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语言学习中运用宗旨的实践途径 |
范文 | 赵全福 【摘 要】阐述了阅读教学中感悟、积累、运用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提出以运用语言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正确处理好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三者的关系。积累语言的内容、途径和方法,提出颇具创新意识和时代感的二十字方针,特别强调了运用语言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极端重要性,切合《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语言运用宗旨的学科属性。 【关键词】感悟;积累;语言运用;实践途径;终极目标 一、背景 我国的语文教学历史悠久,经验丰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警句格言就是语文学习经验的科学概括。传统语文教学格外重视语言积累,强调熟读成诵,注重口诵心惟,忽视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认为那是一种自然而然、无师自通的过程。现代语文教学则十分重视“理解”,尤以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为甚,加之前苏联“红领巾”教学法的消极影响,分析、讲解之风愈刮愈甚,才形成今天这种以“文章结构分析、中心思想挖掘、人物品格剖析、追求微言大义”为主要特征的语文教学模式,好象只要理解了、明白了,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传统语文教学重视“积累”,现代语文教学强调“理解”,二者都有其积极的一面,又都存在明显的缺欠。 理解、积累、运用,做为语言学习的三个必要阶段,不适当地强调其中任何一个阶段,夸大其作用,而忽略其它阶段,认为其无足轻重,都是不恰当的。只有高度重视每一阶段,并将这三个阶段相互融合,才是唯一正确的抉择。《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曾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同时还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由此看来,构建“感悟、积累、运用”的语文教学模式不但极其重要,而且非常必要。 二、感悟语言要经历阅读认知的过程 感悟语言做为阅读教学第一阶段的首要目标,是语言理解的最高层次和最后阶段,其间,还要经历一系列阅读认知的过程。 1. 系列过程之一:阅读主体对阅读客体语言对象的“感知”阶段 其主要目标是认读语言,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具体说就是:不添字,不丢字,不重复,不颠倒,不结巴,不误读,停顿适当,语脉顺畅,字字入目,句句入耳。以期达到我国宋代思想家朱熹倡导的“大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优良的学习品质。能够做到认真阅读,仔细严谨,一丝不苟;能够熟练使用工具书,利用工具书扫除阅读障碍,求甚解,不马虎,有严肃的态度,有科学的精神;认真听读,虚心学习,尊重他人。教读书与教做人有机结合。 2. 系列过程之二:阅读主体对阅读客体语言对象的“感想”阶段 “感想”涵义有二: 一是对阅读客体语言信息摄取的回顾。读一节,回顾一节;读一段,回顾一段;读完全篇,回顾全篇的内容。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高阅读效果。检测“回顾”效果的有效手段是复述,通过复述既可以测评阅读目标的达成情况,又可以让学生蓄积语言材料,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是对阅读客体语言情境的再造想象。语言主体和语言对象接触过程中,由语言和词的刺激,激活具有形象性的表象,依据语言对象的描述,进行再造想象,将激发的表象加以调整、重组,组合为一个新的形象,使听读主体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从而体味到语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要逐步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边听边想象的阅读习惯。 3. 系列过程之三:阅读主体对阅读客体语言情景的“感动”阶段 有了“感知”阶段的坚实基础,有了“感想”阶段的必要准备,语言作品就会对学生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或被文章中的人物所打动。或被描绘的景物所吸引,或被阐发的事理所震撼,或被蕴育的情愫所感染,让学生得之于心,应之于口,说观感,谈感受,抒情感,悟人生。品词析句,品味语言的独特魅力;诱发语感,折射出人文主义思想的光芒。 4. 系列过程之四:阅读主体对语言作品的“感悟”阶段。至此,阅读理解的任务基本完成,检验“感悟”程度的标准主要有三条: 第一,思想内容方面,看对文章的思想内容是否有了全面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可通过说主要内容、谈感受、话印象等形式来检测。 第二,语言形式方面,看对文章的观察顺序、表达方法、语言规律,是否有所揣摩和领悟,可通过习作、口语交际等形式来检测。 第三,思想情感等方面,看对文章中孕含的情感是否有所体察和感受,可通过说好恶,感情朗读等形式来检测。 阅读主体通过对语言作品的感知、感想、感动、感悟等阶段的精读过程,阅读理解的任务已基本完成,为积累和运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学习语言的过程是对语言的内化吸收过程 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感悟理解语言;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内化积累语言。充分地朗读是积累语言、培育语感的不可或缺的有效手段。课堂上,必须保证学生有充分读的时间和机会,教师的少问精讲是实现学生充分读的必要条件。但是充分地读并不是数量上的机械重复,漫无目的。为此,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必须做到读有目标,读有层次,读有指导,读有重点,读有练习。 读有目标中的“目标”在确定时,既要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又要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目标”本身自成系列,这个系列是;正确流利地朗读;把握基本内容;领悟表达方法;揣摩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喜欢或指定的段落或篇章。 读有层次中的“层次”一是指读本身的,包括朗读、默读、有感情地读;一是教师指导的层次,自由读、指名读、范读、仿读。 读有重点中的“重点”的确定应从课程标准、年段培养目标、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情感培养、语感训练等方面综合考虑。 读有指导中的“指导”主要是指阅读方法、感情朗读、习惯培养、语言规律发现等方面的指导。 读有练习中的“练习”是指以教材为凭借,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书的技能和能力等方面的语言实践活动。 积累的主要途径是熟读和摘抄。积累的内容主要包括语言材料、语言典范、语言规律、表达方法。 四、在实践中运用语言 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语言,而运用语言的能力,只有在运用语言的实践中才能逐步形成。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在对“运用”的理解上陷入误区,误以为“运用语言”能力专指学生的习作能力,是作文教学的专利,与阅读教学关系不大。以阅读理解为首要目标和中心任务,对于语言对象、语言作品好象只要理解了,学生自然而然就会运用。阅读理解的重点也往往放在思想内容的深入挖掘上,对于词语、句式、布局谋篇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却很少做深入的揣摩与品味。 按照布鲁姆的目标分类理论,学生的学习水平分为六级:1.知识。能事实性地回忆。2.领会。理解的最低水平,提供理解的证据和运用信息的能力。3.运用。能将习得的材料运用于新的具体环境,运用代表高水平的理解。4.分析。能将整体材料分解成各个部分,区分和领会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5.综合。能将各个部分组成一个新的整体,产生新的模式和结构。6.评价。对材料的内在标准和和外在标准做价值判断。根据这一理论我们会发现:“领会”是最初级的理解,“运用”是较高水平的理解。理解了而不会运用,还算不上真正理解;理解了而且会运用了才是真正的理解。再者,听说读写的能力都属于智力技能,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在获得的途径上是一致的,必须依靠个体反复多次的练习,无论是阅读能力还是口语交际能力或是习作能力,都必须通过学生个体亲身参与的实践活动才能真正获得。时下的阅读教学,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的时间次数严重不足,机会和场合更是凤毛麟角,如此这般,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目标就会落空。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说一说,背一背,读一读,写一写,用一用,练一练,不失为运用语言训练的极好形式。教师的任务就是有效地组织学生参与到语言实践活动中来,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兴趣盎然地参与形式多样的运用语言的实践活动。只有通过个体语言运用的实践活动,个体的语言运用能力才能真正形成。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