 3;在走廊里可以贴上警语Walk silently;在花坛上插上警示牌Don?蒺t pick the flowers等等。 3. 充分发挥校园广播的作用 孩子喜欢听童谣、有趣和旋律优美的歌曲,那就要充分发挥校园广播的作用,在课间或午餐时播放外国的歌曲或是动画片,让学生得到充分的感知。 (二)在课内和课外提供合作的机会,促进相互交流 合作学习又称为“小组学习”、“团体学习”或“分享学习”,是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共同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法。本杜拉(Be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认为,学习是在环境、学习者、认知行为三个要素的互动下进行的。合作学习的形式可以给学生提供自然的互动环境,使他们的认知行为得以顺利发展。维果茨基(Vigotski)的“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是指学习者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经过能力较强的同伴或老师帮助后所提高的能力之间的差距,即学习者能力发展的程度与潜在能力之间的差距。因此,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在合作学习中弥补个体的差异,提高学习的质量。而认知的发展论认为,认知过程涉及“吸收、同化、调整、平衡”,该理论强调,社会经验知识(语言、价值、规则、道德等)只能在与他人互相作用中习得。合作学习的形式为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提供层次,促进认知的发展。 如老师在训练听力的过程中让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让学生以四人小组讨论,最后达成共识。又如老师根据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以及任务的不同主题等,由学生自行组合。让程度较好的小组完成难度较大的任务,程度较差的小组完成难度较小的任务,让全班每一个学生在小组的合作中发挥自己所长,同时又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正确认识学生语言错误的作用,减低焦虑的情绪 笔者在教学当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课堂上配合得相当理想,对知识点是滚瓜烂熟。下课之后,有的学生就将知识抛到九霄云外了。有的学生会立刻使用自己的学习策略——中文翻译法,他们学到American就标上“阿妈穿着裙”,学了dont就标上“冬T”,这也表现了学生为了避免错误,自己创立了中介语。这种语言的出现是学生为了减轻焦虑情绪的手段之一,当老师的不应该禁止,而是在这基础上加以鼓励和纠正。学习英语,教师应该给学生犯错误的自由空间,让学生慢慢体会,自觉纠正,这样印象深,效果好。要知道,错误是学习语言必然要走的弯路,只有通过错误去认识正确才是合乎客观逻辑规律的。 人类天生有着习得语言的本能,本族语可以通过日常习得来获取并加以纠正,形成语言系统,把语言习得的这一规律运用到外语学习上去是可行的。为此,教师应该积极创设自然的语言习得环境,把校内的自然环境熏陶和大量合作交流的活动联合起来,对学生语言的错误采取宽宏的态度,让他们自然地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参考文献 [1]Rod Ellis.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2]王蔷,王松美.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研究·英语[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桂诗春.应用语言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4]Gingras.R.Second language Ac?鄄quisition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M].Washington: Center for Applied Linguistics,1978. [5]郭砚冰.英语课堂合作学习的实践与评价[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2(09).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