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评价标准”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初探 |
范文 | 何承恩 【摘 要】现在小学数学教学出现很多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离的现象,缺乏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注,部分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缺乏良好的数感。因此希望通过进行“数学生活化”,建立“知识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桥梁,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富有情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关键词】评价标准;小学数学;生活化 有这样的一个数学问题(如下图):衣帽架上挂着一顶帽子,帽子离地面高1.8米,旁边放着一张0.4米高的小凳子。一个身高1.3米的小朋友能摘下这顶帽子吗?这道题目出现在一份四年 级下学期的检测卷中,题目设计得十分巧妙,就是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解决问题,试卷批改完以后,结果是令人十分惊讶,全班的同学都是如出一辙:1.3+0.4=1.7(米),1.7米<1.8米,所以,小朋友不能摘下帽子。正确的回答应该是:虽然小朋友站在凳子上的高度未到帽子的位置,但只要一伸手便可以摘到了。同学们真是会“做题”啊,思路很清晰,就是太刻板,思考问题脱离现实生活。这个小小的例子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数学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它应是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评价标准》在低年级的教学目标: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高年级的教学目标: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发现生活中数学的意义,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由《评价标准》可见,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意识,这不仅是一个要求,更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所以,我们应该把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立足于生活实际,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从而感受到学习数学的趣味与价值。 一、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我们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个有心人,观察体验自己身边的数学。让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的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生活当中学习数学,经过亲身体验,有利于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数学意识的培养。例如在教《千克和克的认识》时,我让学生回家注意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带有重量标识的食品包装袋或其它物品,做一个小小的调查活动,哪些物品用千克作单位,哪些物品用克作单位,熟悉比较抽象的学习材料。学生积极主动,兴趣盎然,感受两个不同单位间的真实区别,体验到千克和克的含义和用处,从而把被动的学习转化为主动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无疑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感受得到的现实。 数学知识的学习如果离开了生活的丰富背景,也就远离了情感、智力、态度等方面的投入,数学知识的学习只能是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便成为空洞抽象的没有生命活力的无源之水,数学课堂将会失去灵性。反之,如果有了孩子们生活经验的积累作为背景,有了孩子们情感的积极参与,课堂将会一片生机盎然。例如在教《位置与方向》时,除了利用书本上的主题图辨认位置与方向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走出课室,我让学生辨认学校内的各个方位是什么,并把简略图画在纸上,再走出校门,以文化广场为中心,它的四周是什么建筑,也把简略图画在纸上,课后还让学生把自家的以及周围的建筑依照正确的方位画下来。通过这些数学活动,学生们发现了生活中的数学。 写数学日记是让学生发现数学与生活密切关系的另一个好方法,也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或自己的语言表达思想方法和情感的机会。如一个三年学生写了这样的一则数学日记:“我的鞋子坏了,今天妈妈带我去商场买了一双漂亮的运动鞋,回到家后,妈妈问我:‘你知道36码是多少厘米吗?我说:‘不知道,但我可以量一量。我找来一把尺子量出我的脚长是23厘米,然后又量了量鞋底是25厘米,减去鞋帮和鞋的前面多出部分2厘米,算出鞋内长度是23厘米,我考虑了一下说:‘36码是23厘米,妈妈说:‘算对了,那么再问你如果不适脚的话,你知道鞋穿得进去吗?我想了想说:‘可以,因为我的脚长是23厘米,鞋子里面也是23厘米,所以穿得进去。这时妈妈对我竖起来大拇指。”或许有时学生的日记会比较幼稚,甚至语句不太通顺,但他们确实是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不断提高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情境,学数学 为了让学生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教材中设计的许多案例都与实际生活有所差别,教学时应尽量根据实际情况,模拟一些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生活环境,设计一些生活场景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可能性》时,我创设了一个商场的抽奖活动:不同颜色的球代表不同级别的奖,请每位学生都抽一次。同时让学生到黑板上运用所学的统计方法把一、二、三等奖的次数记录下来,根据统计结果,分析抽出每一个奖的可能性的大小。然后再反过来让学生设计一个抽奖活动,并说说自己的想法,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教师创设了一个较好的教学情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形成生活中数学的意识和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再如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目标是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初步认识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依据《评价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在课堂上组织一次“买文具”的实践体验活动,让几名学生办一个小小的文具店,在黑板上贴上各种文具商品的图案,并用小数标上价钱,其他学生则充当消费者,用预先制作好的“钱币”进行交易活动,活动中学生必须运用到小数的读与写,以及简单的加减运算的相关知识,联系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小数学习变得更轻松,更容易理解小数的概念。 三、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 把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点,新《数学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有这样一段阐述:“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学生在学习知识后,不考虑所学数学知识的作用,不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那是没有意义的学习。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我们身边的某些实际问题,才是我们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 例如:学生在学习了时、分、秒后,让学生为自己设计一个作息时间表,或算一算自己每天上学用的时间,一天里在家的时间有多少,在学校的时间又有多少,爸爸妈妈每天上班的时间又是多少等;学习了年、月、日,让学生算一算自己出生的那一年是多少天,或设计一个未来的年历等;学习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后,可以算一算课室的面积或自己房间面积,计算铺地板砖的数量及购买钱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意义及魅力,也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和社会实践的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 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的知识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知识。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在生活中发现数学,让数学成为真正有用的工具。 参考文献 [1]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数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10). [2]刘兼,孙晓天.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5). [3]吕菊芬,沈龙明.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实用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01). [4]林良富.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索[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4(0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