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父母的大概都清楚,喂孩子吃药是一件棘手的事儿。孩子小的时候,知道了药的苦味,每次生病吃药便会坚决抵抗:要么哇哇大哭,要么紧闭小嘴,反正是严重地不配合。多数父母真是挖空心思、百般哄劝,都不凑效。无奈,有些家长只有狠心动“粗”,捏着孩子的鼻子,撬开嘴巴,硬灌进去。 当然,更多的家长会采取“软”办法:先拿来一罐糖,让孩子先吃糖,再哄着吃药,当孩子感觉到苦味时,再吃些糖,便不觉得苦了。这样,孩子还是愿意配合的,也就能顺利完成任务。当家长的才能放心,“良药苦口利于病”嘛! 由此,我想到了教育中的批评。每个孩子身上总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毛病,孩子犯了错,相当于有“疾”在身。批评虽不能说包治百病,最其码也应该是一剂“良药”。但“药”虽良,孩子未必能心甘情愿地接受。尤其是对于小学高年级或者是青春期的孩子,批评如果不讲究方式,一味地硬“灌”,那只能加重他们的逆反心理,结果越来越糟,甚至适得其反。那么,何不在批评中加点“糖”呢? 这“糖”应该是尊重和赞美吧!如果一定要提出批评,又不想伤害对方的面子,还要让他易于接受,那就给他一剂加“糖”的药吧。有些时候,批评的方式比批评本身更重要。 批评,是教育工作者常用的一种教育手段;批评,更需要智慧和艺术,只有善意、友好的批评才容易被人接受。在批评中适量地加点“糖”,寓批评于褒扬之中,苦口的“良药”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方俊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