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德育要秉持善性 |
范文 | 方俊杰 读完《德育的逻辑》,我产生了深刻的感悟。《德育的逻辑》从生命、生活、过程、道德四个方面阐述了德育的概念、形式、意义、价值及教师必须具备的德育观;这种视野开阔、理论精辟、解析透彻的文章,对一线老师具有指点迷津、引领方向的作用。 《德育的逻辑》说:“我们所熟悉的中小学校园,笼罩在考试文化之下,处处体现着分数至上的气息。这种校园只有分数没有素质,只有竞争没有友爱,只有知识没有生活。校园里充满了呆板与冷漠,没有生命,没有生活,没有生气。”在德育方面,把学生视为听话的“工具”,视为可以任意涂画的“白纸”,视为供教师雕塑的“泥巴”。这些比喻虽然残酷,却是不争的事实。置身校园,整个人就彻头彻尾地被浮躁和喧嚣包裹着。 我们的学生是成长中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从“秉持教育的善意”这一点来看,我们都应该用生命的立场来看待学生。生命是什么?生命不只是身体健康,还应该有高素质。我们简单地立足于生命的长度来谈德育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立足于生命的厚度来谈德育的善意。 德育的善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每个一线的德育工作者都有很多的辛苦与无奈。深入教育之中的人不会幼稚地认为,“德育是教师一抓就灵,一讲就懂,教师一点学生就通,教师一说学生就行”。但为什么还会出现急躁简单的教育现象呢?这固然有“教师对教育的真谛还没有悟透”的因素。更深层看,教师本身的善心不够,也就是说做教育工作时违背教育的道德。 《德育的逻辑》中有一句:“学校德育实践所面对的生命,是活生生的具体个人。”,具体的个人,其生活与成长的背景不一样,喜怒哀乐不一样,认识水平不一样,道德发展状态不一样,学习准备状态不一样———我们必须宽宏大量地接受这些“不一样”,尊重这些“不一样”;然后用“不一样”的方法进行教育。 总之,德育一定要秉持教育的善意和道德的智慧,选择有价值的内容,采取合理合法且合德的手段与方式。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