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完善班级制度实现自主管理 |
范文 | 廖爱国 【摘 要】许多班主任老师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头痛医头”或者“家长式”的管理作风,使班级管理散、乱,效率不高。因此,需要建立自主性的班级管理,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自主性的班级管理”需要班主任根据《小学生守则》的要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制订并遵守“班级守则”,从而让学生自主发展。 【关键词】班主任;班级管理;班级制度;自主管理;班级守则 现代班级管理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在“自主性的班级管理”研究过程中,笔者研究了“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这个课题。在班级管理中,许多老师只是着眼于某一次活动,让学生自主设计活动方案,自主组织与参与活动,从中获得成功与发展。笔者认为要让班级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营养土壤,还应该从班级管理的全局出发,让学生自主地制订与遵守“班级守则”,让此过程成为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集体教育、集体发展的全过程。 一、班级管理呼唤“班级守则” 1. 班级管理的现状是“头痛医头” 一个班总会有那么几个小顽皮,喜欢惹是生非,打架斗殴,甚至“为非作歹”,弄得班里每天都会发生那么几件不大不小的事,等着班主任去处理。这些事好像还有“传染性”,班主任若不及时处理,明天就有一大群人学着干,小问题很快就变成了全班性的大“问题”。班主任每天就围绕着这些鸡毛蒜皮的事喋喋不休。可是,问题总是层出不穷,今天处理完了,过了几天,同样的问题又发生了,甚至连班干部也没起到带头作用……班主任老师埋怨着、训斥着:“你怎么屡教不改呢?”面对四五十个学生的班级,班主任确实烦得很,慨叹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 2. 班级管理应以“制度管人” “头痛医头”的班级管理就像弹钢琴,这里按下去,那里又弹上来了。根本原因就在于班级没有制度,没有“班级守则”,老师说了算,学生心中无章可循。管理学认为任何一个群体,任何一个管理单位都应该依章办事,制度管人,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管理也一样,应该让学生自己制订、自己实施、自己遵守班级守则,让他们成为班级的主人翁,这样就能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 3“班级守则”是养成教育的桥梁 有的人会说:《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不就是班级制度吗?确实,它们是约束小学生的行为规范。但是《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带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性,难以有效地解决每个具体的班级的实际问题;其次《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的内容条条框框比较多,带有道德规范的色彩,学生难以理解。我们应该以它为依据,根据班级的实际,再制订《班级守则》,这样它就成了《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细化、通俗化、生活化,它具有针对性、易理解、易操作。 目前,很多学校都制定了“文明班级评比标准”,有的班主任就让这带有全校“共性”特征的标准来作为班级的管理制度。这有一定的可行性,但也缺乏班级管理的“个性”与特色,也未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动性。有的班级会制订一些“班级公约”、但大多是老师制订的,而且比较零散。这些都不能很好地搞好班级管理;只有带有自主性、针对性、系统性的《班级守则》才能有效地管理学生。 二、让学生自主制订《班级守则》 1.《班级守则》制订的要求 大家会看到一种现象:《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自上而下制定的,老师要求学生执行,学生总是口服心不服,带有一些“逆反”心理。因此《班级守则》就必须以《小学生守则》、《小學生日常行为规范》为方向,以学生生活为依托,师生共同讨论、自主制订。这样符合学生自身兴趣、需要与学习、生活实际的“条条框框”,学生就会很容易接受,就能很好地将道德规范变成班级每个成员的自觉行动,从小就萌发“民主意识”、“法治意识”。 2.《班级守则》制订要贴合实际 自主制订《班级守则》的过程就是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过程。 很明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针对本班的现象摆事实,讲道理,进行是非对错的分析、争辩,使大家明白道德规范,最后制订成《班级守则》与规定。这就是学生道德意识观念的提升过程,也是班级正确舆论的导向过程。 3.《班级守则》制订的具体操作 那么,该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制订、遵守《班级守则》呢? (1)坚持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制订《班级守则》的过程中。 一方面,班主任老师必须把握全局与正确的思想、方向,富有教育能力与调控能力,不能放任自流。另一方面,又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充分地交流、讨论、发表意见,让那些坏现象、坏事情成为众之所恶。 (2)注意学生的年龄层次性。小学低年级,教师指导、把握的成分应多一些;小学高年级,教师在把握大框架的前提下,应尽可能组织学生讨论倡导什么、贬斥什么,让学生自主地制订《班级守则》,而不能包办代替。 (3)内容宜细不宜粗。《班级守则》不应泛泛而谈,而要切中班级的时弊,每一条、每一款都有针对性、制约性;语言生动、简练,符合小学生的心理,使学生易记、易背、易接受。 (4)把握教育事件的“随机性”。《班级守则》不能一成不变,就像任何法律制度都应该逐步发展完善一样。班主任老师必须善于抓住“随机事件”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并把相应的条款写进《班级守则》。 (5)保证集体监督,注重过程与发展性评价。《班级守则》自主制订以后,教师就应该让它成为全班的行为规范与舆论导向,引导学生集体遵守,相互监督、相互教育,并且依章办事,防微杜渐、决不孤息;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遵守“守则”的全过程,并作出发展性的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总之,引导学生自主制订、遵守“班级守则”是“自主性班级管理”的需要,它将促进学生观察分析、语言表达、是非辨别、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等各种能力的发展,使班级成为学生集体教育、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摇篮。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