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数学课堂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的策略 |
范文 | 项静芳 【摘 要】素质教育的全面性要求,并不在于什么都要学。在新世纪课程改革的今天,数学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主动探索的引导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先练后讲,提供学生主动探索的机会;动手操作,提高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 【关键词】主动探索;素质教育;引导 素质教育的全面性要求,并不在于什么都要学。当今世界,试图什么都想知道愈来愈做不到,并且也无须做到。知识的渊博,当然令人羡慕,但知识的增加与能力的提高并不必然地成正比,陈旧的填鸭式灌输法,已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所淘汰。学识,人们对其内涵的理解已从偏于所谓的渊博转向侧重良好的认知结构。21世纪教育的重要思想原则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为了适应社会和教育的发展,我们必须进行教育教学的研究和改革,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可以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所谓主动探索,是指主体(即学生)主动地在一切言语、操作实践中,运用已有的知识直接或间接地对新知识研究、索取,形成自己对新知识的再现、吸收、创新的一系列自觉学习过程。主动探索是获取知识的手段和能力,也是一种精神,值得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进行: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课堂上有三种学习情境,他们分别是合作、竞争和个人学习,其中最佳情境就是合作的学习情境。因此,教师应改变教学观念,要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重新调整自己与学生的关系,充分尊重学生,考虑他们的选择与意见,并与他们平等地合作与探索,创设出学生乐学的情境,让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中乐于和教师合作,乐于接受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兴趣是一种基本的积极情绪,它在心理活动中具有组织作用。关于兴趣的组织作用,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得非常恰当,他说:“一般说来,按照一个人自己的兴趣和认识结构组织起来的材料,就最有希望在记忆中‘自由出入的材料,那就是说,他们多半是遵循着与一个人自己智慧航向相联系的路线安置的材料。”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中兴趣能够促使学生产生主动探索的动机,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课程改革要求我们经常根据教材设计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不断刺激学生的感官,创设一种学生感到有东西好学、愿学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愿望。在引导学生探索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关系。由于数学知识系统性极强,已有知识是学习后继知识的基础,因此我在教学新知识的过程中,着眼于突破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让学生在探索、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自行地进行知识的迁移。“8和几的加法”是学生已学了“9和几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之后学的,教材的编排设计同“9和几的加法”如出一辙。在这里,为避免重复,变换刺激学生的感官,改变教学方法,着重运用迁移法进行教学,以学生为主引导他们主动探索,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 二、先练后讲,提供学生主动探索的机会 陶行知先生说过,“大凡世界上的先生可分为三种:第一种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儿童去读它、记它,把活泼的小孩子做个书架子、字纸篓;第二种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第三种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因为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过程”,所以数学课堂教学实质是再现数学思维活动过程。我们应该做第三种先生教学生学,在教学中,教师应推动学生学习,变先讲后练为边讲边练、先练后讲,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讨论、思考来领悟新知识,教师适时予以点拨、引导,让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中,在新旧知识的对比中,在自己的总结归纳中完善对知识的掌握,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的训练方式。 如教学“6、7的组成”,我这样引导学生探索: (1)摆一摆,让学生将6朵小花分成两堆,并想一想有几种分法。(学生动手操作) (2)学生在自己的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分法,并请代表发言,教师板书。 (3)归纳出6的组成。 (4)指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只要记住几种就能全部将6的组成记牢。” (5)将6的组成填入表中。 三、动手操作,提高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说过:“坚持一个人无论怎样也不过分的事情,就是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我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在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的实际操作中,手脑并用,以动促思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展开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和理解等逻辑思维活动,促进知识和能力同步增长。引导学生利用学具主动探索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更能使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主动、轻松,视学习为乐趣,更富于创新。这就要求教师的推动作用更加强烈,精心加以设计每一环节,为学生的主动探索作好铺垫。 如教“9和几的加法”,我是这样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1)多媒体显示主题图,请学生说图意并列出算式:9+5=? (2)引导学生探索算法:9+5等于几?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出来的?说说你的方法。 (3)教师将学生所有的算法进行板书。 (4)请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算法计算:9+7=? (5)将自己的算法与别的算法进行比较、择优。 如教“梯形的面积计算”,我是这样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1)拿出梯形的纸模型,学生动手折成已学过的几个图形,并要求进行计算。 (2)启发学生利用两个一模一样的梯形探索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3)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 (4)推选出最优秀的方法代表小组意见进行汇报。 (5)全班同学对所有的方法进行择优并归纳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总之,数学教学应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唤起他们的求知欲,促使他们自觉地去获取知识,持久地集中注意力,使他们乐意去探索知识,更有利于他们全面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孔企平.小学儿童如何学数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叶季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原理和方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