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关键处引导,反思中提高 |
范文 | 史艳霞 【摘 要】 通过反思,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要让学生有效反思,就必须要在关键的地方进行引导。在文中就如何引导学生在关键处反思进行探讨。 【关键词】 数学;反思;引导 弗赖登塔尔说过: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通过反思才能使学生现实世界数学化,没有反思,学生的理解就不可能从一个水平升华到更高的水平。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就要为学生创设反思的机会,给予恰当的引导,逐步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一、猜想新知时着眼迁移 众所周知,某些数学知识点之间存在着紧密的逻辑联系或内涵相似性,恰恰就是这些内容为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举一反三”提供了重要保障。 例如,《梯形面积》的教学可以这样设计: 1.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请你简要说出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归纳总结出推导这两个公式的共同特点是运用拼组、剪拼等方法把要研究的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找到新旧图形之间的联系。 在反思的过程中,不仅回顾了旧知,更使学生认识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自然而然地渗透了转化的思想,巧妙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 二、观点不一时巧妙留白 学习是一个在不断尝试错误中,通过反思,排除错误,最终获得正确认识的过程,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在教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我引导学生由课间游戏中的数学问题引出算式:2/5+1/5。然后问:你觉得2/5+1/5的和是多少?结果出现了两种答案:3/5和3/10。我没有急着表达自己的意见,而是让他们各自说出怎样得到的这个结果。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涂色部分、叙述求和的过程,学生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都有了深刻的认识。 三、追溯过程时指引回望 当某个知识点教学告一段落或全课教学即将结束的时候,学生的认知结构中肯定已经纳入了信息。这时,就需要学生借助自己的回望反思来追溯探究过程、梳理新生信息、完善认知结构。 例如,在分数应用题的教学告一段落后,可以设计一组题目: 1. 一本科普读物,已读了3/5,正好是90頁,这本科普读物共有多少页? 2. 一本科普读物,读了3/5后还剩90页没读,这本科普读物共有多少页? 3. 一本科普读物,读了3/5后发现,读了的比没读的多90页,这本科普读物共有多少页? 解决了这几个问题后,教师应该留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反思:“这3道题目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你有什么解题的诀窍吗?”让学生借助这组题总结出规律。 四、总结收获时因势利导 在一节课结束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自我总结,反思自己一堂课的学习结果。这个过程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学生可自我提问。教师要帮助学生解决反思中提出的问题,如果学生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就要指导他们应采取相应的策略:看书、问老师、问同学等。 【参考文献】 [1] 王洁,李宝峰.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反思能力及数学素养的培养[J]. 中国校外教育,2018(26):8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